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鱼我所欲也》阅读训练(二)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14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今谓人曰(????????)???
(4)何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4分)
18.【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14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
【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2)是亦不可以已乎(????????)
(3)胡不仕乎(????????)??
(4)孔子愀然不容(????????)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行道之人弗受????????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哉,回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⑵景公致廪丘(????????)
⑶孔子辞不受(????????)??
⑷今说景公(????????)
1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黑质而白章???????D.君将哀而生之乎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③焉,曰:“请以此修衣④。”曾子不受。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⑦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⑧以全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释】 ①衣(yì):穿。②敝衣:破旧的衣服。③邑:封邑、封地。④修衣:添置衣物。⑤反:同“返”,返回。⑥奚:疑问词,为什么。⑦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⑧足:足够。⑨全:使……得以保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人皆有之(
)
(4)使人往贻邑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
②被发行吟泽畔(
)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蹴尔而与之(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③而后作(
)
④劳其筋骨(
)
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8.翻译句子。(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甲乙两则文段都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甲文论证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一)
15.(1)通“避?”,避免
(2)是:这、这样
(3)谓:对……说(4)故:缘故、原因
16.(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17.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18.“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3分)????
(二)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通“向”,从前(2)停止
(3)为什么??(4)……的样子
2.C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
4.(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不食嗟来之食,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对比。
(2)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为贫穷而改变。
(三)
10.(4分)⑴益处。⑵给、赠给。⑶推辞,拒绝。⑷游说,说服
11.(3分)B
12.(6分)
⑴(2分)先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
⑵(2分)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⑶(2分)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13.(3分)可以(1分),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2分)
(四)
1.(1)祸患,灾难
(2)假如,假使
(3)都
(4)送
2.(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别人主动送给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3.舍生取义
廉洁自律
4.示例:①当面对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占。
(五)
1.①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④于是,就。
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
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参考译文: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六)
16.(4分)①用脚踢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③奋起,指有所作为
④使……劳累
17.(2分)A【解析】可以根据句意断句。本题A应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18.(4分)
(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贤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19.(3分)对比论证(1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