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写作结构
1. (原创题)下面是一篇议论文的写作范文。请你理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
执著,成功的真谛
①是什么使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他的执著。是什么使玄奘跋涉五万里取来真经?是他的执著。是什么使歌德历时六十年终于写成《孚士德》?是他的执著。一个人要实现伟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这种执著的精神。执著是成功的真谛。
②执著是一种爱,一种对理想和事业深深的爱。有了这种爱,就有了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动力。“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因为邓小平有了这种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才有了他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才有了三次被打倒三次又崛起的不屈精神,才使他产生了高超的领导智慧。执著的爱是成功的源泉。
③执著是一种行动,一种对理想和事业追求的行动。行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正是因为居里夫人有了研究放射性元素的实际行动,才使她在一个冬不避寒、夏不避暑的棚子里奋斗4年,终于从1吨铀沥青废渣中提炼出0.1克纯镭盐。执著的行动就能成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④执著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有难必克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爱迪生才能发明电灯失败一千多次仍不放弃终获成功,有一次回答记者问他成功的主要秘诀时说:“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正是有了这种精神,霍金才焕发出坚强的意志,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他提出了“霍金辐射”和“宇宙无边界”的理论,他成了“黑洞之父”。执著使霍金把不幸演绎成了精彩,演绎成了辉煌。
⑤执著的人永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事业,又勇于放弃,放弃影响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一切:名誉、地位、金钱,甚至爱情。于是他们轻装上阵,勇往直前,他们实现理想,创造辉煌。“生我所欲也,义亦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是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也。司马迁为了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放弃了死节,隐忍苟活,奋笔疾书,终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
⑥执著是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执著是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执著是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执著是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⑦执著是屈原的《离骚》,执著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执著是诺贝尔的炸药,执著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执著是王选的激光照排,执著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⑧执著是成功的 真谛。
⑨执著吧,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执著,成功的真谛引论 ①开篇以排比的形式设问,提出
中心论点。
本论正面论证
(并列式) ②执著是一种爱
③执著是一种行动
④执著是一种精神
反面论证 ⑤执著的人勇于放弃,
放弃影响实现理想、成就事业
的一切
结论⑥⑦ 收束全文,重申论点
⑧ 首尾呼应,并发出呼告
2. 下面是以“高度”为题的作文构思,选出思路设计没特色的一项( )
A. 开篇交代同桌很矮,且性格憨厚,“我”因此对他心生厌恶。然后记叙“我”与同桌之间的一件事,“我”因同桌不为小得小失而斤斤计较的表现而对他有了新的认识。结尾处以抒情性语言表达出“人的高度取决于开阔的胸襟和修养”这一主旨。
B. 开篇提出“有远大理想的人生是有高度的人生”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再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例子来证明此观点,结尾处重新强调论点。
C. 开篇点明“做人应有一定的高度”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再分析讨论“人生的高度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可分出以下几个小分论点:①有高度的人生意味着不低俗;②有高度的人生意味着勇于承担责任;③有高度的人生意味着拥有豁达的胸怀。结尾处紧扣开篇,强调“做人要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总结全文,升华观点。
D. 开篇记叙一次旅游中的见闻:一棵独立于山顶的高大的松树,树的根深植于岩缝之中,汲取着山中的营养。由此次见闻生发感慨:树的高度源于树根的深度,人生也是如此,人生的高度源自你汲取了多少知识与思想的养料,源自你把生命的根扎多深。
解析:B项是议论文的“三段论”结构,“观点——论据——观点”,既不深刻也不新颖。A项采用记叙文欲扬先抑式结构,情节曲折变化,给人以深刻印象。C项采用议论文并列式结构,条理清晰,内容丰富。D项采用相似比较式,由物喻理,新颖别致。
答案:B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1)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根据此立意角度,自拟题目。列出结构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从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为顾校长辩护的角度,不能求全责备;可以从批评顾校长的角度,为何不未雨绸缪;可以从事件的根源来谈,缺乏责任心。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引论:开篇以古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点出中心论点。
本论简述并分析材料,证明论点。引用
韩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在某科有缺失并不可笑可耻。
举清代著名学者朱起凤的例子论证
应该理解和包容美璧微瑕。
结论:结尾自然,短促有力。
4. 阅读汪国真的诗,按要求写作。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请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指导:这是一篇材料型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的内容或寓意进行立意。本则材料选自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走向远方》,“走向远方”可以理解成人应该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奋进,不管去远方的路是多么的崎岖、多么的坎坷,多么的艰险,都要勇敢地闯一闯,去和命运搏一搏。也可以理解成远大的理想或抱负、美好的未来或前途,需要人的追求和努力。
【优秀例文】
无限风光在远方
滚滚红尘,谁能看破红尘?芸芸众生,谁欲乘风归去?登高望远而博见,远方永远隐藏着我们美丽的传说。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力打拼,旅途中走过荆棘,遇过坎坷。我们曾经豪情万丈: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对,是为了奔向远方美丽的梦。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昔日的昭君墓如今已成了一座灿烂的丰碑,永远地见证着两族人民万古长青的友好。出众的外貌,婀娜的身姿,然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却仍没有打动那可恶的画工的心。于是你绝望了,但想想自己不能就这样枉来人世,你坚持了下来,不为讨好君主,只为远方那个萦盼已久的梦。也许是你内心的纯洁与善良深深感动了上苍,于是你便成为了单于的夫人,成就了一段广为传颂的神话。
如果说昭君圆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梦,那么他便是一位永不服输的勇士。
他是一匹桀骜不驯的战马,将斗志向异域敌方传达,他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莲花,将圣洁在世人心中播撒。他身处雪地胡天,何惧穷愁十九年;他睥睨万难千险,哪怕饮雪与吞毡;他万里有家却难还,旄节落尽心存汉。转眼北风吹,北雁度汉关。又想起白发亲娘把儿盼,又想起空闺红颜难圆。胡笳入耳动心弦,想到远方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的故乡。他的内心便会坚强起来,终于十九年后他如愿以偿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
于是,朔风在茫茫沙漠风化了一个永恒的名字——苏武。然而,山水田园却在召唤着另一个在宦海中沉浮的人 物——陶渊明。
梦想就在远方,就像陶渊明看破红尘隐居田园,看那南山下的名菊同样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般笑容的脸。在他看来,与其在世间滚打,不若畅饮山巅,共红日沉浮。这里便是他内心的胜地,是他追梦的远方,任何黑暗,任何权贵都无法将他阻挠。
飞空绝舞,几度轮回,匆匆只等今生无尽的追随,心中的梦,不远的前方。我努力追寻试图赶上岁月绽放的痕迹,漆黑的夜晚我陷入了一个迷梦,想到远方满是迷人的景色,我便拼命地追逐。
因为内心总有一个声音:“无限风光在远方。”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以题目中的材料为依据,又不拘于题目材料,提炼出了“无限风光在远方”的中心论点,体现了材料作文的特点。本篇文章的结构思路非常清晰,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构思新颖独特。文中运用了三个历史人物作为事例,一个是王昭君,一个是苏武,另一个是陶渊明。而本文的亮点之一就是三个事例的过渡衔接非常自然,非常巧妙,“如果说昭君圆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梦,那么他便是一位永不服输的勇士。”“于是,朔风在茫茫沙漠风化了一个永恒的名字——苏武。然而,山水田园却在召唤着另一个在宦海中沉浮的人物——陶渊明。”文章结尾自然,并且首尾照应,结构非常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