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三
古诗文教学思考
连中国:语文课绝不仅仅只是个“知识系统”,也不仅仅是个“能力系统”,它更是一个“情感系统”、“生命系统”。语文课就是要探触到学生的生命深处,引导,激发,启迪学生形成自我宏大的“内在状态”,就是不断促进学生“人”的觉醒。语文中的“读”与“写”,其实都与此密切相关。“读不懂”其实就是“走不进”;“写不出”其实就是“胸中无”!
一、中学古代诗词教学的误区:
(一)重视应试,偏离课标。
(二)重记诵名篇名句,轻鉴赏分析。
(三)教学手段单一,过分依赖多媒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老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老师是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四)重预设目的,轻动态效果。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方智范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能力和批判能力”
-------新《课程标准》
(五)求速成而忽基础。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情景交融等;
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双关等;
二、教材编排意图:
1.感受唐代诗歌的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2.感受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李商隐的缠绵哀婉,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特点
:平淡、工丽、直率、委婉、清幽、自然、雄奇、悲慨、奔放、沉郁、洗练等
三、教学目标:
1.阅读《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写作风格,走进他们的思想世界;
2.通过几首唐诗的阅读学习,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进一步掌握唐诗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2.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
3.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含道之文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
)
4.抓好朗读和背诵。
五、课时安排
8课时。(《蜀道难》2课时,《杜甫诗三首》2课时,《琵琶行》2课时,《李商隐诗两首》2课时)
六、单元教学过程概述
1.重点字词:
2.文学常识:
3.近体诗知识
4.名句名段:
七、鉴赏方法:
1.增加积淀,熏陶渐染:
2.构建系统,对号入座:
情感系统:
①忧国伤时
②建功报国
③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④思乡怀人
⑤生活杂感
⑥长亭送别
艺术手法系统:
①修辞手法
②表达方式
③狭义的表现手法
④篇章结构
3.梳理意象,分类归纳:
4.抓住诗眼,明确中心:
5.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蚕丛”“鱼凫”——时代古老
“鸟道”“天梯”——山势高
“石栈”“冲波逆转”——山势险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语文课程标准》)
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感知文意
品读——了解背景,披文入情,探究感悟
诵读——试运用朗读技巧,读出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独特感受,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第三单元
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
对比练习和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一)重文轻言
(二)重言轻文
(三)重文字疏通,轻语感培养
(四)重教师讲解,轻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材编排意图:
1.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
2.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
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识记积累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2.鉴赏学习文章的论证艺术。
3.注意训练质疑解难的能力。
4.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妙处。
5.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提高自身修养。
五、课时安排
9课时(《寡人之于国也》2课时,《劝学》3课时,《过秦论》2课时,《师说》2课时。)
六、单元教学过程概述
(一)学习重点:
1.从文言学习的角度,强化字词句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注意体会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和它的语言形式。
3.结合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
4.品味古代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和古人语言的睿智、论证的严密。
5.
体会作品中的文化精神,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评价作品。
(二)教学思考
1.返璞归真,坚持诵读教学
2.注重积累,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3.深入文本,把握重难点
4.“定篇”处理,关注“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
“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掌握其中的文言知识,读懂文章内容,解决文言阅读的基础关。
“文学”:分析“写什么”
“怎么写”,披文入情,探究作品的论证艺术:
“文化”:深入精神领域,探究作品的文化典型意义。
(三)关于练习:
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想、层次,背诵课文。
2.让学生整理所学到的文言常用词和常用句式,积累语言。
3.开放题,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联想,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七、整合积累,授之以渔
(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树”(《寡人之于国也》)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中山狼传》)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伤仲永》)
④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愚公移山》)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捕蛇者说》)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可烧而走也”中的“走”(《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动词的意动用法:“巫医乐师百宫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师说》)
④动词的为动用法:如“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中的“死”(陶渊明《咏荆轲》)
3.形容词的活用:
①活用为名词:如:“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中的“坚“和”锐“《战国策·楚策一》
②活用为一般动词:如:“是古圣益圣,愚亦愚。”中第二个“圣”和第二个“愚”(《师说》)
③使动用法: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的“短”(《史记·屈原列传》)
④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
(二)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代词作宾语,代词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中的“安”就是“在”的前置宾语。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代词宾语前置。如:“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中的“之”就是“有”的前置宾语。
(3)用特殊助词“之”和“是”前置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句读”和“惑”分别是“不知”和“不解”的宾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中的“利”和“才”分别是“图”和“举”的宾语。
2.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人马烧溺死者——烧溺死之人马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之雁荡
3.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主谓倒置: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