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5 22:2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朝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领略我国辉煌的科技成就;
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感悟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掌握明朝古典小说及艺术的特点、出现原因、探究感想。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北京故宫,和长城图片的资料、文字资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和三部小说,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难点:明朝文化、科技、建筑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成就。明朝有哪些重要的科技著作?有什么宏伟的建筑?在小说创作上又有哪些传世的名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讲授新课: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1)、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他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以后随父行医。他潜心专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在实践中细心地治疗病人,因此医术提高很快。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
相关史事:
李时珍在行医时,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无论来看病的人是否出得起诊费,他都一样细心治疗。他在用药上常用药味简易、能就地取材的药方,使病人既能治病救人又能省钱,受到患者的欢迎。
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2)、内容:
《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并附它是祖国药物学的总结巨著。
(3)、影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陆续被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明朝著名科学家。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那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
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类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意义: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 、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相关史事:
《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物、衣服、染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制陶、冶铸、舟车、锤锻、炼矿、制油、造纸、兵器、颜料、酿造、珠玉等。
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封建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
内容:《农政全书》共六十卷,约70万字。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意义: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相关史事:
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 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目的: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明长城东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它附近成为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相关史事:
明长城有些城墙,平均高度为7—8米,城基宽6—7米,顶宽平均为4-5米。城墙的外侧设有2米的垛口,垛口上有望口和射洞。在长城沿线重要的位置上还修建关城,是重要的防御据点和关卡,著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
问题思考:万里长城常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长城凝聚着古人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北京城: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取得帝位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的营建,历时15年,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街巷、共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千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相关史事:
明朝一个16个皇帝,其中13个皇帝葬在北京西北郊。古代帝王的坟墓称作陵,这13个皇帝的墓葬于是统称为“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总体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用一条7米长的神道,建筑形式大同小异,地上是庞大的祭祀建筑群,地下是墓室。但每座墓陵又自成体系,规模大小不一,其中明成祖的长陵规模最大。已经发掘的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相关史事:
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尤其是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时间:元末明初:
主要内容: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运用文学手段,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愿望 。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成就: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2)施耐庵与《水浒传》
时间:元末明初
主要内容: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描写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
成就: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3)吴承恩与《西游记》
成就:明代中期
主要内容:根据玄奘西行为原型,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成就: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花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英雄神话。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明代对三部小说的综合评价:
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书画艺术 :
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
3、戏剧:
戏剧表演——明清时期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汤显祖 《牡丹亭》
汤显祖祖籍江西临川,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34岁中进士,开始了布满荆棘的仕途。他不满官场腐败直言上书,触怒了皇帝,遭到贬斥。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戏剧作品《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曲文流利,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本课小结
明朝时代是封建主义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布局有序、等级明显的故宫最能反映皇权的集中与威严。明长城的修建,没有能征调大批人力、物力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古典文化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巨著和小说。《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明朝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四)、课堂练习
1、“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舞起矫健的巨龙,你是抵御外敌人侵的壁垒,你是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是(  C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长城 D.北京城
2、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在疫情防抗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作用。下列科学家与钟南山、李兰娟同属一个领域的是( D )A.李世民 B.毕昇 C.文天祥 D.李时珍
3、央视新闻热播的《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弘扬了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等“工匠精神”。下列科技著作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是( D  )
A.《农政全书》 B.《九章算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4、被誉为“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的建筑是 ( B )
A、长城 B、故宫 C、赵州桥 D、卢沟桥
5、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C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6、明朝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品是( D )
A.关汉卿的《窦娥冤》 B.关汉卿的《牡丹亭》
C.王实甫的《西厢记》D.汤显祖的《牡丹亭》
(五)、板书设计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2、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3、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长城
2、北京城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2、书法:董其昌
3、绘画:徐渭
4、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