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2、以上述概念为切入口梳理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观点。
3、多角度分析作者在阐释建筑学问题时引入语言学概念的意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PPT1:
099060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这里的中国建筑是指我国古代,或者说传统的建筑体系,不同于现代建筑,也不同于其他文化体系的建筑。
PPT2:
lefttop
这张图片里有我国各大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你能从中找出中国传统建筑吗?我想,将它们识别出来并不难。但你能将识别的依据简明、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吗?
让我们把课本翻到55页,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文中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并做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
PPT3: (PPT动画在本段划线词位置出现)
053975
同学们在课前自读时,是不是文章觉得不太好读?比如,在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时,作者使用了不少建筑学上的术语。在一篇论文中,术语是必要的,但因为这些术语对应的建筑部件或构架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距离,就成为了阅读障碍。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借助书下注释,以及课本所附的图片来理解;但注释和图片的数量很有限,或许教材的编撰者在提醒我们,在语文课上,透彻深入地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并不是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
PPT4:
046990
当然,对传统建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主参考专业书籍或借助网络进一步探究。比如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书中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介绍更为具体,图绘更加细致。
PPT5: (PPT动画依照本段划线词位置逐次出现)
044450
说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想问:阅读这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文章,难道不是为了了解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吗?老师更希望大家关注的是:作者是怎样阐明中国建筑特征的;尤其是:在阐述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怎样阐述的?作者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起笔,就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影响,接着从九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完这些内容后,文章却并没有结束。这篇发表在《建筑学报》上的论文开始谈“文法”和“词汇”。
PPT6:
05715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阐释建筑特征,作者为何要引入“文法”和“词汇”这样的语言学概念呢?
同学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还有你的初步思考写下来。接下去听课的过程中,也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记录下来,以备课后梳理回顾。(停留15秒)
PPT7:
085090
解答“为何引入‘文法’和‘词汇’等概念”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首先要理解所谓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是什么含义。
PPT8: (PPT动画在本段划线词位置出现)
095250
作者在文中对它们做了解释,同学们找到了吗?
有些同学可能找到的是59页的这一段,作者设问:“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回答的句子有很多修饰语,但核心词是“规则和惯例”,那么你会告诉我:“文法”和“词汇”就是“规则和惯例”。
left32512000PPT9: (PPT动画依照本段划线词位置逐次出现)
有些同学的圈划在58页上。“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比如梁柱门窗等等。而在引入“文法”这个概念的时候,作者用到了“风格”、“手法”、“惯例”、“法式”这些词。这几个词在文中意思相近,侧重点略有差别,“风格”是整体上呈现的独特面貌,“手法”偏重于技法技巧,这两个词都要和前面的定语“一定的”关联起来看;“惯例”指成为习惯的处理方式,“惯”字很重要;“法式”是指标准的格式。“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一个民族所喜爱,并习惯性地沿用,由此形成某种“定式”,那么,所谓的“文法”就是指建筑学上被共同遵守,成为习惯,形成标准的“定式”,也就是“规则和惯例”。
PPT10:
077470
知道了“文法”和“词汇”的所指,我们要继续思考:“文法”和“词汇”与前文对建筑特征的介绍有何关系。
PPT11: (PPT动画依照本段划线词位置逐次出现)
019050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会到前文所归纳的“特征”中去寻找与“文法”“词汇”相对应的内容。让我们先把这些特征梳理一下。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共有九点。第一点介绍单个建筑的三个主要部分,由下而上,是从立体构成来说的;第二点说明建筑群的对称、朝向、主从,是就平面布局而言,这两点是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第三点指出整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随后第四第五点说明“斗拱”“举折”“举架”的作用,这三点是结构性特征。第六到第九点介绍中国建筑屋顶、着色、装饰部件、建筑材料的装饰性,是装饰性特征。九大特征的介绍从整体到局部,清晰、严谨。
同学们发现吗?在介绍特征的过程中,梁、柱、窗、墙、斗拱、庭院这些建筑上的“词汇”均已出现,它们是构成建筑特征的要素。
PPT12:(PPT动画依照本段划线词位置逐次出现)
019685
现在我们回到引入“文法”“词汇”的这一段。读一读段落中由“怎样”这个词领起的一组分句:“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注意到了吗?“怎样”指的就是将这些建筑上的“词汇”连缀成篇的方法。“怎样”一词频频出现,引导我们去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如何形成、如何呈现的。
我们再来读一读文中含有“之间”一词的这几个分句:“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之间”提示我们什么?提示我们关注中国建筑特征要素彼此间的联系。
这些联系的方法、呈现的手法,使得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在广袤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中稳定不迁的,就是建筑的“文法”。可见,建筑特征为表,建筑“文法”为里,建筑“词汇”经由“文法”的组织,形成建筑的结构,表现出具体的特征。
PPT13:
092075
现在,我们打通了“文法”“词汇”与前文内容的关系,明白了作者引入这些概念是为了更清晰地阐释中国建筑特征的形成机理。有没有完全解决“为何引入……”这个问题呢?似乎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再往后读。
PPT14:
023495
这篇建筑学论文发表于1954年,许多新中国的建筑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作者说:“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建造中国的建筑。这是作者的观点。
PPT15:
046990
但对于这个观点,当时就存在异议。同学们,假设你站在不同立场,对梁思成的观点提出质疑,你会怎么说?(停顿10秒)
或许你会说:“建筑的材质在不断更新,为什么我们还要沿用木结构的建筑法式呢?”或许你会说:“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气象,为什么我们还要沿用过去的惯例呢?”或许你会说:“建筑是功能性的,我们为什么不将其他民族的建筑规则移用到我们的建筑上来,使之更好地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呢?”
PPT16:(PPT动画依照本段划线词位置逐次出现)
062230
这些质疑的核心是一个“变”字,新的时代开启了,惯例、规则、法式还适用吗?
那同学们觉得梁思成先生有没有预想到这些质疑呢?他是否在关注“惯例”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变化”的问题?如果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梁先生在介绍“文法”的时候,既说到“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又特别强调了“文法”的另一个特性,灵活性。灵活运用文法,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梁先生还告诉我们,中国建筑的“文法”虽然从木材结构产生,但很快就越过了材料的限制,是先进的、科学的、是不断发展的。
PPT17:
086360
如果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作者直接提出要用传统的方式建造新中国的建筑,“为什么”“怎么做”这些关键问题没有落实,那他的观点也不容易被接受。
现在,梁先生将中国建筑特征的提炼概括作为文章的起点,再引入“文法”和“词汇”等概念来说明建筑营造方式中的规则和惯例,并强调这些规则和惯例具有运用上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变化,得出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一套传统的法式来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一结论。这样论述就环环相扣,清晰晓畅。现在,我们是不是从文章内在的阐释逻辑上,对引入“文法”“词汇”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PPT18:
012065
除了逻辑层面,我们还需要就语言层面思考:为什么不直接用“建筑法式”“建筑要件”,而要用“文法”“词汇”呢?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拆分为:为什么“要”引入,和为什么“能”引入来分析。
为什么“要”引入,我想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有所感知:那就是便于读者理解。“‘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寥寥数语,让非建筑学专业读者,也可以根据日常经验去理解“运用文法的规则,可以有多样性创作”等观点,化艰深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读来平易亲切。
为什么“能”引入?作者说:“如同做文章一样”,“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两者都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同属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它们都和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趣有密切的关系,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共通点是“联系比较”的基础。从中,我们也看到梁思成先生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观察其内部要素间的关联,发表创见。这种“类比法”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加来道雄的鲤鱼世界—平行宇宙中也已经看到过。
left39497000PPT19: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堂课的主问题了吗?所谓“词汇”是构成建筑的要素,“文法”是指中国建筑的营造规则和惯例,引入这两个语言学概念,说明“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帮助非建筑专业的读者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接受“用传统的方式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一观点。
PPT20:
018415
现在让我们借助自己的笔记,将解答问题的路径回溯出来:
我们是从逻辑和语言表达两个层面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在明确“文法”和“词汇”的含义后,我们寻求它与前文的说明、后文的观点之间的联系,发现作者的论述逻辑;我们又思考了“为什么要引入”和“为什么能引入”两个问题,分析了这样表达的效果,也又一次体会到“类比法”这一科学思维方式在阐释中的作用。
PPT21:
010795
围绕“文法”和“词汇”这两个关键概念,老师将梁思成先生阐释中国建筑特征的过程展现出来。也请你花一点时间,对自己的笔记进行梳理,用文字或者图表呈现出个人对文章的理解。
PPT22:
083820
有没有同学注意到,文章里还有一个“可译性”的概念,课上没有涉及,请同学们细读相关文本,以“可译性”这个概念为出发点,考察它与前后文的关系,用一段文字或者图表的形式展示作者的论述过程,这是今天的第一项作业。
第二项作业供大家选做。阅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绪论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从结构和语言两个角度与课文进行比较,用400字的篇幅分析不同阐释方式的不同效果,要求有理有据。
第三项作业是完成练习册第2、3、5题。
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林庚的《说“木叶”》,请同学们在课前阅读课文,并将文中的问句圈划出来。
PPT23:
051435
最后,请允许我用建筑评论师保罗·高博格的话来结束这堂课:
“有些建筑超凡脱俗,以超越人类言语的方式,滔滔诉说人类的愿望,使我们希望与过去相连,从历史中创造出不同的、属于自己的事物,并讲述给我们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