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本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帐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朱自清散文风格
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本文写于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文中流露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法超然的复杂心情。
探背景
题 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 .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3.找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画出漫游荷塘路线图、心理变化轨迹图。
初读感知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段
落
大
意
家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荷
塘
阅读第四段思考:
1. 描写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
1.作者先后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作者试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生动的展现了月下荷塘之景。
1.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
2.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比喻(博喻)
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荷花之洁净
荷花之明亮
荷花之娇美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香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通 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⑸“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味觉)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4.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动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结构详解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荷叶
荷花
荷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渺茫的
歌声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
月光下,白色的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相似
刚出浴
的美人
出水荷花与美人出浴的纤尘不染相似
阅读第五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来写月色的?“泻”“浮”“洗”“笼”四字好在哪里?
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以及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树影的描写来写月色。
“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
“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
“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用“名曲”来形容月光与树影,化静为动,光与影仿佛变成了跳跃的音符,将静景写活;光与影的和谐与琴声的优美,同样都能带给人美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叠加,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意境,现出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淡淡喜悦之情。
赏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顺序: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杨柳,再写远山,突出四周景物的朦胧、静谧。
语言:运用了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的情态美,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感,深入细致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作用:用热闹反衬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突出喜悦的短暂,引出下文联想古代江南采莲习俗,从现实转入想象。
阅读第六段思考:
荷塘四周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作用是什么?
第4段到第6段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4、5两段书写了月下的荷塘的美景以及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反映出作者对美景的喜悦之情;第6段中作者依然沉浸在荷塘四周景物之中,但蝉声与蛙鸣的热闹唤醒了他的愁绪,情感从淡淡的喜悦过渡到淡淡的忧愁。
从想象回到现实,作者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那个精神上的避难所在现实中找不到,只好发出感叹。
如何理解第8段中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写《采莲赋》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借用《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思考:作者引用《西洲曲》与《采莲赋》各有什么作用?
不多余,一方面照应开头;另一方面,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句话多余吗?为什么?
小 结
文章以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为线索,通过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朦胧、景致恬静优美等生动细腻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感受到现实压抑,向往自由生活,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与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