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②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
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
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
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
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③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
苹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
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
婉媚为本”的“上官休”诗风,明确提岀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
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
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繫,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頓挫”的诗风。张说
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
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
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冋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
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④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冋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
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
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
接受度最商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
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黃河入
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干
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
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
的诗句
⑤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
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
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
高一年级语文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
B【解析】A.
从原文第一段中的“其中有些因素”可知,选项中的“其他因素”是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而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C.
“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错。原文第三段“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D.
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
2.
C【解析】C.
文章引述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3.
D【解析】D.
“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最后一段“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
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项,所列数字并非都表现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收益。
5.A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项,农民一开始不接受有些技术是因为有失败的先例,并非保守。C项,对第二则材料主旨的整体把握有误。D项,材料一虽然用到了说明,但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6.本题考查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的能力。
①材料一:侧重于阐述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和帮助村民致富的事迹;(1分)
材料二:侧重于表现李保国工作的劳累辛苦和为工作做出的牺牲;(1分)
材料三:侧重于评价李保国优秀的党员品质和一心为民的报国情怀。(1分)
②原因是报告人的身份不同。(1分)党总支书记是李保国贡献的见证者,妻子是李保国辛劳与付出的见证者,学校党委副书记代表上级领导对李保国做出评价。(2分)
7.
B
【解析】B项“不学无术”于文无据。
8.
①聪明有志,下决心自学,三月即画出荷之精神,声名远播。②淡泊名利,只用心画画,不在画册上署名,视富贵名利为身外之物。③无视权贵,拒绝、躲避权贵约见,不愿意与酷虐百姓的官吏交往;④重情重义,为报答秦老厚爱,应诺画图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把握文章中的“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等内容考虑,分点作答即可。
9.
①与王冕对比,反衬王冕的高洁品行。时知县和翟买办对上司巴结讨好,媚上虚伪,对百姓刁顽油滑,作威作福,反衬王冕不慕名利,重情重义。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翟买办索画——危素欲见王冕——翟买办请王冕失败——时知县拜见王冕——王冕离家。正是有了这两人的故事,小说情节才能合理发展。
③通过两个人物的塑造,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中的官吏丑态,讽刺儒林士子对富贵功名的热衷,并表现了作者对真挚笃厚人情的向往。(答出一点给2分,3点6分;意思对即可)
10.A
11.C
【解析】“文宗”应为庙号。
12.C
【解析】“经月不荤”是数月不吃荤的意思。
13.(1)顾况是吴地人氏,倚仗自己的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住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况,吴人”,判断句式;“少”,很少;“所推可”,推荐认可的人;“谑”取笑;“大”,非常。)
(2)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果,(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太守。(“乱”,形容词作动词,发生暴乱;“不见听”,“见”表被动;“听”,采纳;“外”,名词作动词,外调;“除”,授职,任命,在这里翻译为被任命。)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倚仗自己的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果,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14.
B【解析】颔联没有从听觉描绘春景。
15.①颔联以乐景衬哀情(1分),诗人借春花吐蕊,春柳绽芽,蝶飞蜂舞(1分),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1分)。②诗人面对眼前美好的春光,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1分),而今却只身沉沦蜀地,饱受羁旅漂泊之苦(1分),抒发了有家不得归的愁苦与无奈(1分)。
【思路】“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此类试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是点明手法,即以乐景衬哀情;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译文】: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在柳仲郢幕府供职已有三年时光。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
15.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7.A【解析】“势在必行”:不能躲开或回避;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此处的语境为突破阅读瓶颈,让经典走向大众是发展的趋势,所以“势在必行”符合语境。“堪称”:可以称作,称得上,一般用作赞叹别人,多含褒义;“号称”:以某种名号著称,对外宣称,可指代自己,多含中性或贬义,此处语境是肯定并推荐《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这本书,下文进一步作介绍和赞扬,所以“堪称”符合语境。“大刀阔斧”: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伤筋动骨”: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此处的语境为对文本处理和编排方式做了果断而有魄力的改动,所以“大刀阔斧”符合语境。“生涩感”:不流利、不纯熟的感觉。“生僻感”:不常见、不熟悉的感觉。此处的语境是指没有读一般古籍时的不流利、不纯熟的感觉,所以“生涩感”符合语境。故选A。
18.B【解析】原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围绕以……为唯一标准”是句式杂糅,第二处“约……以上”成分赘余。A项,“围绕……为唯一标准”搭配不当,应改为“以……为唯一标准”。B项,正确。C项,“约……以上”成分赘余,应删除其中一个。D项,,“围绕……为唯一标准”搭配不当,应改为“以……为唯一标准”;“约……以上”成分赘余,应删除其中一个。故选B。
19.B【解析】双引号的作用:①表示直接引用;(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②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③表示讽刺和否定;(又称“反语讽刺”)④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⑤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题中画波浪线句中双引号作用是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A选项中双引号表示直接引用,B选项中双引号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C选项中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选项中双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故选B。
20.①电影主要是胶片制作的。(句子中包含“电影”“胶片”两个要点,语句连贯准确得2分)
②更考验修复者的审美能力。(句子中包含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与“审美能力”两个要素,语句连贯准确得2分)
③保留住老电影本身的味道。(句子中包含“保留、留住”以及“老电影的味道”或“电影的味道”,语句连贯准确得2分)
21.
①“惊悉”改为“欣闻”;
②“蒙贺”改为“祝贺”;
③“莅临”改为“前往”;
④“惠赠”改为“敬送”;
⑤“厚礼”改为“薄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惊悉”,听到消息后大受震动。一般是表示听到的是坏消息,且是自己关心的人或者事物的坏消息。而题干已经说明是“贺信”,是好事,所以不得体,可改为“欣闻”。
②“蒙贺”,承蒙庆贺,是感激别人对自己庆贺的意思。此处是“老先生给老同学的贺信”,可改为“祝贺”。
③“莅临”,来到,来临的意思,书面语,多用于修饰长辈
(?https:?/??/?baike.?/?item?/?%E9%95%BF%E8%BE%88?/?62253"
\t
"https:?/??/?baike.?/?item?/?%E8%8E%85%E4%B8%B4?/?_blank?)、上级
(?https:?/??/?baike.?/?item?/?%E4%B8%8A%E7%BA%A7"
\t
"https:?/??/?baike.?/?item?/?%E8%8E%85%E4%B8%B4?/?_blank?)及贵宾
(?https:?/??/?baike.?/?item?/?%E8%B4%B5%E5%AE%BE?/?3516"
\t
"https:?/??/?baike.?/?item?/?%E8%8E%85%E4%B8%B4?/?_blank?)的光临,为敬辞。此处是说自己不能亲自前往祝贺,谦敬错用,可改为“前往”。
④“惠赠”,称别人赠与的敬词。此处是说自己送对方,谦敬错用,可改为“敬送”。
⑤“厚礼”,丰厚的礼物。一般用于指别人赠予自己的礼物。此处是说自己送对方的礼,谦敬错用,可改为“薄礼”。
22.作文
本题为多则材料作文。材料①关键词有“中国留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这里从外国教授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中国学生学习上欠缺的部分,即很少表达自我而容易相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批判意识;材料②关键词有“主动的学习者”“理解与实践”,前者是指知识不能仅由外部灌输,更重要的是自己思考、构建,这就契合材料(1)中的“自我观点”“创新思维”,只有有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后者指理解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理解不实践,难免“纸上谈兵”,而只实践不理解,则始终缺乏指导性思想,难以有所建树。这些共同的特点是指出学习与思维、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要据此结合课内学过的学习之道,根据自身领悟进行立意写作。
【参考立意】
1.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批判意识。
2.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3.学与思缺一不可,学让我们获得已有知识,思让我们创造新的知识。
4.实践与认知相统一,学以致用才能有所收获。
【评分细则】
一类文:48分以上,优秀54分以上,完全满足写作要求。
内容上紧紧围绕“学习之道”主题展开,并能结合材料观点和自身领悟体现自己对学习的辩证思考,有很强的文体意识等;语言表达生动,富有文采;结构思路清晰,书写干净整洁美观。
二类文:42—47分,基本满足写作要求。
内容上能够围绕“学习之道”主题展开分析,但未结合自身体验体现自己的思考;符合文体特征;结构完整,表达顺畅自然,卷面整洁大方。
三类文:36—41分,完成任务要求不够,但立意基本符合要求。
内容上写了“学习之道”,没有脱离主题,但缺乏辩证分析,只是从一个角度阐述问题。主题健康,中心较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文章较空洞宽泛,卷面书写一般。
四类文:36分以下,完成任务要求差,偏离题意。
内容游离材料,无“我”,无中心,泛泛而谈,结构残缺,四不像,甚至另起炉灶,胡乱拼凑,思路混乱,语言杂乱不通顺,卷面潦草看不懂,阅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其他扣分项:
(1)缺标题扣2分。
(2)字数不足但结构完整,600字以上,每少50字扣一分;不满600字扣10分;600字以下每少100字扣10分。
(3)错别字一字扣一分,标点符号用错适当扣分。
【范文】
学习之道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这便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思考中考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或许这离学生太远,但亦有相通之处。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切记浮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学习之道在于方式。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慨括的。唯有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我们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