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总复习测试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卷1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总复习测试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7 09: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总复习测试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75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得分
1.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面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更迭简图的一部分,方框①②代表的朝代是(
)
A.两晋、五代十国
B.两晋、十六国
C.两晋、隋
D.东晋、隋
2.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人口激增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而江浙一带“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南方广大地区大小起义频发,隋王朝鞭长莫及。为了进一步控制南方,隋王朝需要修建一条运河及时运兵,以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上述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修建的目的是(
)
A.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B.满足隋炀帝到江南游玩
C.促进全国农业的发展
D.方便战争物资运输
3.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理念,并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4.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高超,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5.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唐太宗时期创立了这一制度
B.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C.三省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合作
D.是唐代重要的选官制度
6.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对右图所示古代生产工具的描述,可见其主要作用是(
)
A.纺织
B.排洪
C.耕作
D.灌溉
7.七年级(1)班同学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其中一道试题的关键词有: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这位皇帝应该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8.唐诗往往折射出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9.下列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进行《一座城门见证唐朝历史》的主题探究时收集的材料。材料反映出唐朝(
)
A.中外交往友好共处
B.人才汇集经济繁荣
C.兼容并包繁荣开放
D.民族交融国家统一
10.“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直接反映出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1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隋文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③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2.小王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有如下图所示文字,可推知他关注的是哪个地方的历史(
)
A.新疆
B.云南
C.台湾
D.西藏
13.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14.《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此记载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
)
A.朝政腐败
B.经济衰落
C.藩镇割据
D.国力强盛
15.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的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古代建筑成就
B.唐朝的对外交往
C.唐代民族交融
D.隋朝的经济繁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16.开明的统治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解读】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普在文中高度赞扬隋文帝的原因。(3分)
(2)【图文呈现】结合下面的图文信息,以具体史实证明该评价。(3分)
(3)【人物感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的治国理念,简述他是如何“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并指出他还重用过哪些著名的贤相。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推行过哪些改革措施?(4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17题10分,18题10分,共20分)
17.隋唐时期呈现和平繁荣的社会景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
(1)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治国安民的认识,一认识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相应的措施?(2分)
材料二
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2)
唐朝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2分)
材料三
(3)
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她有何贡献?唐朝实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举出两例,4分)
(4)
请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留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2分)
18.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较开放的朝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经常以隋亡为诫,注意克制自我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到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材料二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
材料一中“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哪些贤臣的辅佐?(2分)
(2)
材料二中人物是谁?在她统治期间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巩固统治和推动社会进步?(2分)
(3)
材料三中的诗歌是对唐朝哪个繁荣盛世局面的描述?材料二中人物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两个治世局面中间起什么作用?(2分)
(4)
上述材料中涉及的三位唐朝统治者在治国策略上有何共同之处?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4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
19.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某班同学围绕“唐朝的繁荣与开放”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制度创新】(3分)
(1)第一小组同学们在进行“制度创新”实践探究活动时,搜集到了以下简图,请根据简图说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并概括该制度产生的影响。
任务二
【民族交融】(2分)
(2)第二小组同学查阅资料时发现,唐朝时期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主要的和平交往方式:和亲,如文成公主入藏;设置机构进行管辖,如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如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等。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述“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史实。
任务三【多彩艺术】(4分)
(3)第三小组的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物及作品图片,让我们一同感悟“多彩艺术”。请你从唐诗、书法、绘画中各选一个代表,回答人物或者其作品的特点。
任务四
【繁荣开放】(6分)
(4)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从经济繁荣、对外交流、社会开放等方面,结合唐朝时期的相关史实,以“繁荣开放的唐朝”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根据题干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C符合题意。
2.A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人口激增,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南方广大地区大小起义频发,隋王朝鞭长莫及”“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等可知隋朝大运河修建的目的是满足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A符合题意。
3.C
[解析]此题是材料型解析题,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贞观之治”,材料暗含的另外一项关键信息是:这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由此可判断这位皇帝是唐太宗。
4.C
[解析]此题是图片型选择题,题干的时间切入点是唐朝。观察四幅图片,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时期的文物;兵马俑反映出秦朝兵员概况;渔樵耕读碗反映的是清朝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只有骆驼载乐俑一方面证明了唐三彩的制作水平高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民族交往的概况(少数民族歌舞乐队)。
5.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掌握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三省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合作,A、B、D项均与题意不符。
6.D
[解析]此题是图片型选择题,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水车”“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据此可判断图片所示的生产工具是用于灌溉的筒车。
7.C
[解析]此题是情境型选择题,根据题干的关键词“女皇帝”以及“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可知,答案应该是武则天。
8.A
[解析]此题以诗歌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盛况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与题意相符。
9.C
[解析]本题以开远门为突破口,开远门是隋唐长安郭城西城墙最北的一座城门,也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门内有景教寺。作为隋唐长安郭城西面的通衢大门,开远门见证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典型事例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朝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综合分析题干和选项,最能综合体现材料主旨的是C项,其他选项均不全面。
10.A
解此材不选,个以八是“开元初”,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据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其余选项均与题意不符。
11.B
[解析]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的掌握情况。此题可用排除法答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士科最早开设是在隋炀帝时期,并不是选拔“非常之人”的特殊考试,因此可以排除①③,B是正确选项。
12.D
[解析]此题是情境型选择题,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文成公主”“唐蕃会盟”等关键词可以判断,这个地方指的是西藏,其余选项均与题意不符。
13.C
[解析]此题是图表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上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的大事的掌握情况。根据图表中的关键信息,路线的起点在长安,终点是西藏的逻些,即今天西藏的拉萨,因此路线反映的是文成公主进藏,其余选项均与题意不符。
14.C
[解析]依据“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这反映了唐朝末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扩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
15.B
[解析]此题是图片型选择题,根据图片信息,空海是居住在唐代长安的日本高僧,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鉴真在日本主持修建的,因此,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
16.
(1)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统一全国,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重视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李渊是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趁机起兵反隋。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3)以古为镜: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以人为镜: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他常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魏征死后,太宗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贤相:房玄龄、杜如晦。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解析]
(1)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写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北齐后周盘踞一方,隋文帝名扬四海)。”结合所学,陈普在文中高度赞扬隋文帝的原因是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统一全国,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重视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旧唐书》赞曰:“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结合所学可知,李渊是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趁机起兵反隋。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他常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魏征死后,太宗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太宗还重用过著名的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
17.
(1)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措施:以民为本,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3)文成公主。贡献: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4)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成果,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解析]
(1)材料“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体现的是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以民为本,因为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百姓。措施:在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科举制创立于隋炀帝时期,完善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从材料中出现的时间、人物、地点可知,该公主为文成公主。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以及很多手工工匠,所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材料“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体现唐朝与外国交往密切,在国际上影响力大,说明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唐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去谈历史启示,也可以从唐朝对外交往采取的政策、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来谈历史启示。
18.
(1)“贞观之治”。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2)武则天。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开元盛世。武则天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重视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调整政策,整顿吏治等。启示:要结合国情,结合实际,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要以民为本,让人民得到实惠和利益,要打击贪官污吏,选拔优秀人才,保持社会风清气正等。
[解析]
(1)材料一中“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得到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的辅佐。
(2)材料二中人物是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由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可知,材料三中的诗歌是对唐朝开元盛世的描述,武则天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理国家上的共同之处:重视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调整政策,整顿吏治等。给我们的启示:要结合国情,结合实际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要以民为本,让人民得到实惠和利益,要打击贪官污吏,选拔优秀人才,保持社会风清气正等。
19.
(1)三省六部制。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明确了中央机构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她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诗风淳朴厚重,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阎立本的人物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
(4)示例:繁荣开放的唐朝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统治者励精图治,使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的景象。农业上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重视兴修水利;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特别是丝织业和陶瓷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出现了繁华大都市。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唐朝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呈现出繁荣、开放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评分说明:结合材料,围绕主题,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卷面整洁,从经济繁荣、对外交流、社会开放、民族交融、文化灿烂等方面选取两个方面论述即可得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