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杜甫
手绘杜甫的故事
作者简介
名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时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作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评价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被人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杜甫孰料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且壮志难酬,登高有感,遂作此诗。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字,最能体现诗意?
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
思考
明诗意 品景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个人很孤单渺小
猿啸——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风、天、猿、渚、沙、鸟。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冷清、凄凉、忧伤、悲哀、绝望。
明诗意 品景情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仰望落木无边生何感?
—看无边落叶飘零,顿生人到暮年生命短暂之悲
俯视长江不尽有何情?
—看江水奔流无尽,立有年华易逝壮志难酬之痛。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明诗意 品景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学者罗大经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八
可
悲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
悲的根源何在?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明诗意 品景情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景情 赏诗境
景融情:客观景物主观化
描景 壮阔悲凉
融情 忧国伤时
年华已逝
难酬壮志
艰难飘零
景衬情悲景衬悲情
绘景:悲、凄、清
衬情:老、苦、孤
(小结:苍茫浩瀚天地间的千古一叹,
挑千古悲愁于一肩)
登高
考考你
语境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用传神之笔写出落叶的苍凉与江水的气势的句子是:“ , 。”
2.《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飞花令”秋”拍照到小小签到。
3.预习《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