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器材:PPT资料、小车、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吊盘、勾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新课讲解
【一】、力的平衡状态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讲桌上的粉笔盒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粉笔盒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
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的道路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粉笔盒的静止状态可知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而相互平衡,我们说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1、演示课本上探究图12.6-1的装置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小车不动,在两个吊盘加上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小车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提示学生观察现象)
用手按住小车不动,在两个吊盘加上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小车静止不动。(提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结论)
结论:静止的物体受到两个力大小相等时才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 〕用手按住小车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加上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小车向受力方向运动。(提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结论)
结论:静止的物体受到两个力方向相反时才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3〕在两个吊盘加上相等的砝码,使小车静止,用手旋转小车至某个角度,使二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放手后可看到:小车旋转,不能平衡。(提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结论)
结论:静止的物体受到两个力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4 〕用两个相同的小车分别系住一个吊盘,用手按住二个小车,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放手后可看到:两个小车都不能静止。(提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结论)
结论:两个力必须在同一个物体上时才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例题:下面四幅图中哪些物体受到的是一对平衡力.(请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4、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三】、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1、分析课本三个图,
得出结论:物体受平衡力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由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1、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2、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1)、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3)、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
4)、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
5)、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也可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六、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一、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个条件)
三、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1、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由运动状态分析受力情况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与学生的观察,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再加以例题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我的成功之处:
首先,通过多感官的刺激,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采取控制变量法,逐层解开每个条件,让学生思路很清晰。
例题结合课件使学生有个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的不足之处
我完全采用课本上的实验和例题,没有创新思维。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少,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