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18:5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把握文章的主要论点。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3、认识“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学法指导
1、赏析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风格。
2、概括段意,找出论点论据,理清文章的论证层次。
3、结合现实或自身体验,理解“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
中考导航
1、“恶”“辟”“蹴”“得”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中考对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比较频繁,如2020天津中考、2020江西中考、2020河北中考等就考查了课外文言文阅读。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相关作品。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义",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有所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的时代,目睹了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的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的“性善论”中有合理的地方,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省,“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本文就突出地表现了他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思想。
三、导读理解
文言实词
(1)鱼,我所欲也:想要。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5)凡可以得生者:凡是,一切。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这是因为。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不只是。
(8)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9)蹴尔而与之:踩踏。 给。
(10)妻妾之奉:侍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2、文言虚词
(1)与
(2)而
(3)则
(4)于
(5)为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与后面的“欲”连用,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
(7)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什么。
3、古今异义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4、一词多义
(1)故
(2)是
(3)由是
5、词类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动词用作名词,采取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7、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8、本文开篇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解析: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进行说理,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使所论述的抽象道理更加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9、作者是如何论证”义”重于“生”的?
解析:①“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
②再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若人只是欲生恶死,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从而体现出“义”比“生”更珍贵。
③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进行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贫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句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能舍生取义。
10、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解析: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11、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解析: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
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
④予子冠履???? 冠:__________
⑤不若手足之贵也???? 不若: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3.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________”的观点。?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同“避”,躲避
③假如,假使
④帽子
⑤不如,比不上
2.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
3.C;4.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解析:3.第①句透露出一种退世避隐的思想,与“义”无关;第②句,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是“义”的一种体现;第③句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与“义”无关;第④句表现鲁提辖义救金家父女和林冲,与“义”有关;第⑤句,侯爽不顾个人安危,保卫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是“义”的一种表现。因此,本题应选C项。
4.【参考译文】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和脚,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和脚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