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1 11:2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高手支招① 阅读导航
读前热身
认识沙漠
茫茫戈壁沙漠,被称为是死亡之海,又被看做是地球所患的皮肤病。在南北半球20°—30°纬度之间,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沙漠集中的地带。我国西北部的内蒙、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区,分布着总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7%。
沙漠是由岩石及一些沉积物,经过长时期的风化,同时又缺少水分而造成的。沙漠地带,大都降雨很少,甚至是常年无雨,而且蒸发量很大。水是生命之源,沙漠缺水,或者是无水,各种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都很难生存。细小的沙粒,在风力不断作用下,会飘向远方,而沙漠的蔓延能给人类造成极大灾难。沙漠特殊的气候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类更不可能让沙漠从地球上消失。或许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它进一步扩散。
淘宝路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知识储备
作者作品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他学识渊博,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许多研究成果、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他的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多达200万字以上,晚年与宛敏谓合著《物候学》,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资料作品奖”。
文题解读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高手支招② 感受鉴赏
文本精研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作者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里人的经历写起,提出了沙漠里的许多鬼怪离奇的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恐怖的沙漠,死亡的沙漠,魔鬼的沙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急于要解开这一谜底。
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 [运用设问、对比等说明方法,既紧扣了上文,又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第2段,连续用了两个设问句,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了初步解释。
试想法显出发时,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而走了不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后只留下他一人。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
第3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通过古今对比,从经济条件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否认了“沙漠里有恶鬼”的说法。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 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第4段,首先解释了两种现象:即沙漠里为什么会有“汪洋万顷的湖面”和“海市蜃楼的现象”。作者引用了拿破仑东征中孟奇答疑的故事,在科学的说理之中增加了丰富的趣味性,读来使人轻松愉快。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递进句,承上启下,引出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现象的研究。]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最后一句,画龙点睛,说明只有相信科学,才能解释一切离奇的现象。]
本段说明了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告诉我们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天气炎热,沙子干燥,风力推动沙漠摩擦而发出声响,并不是“魔鬼在迷人”。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了一个普遍认识: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第三部分(4、5自然段):作者进一步用科学原理来解释沙漠为什么会有“魔鬼作怪”。
学后品味
主旨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文法
1.说明条理清晰。作者首先从古人的恐怖经历写起,引入沙漠里许多奇怪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然后依次解释沙漠里并没有魔鬼作怪,而是由于光线作怪,声音作怪,由于认识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才导致了古今人们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不同解释。作者先从现象谈起,然后再说明人们对此现象的不同认识,最后作者再运用科学道理来解释,令人释疑,令人信服。
2.说明充满情趣,解释深入浅出。文章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讲述科学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使读者一目了然,在科学的解释中插进了传说、故事,又使文章趣味无穷,引人入胜,而不显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
结构
探究争鸣
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到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观点1: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观点2: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手支招③ 多维阅读
沙漠(节录)
[法国]纪德
多少次黎明即起,面向霞光万道,比光轮还明灿的东方,多少次走到绿洲的边缘,那里的最后几颗棕榈枯萎了,生命再也战胜不了沙漠。多少次啊,我把自己的欲望伸向你,沐浴在阳光中的酷热的大漠,正如俯向这无比强烈的耀眼的光源……何等激动的瞻仰、何等强烈的爱恋,才能战胜这沙漠的灼热呢?
不毛之地;冷酷无情之地;热烈赤诚之地;先知神往之地。啊!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我曾狂热地爱过你。
在那时时出现海市蜃楼的北非盐湖上,我看见犹如水面一样的白茫茫的盐层。我知道,湖面上映照着碧空——盐湖湛蓝得好似大海,但为什么会有一簇簇灯心草,稍远处还会矗立着正在崩塌的页岩峭壁?为什么会有漂浮的船只和远处宫殿的幻象?所有这些变了形的景物,悬浮在这片臆想的深水之上。
我曾见在朝阳的斜照中,阿马尔卡杜山变成玫瑰红,好像是一种燃烧的物质。
我曾见天边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令绿洲气喘吁吁,像一只遭受暴风雨袭击而惊慌失措的航船;绿洲被狂风掀翻。
我也曾见过这样的黄昏,除了鸣虫的尖叫,再也听不到任何歌声。
黄沙漫漫的荒漠宛似海浪的流沙,在远处像金字塔一样指引着商队。登上一座沙丘,便可望见天边另一座沙丘的顶端。
黄沙漫漫的荒漠啊,我早就应当狂热地爱你!但愿你最小的尘粒在它微小的空间,也能映现宇宙的整体!微尘啊,你是从何种爱情中分离出来的?微尘也想得到人类的赞颂。
核心提示
本文是一曲悦耳、激昂的大漠之歌。在歌声里,你能听出作者热情赞颂大漠的激昂旋律、自然界变化无常令人思绪万千的惆怅,对百无聊赖的生存境遇的感叹,以及敢于向生命挑战的美好憧憬。
高手支招④ 素材积累
课内素材挖掘
★沙漠景物描写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简析:这些景物描写生动形象,画面逼真,写出了沙漠的独特风光。
素材拓展积累
★描写沙漠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描写沙漠的优美语段
●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高手支招⑤ 习题探讨
一、解答思路:课文描述了沙漠里有“汪洋万顷的湖面”“海市蜃楼”和“鸣沙”等的奇怪现象。
参考答案:在说明这些奇怪现象时,作者先是引出问题:沙漠里真有魔鬼吗?然后再描述光怪陆离的现象,引出对此现象的不同解释,最后作者再用科学道理说明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事实到原理,深入浅出,清晰明白。
二、解答思路:把课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是不好的。这可以从用词的准确与变化等方面来作些分析。
参考答案:1.不好:“看不到”是由于视野的限制,客观上可能还是存在的,而“看不见”则是根本上不存在,显得有些主观臆断。“走兽”和“野兽”的区别是大小概念的区别,走兽是奔跑着的野兽,在沙漠地带看不到奔跑的野兽,并不能说明沙漠里没有其他野兽。
2.不好:“更”是更进一层,跟上句有递进关系,“当然”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比“所以”更显说明力量。
3.不好:“幻术”是虚幻之中的,根本不存在的,不足信的东西,而“魔术”是杂技的一种,有歧义。“戳穿”本来是指无中生有的东西,一针见血,不攻自破。“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
三、解答思路:科学发展至今,人类对沙漠的认识更清楚,更深刻,而且还能化害为利,为人类所用,沙漠里还有许多奇怪现象,同学们可上网查询。
答案:略。
四、解答思路:所谓“眼到”就是一字一句不放过,字斟句酌,“口到”就是诵读文章,“心到”就是学会领略品味,揣摩思考。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