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自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自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15: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单元自测(附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磐石(pán)
含蓄(xù)
白皙(xī)
钦佩不已(qīn)
B.荒缪(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g)
暑名(shǔ)
深邃(suì)
迥乎不同(jiǒng)
D.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义愤填膺(yī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马革果尸
妇儒皆知
心会神凝
彷徨
B.感情激荡
燕然勒功
零乱不堪
徙劳
C.一拍即合
当之无愧
惹人注目
磐石
D.和爱可亲
死而后已
无瑕顾及
滑稽
3.下列对加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巴望:指望
义愤填膺:胸
B.仰之弥高:更加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C.沥尽心血:滴
兽铤亡群:疾走
D.家喻户晓:比方
鞠躬尽瘁:劳累
4.填空。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

(2)《孙权劝学》选自
主持编纂的

5.下面选项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B.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
C.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D.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
6.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能与前边加红部分构成最佳对偶的一项是(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___________。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___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___,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7.请按照例句的形式,各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特点。
邓稼先:博学睿智的科学家。
闻一多:
贝多芬:
福楼拜:

权:
8.下列说法有误的的一项是(

A.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是好朋友,邓稼先为中国国防武器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塑造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形象,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前期潜心学术研究。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莫泊桑、欧·亨利、屠格涅夫。
D.“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但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9.仿照示例,任选下面列举的一位人物作简单的评价。
闻一多
贝多芬
左拉
示例: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从邓稼先》一文我们感受到他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你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
10.你的偶像明星(名人)是:
;你喜欢、崇拜他(她),是因为他(她):

11.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追星”这样的行为?(不超过40个字)
12.请你介绍一位文化名人,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她)的主要事迹。
阅读理解
课内巩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14.“治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一类书。
15.用原文回答问题。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最能说服吕蒙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17.指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并分别解释。
18.文中加红句子是鲁肃夸赞吕蒙的语句,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9.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外拓展
阅读《忆冼星海》,完成第20~22题。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①。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有删改)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20.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21.阅读加红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好奇”的原因:

“好奇”的内容:

22.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作文
23.生活是个万花筒,所有的一切都让你着迷:读书、踢球、画画儿、集邮、种花……你一定从中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得到了教益和启迪,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请你以“
真让我着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B项“荒缪”的“缪”应为“谬”;C项“暑名”的“暑”应为“署”;D项“澎湃”的“湃”应读pài、“义愤填膺”的“膺”应读yīng。
2.C
解析:A项的“马革果尸”的“果”应为“裹”,“妇儒皆知”的“儒”应为“孺”;B项的“徙劳”的“徙”应为“徒”;D项的“和爱可亲”的“爱”应为“蔼”、“无瑕顾及”的“瑕”应为“暇”。
3.D
解析:“喻”应为“知道”的意思。
4.(1)《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2)司马光
《资治通鉴》
5.A
解析:A项中的“好像”只表示一种猜测。
6.D
解析:可以从词性、句式结构考虑。
7.略。
8.C
解析:不包括屠格涅夫,应为契诃夫。
9.略。
综合性学习
10.略。(只要喜欢、崇拜的理由正面、积极、向上即可得分)
11.追星本来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这个角度看,追星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狂热,那追星就失去了纯真、积极的色彩。由此可见,追星只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缀,而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应当理智对待,切忌盲目。
12.示例:北宋名臣包拯,人称“包青天”,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两袖清风,至今为人敬仰。
阅读理解
13.对话(语言)描写
14.研究儒家经典
《易》《诗》《书》《礼》《春秋》
15.(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6.(1)“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以身作则,从而说服了吕蒙。
17.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
18.侧面描写,突出吕蒙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9.(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2)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20.答案示例:
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21.答案示例:
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
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22.答案示例一: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文
23.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