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五线谱) 四年级下册音乐 5 森林的歌声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五线谱) 四年级下册音乐 5 森林的歌声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06 12:1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窗体顶端
森林的歌声
一、教学理念
???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本课教学始终围绕音乐作品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美、感悟美、表现美。水到渠成地感知、熟悉、记忆音乐,润物无声地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得渗透在审美体验活动之中,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本位、扎实、高效。
??? 强调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基本理念之一,《森林的歌声》是一首轻松、美妙的乐曲,教学中,体验、模仿、想象、探究等实践活动,化繁为简,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理解乐曲,并在理解乐曲的过程中获取音乐知识技能,提升音乐素养。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乐曲《森林的歌声》的学习,初步感受音乐作品轻松、美妙的特性,提高对该作品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模仿、想象、探究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深入浅出地理解音乐,在参与的过程中强化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3.知识与技能:哼唱乐曲《森林的歌声》的主题音乐,听辨各主题出现的顺序。了解笛子、小提琴和吉他的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
三、教学分析
《森林的歌声》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小动物们的歌声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素养,能通过体验、模仿、想象、探究等学习方法的运用,记忆主题音乐,听辨主题音乐出现的顺序。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体验活动熟悉乐曲,听辨音乐主题出现的顺序,记忆音乐主题。
难点:借肢体和打击乐编创合适的节奏为旋律伴奏。
五、教学课时
??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教学课件、图卡、碰铃、花铃鼓、非洲鼓、电子琴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和教具截图) 设计意图
【一】










【一】










曲 初步感受主题一,理解相似乐句
【教学语言】
师:老师带来了两句旋律,请你们说说它的速度和情绪。我这里有一个两拍的节奏图谱,我来弹奏旋律,请你们用“红蓝”节奏为老师打拍子。
【教学行为】
1.? 出示节奏图谱教具。
2.? 示范节拍动作。
3.? 慢速弹奏主题一。 ☉听辨老师演奏的旋律速度和情绪。 ☉让学生通过聆听慢速的音乐清晰地感知主题一,便于视唱熟悉旋律。
☉教师慢速弹奏与乐曲本身速度情绪形成对比,便于后续对作品情绪速度的对比感知。
【教学语言】
师:如果把这段旋律看作是这么多音符组成的一支小队,那么其中的哪个音符是主心骨队长呢?请大家跟着我唱一唱、找一找。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看看是不是“3”音?
师:从旋律及画的图形看,这两句大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像这样大部分内容一样少部分不一样的两个乐句我们称为:相似乐句。
【教学行为】
1.? 弹伴奏,跟着学生视唱曲谱。
2.? 两种不同颜色粉笔画旋律线。 ☉跟着老师视唱曲谱。
☉感知旋律主干音“3”。
☉理解相似乐句。 ☉找主干音,熟悉旋律,便于记忆旋律。
☉不同颜色的旋律线,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相似乐句。
参与、体验、创造,继续感受主题一
【教学语言】
师:同样的旋律,老师换一种方式来演奏,请你们说说接下来的这一遍和刚才相比较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次,我想请同学们用“红 蓝绿|红 蓝绿|”为我伴奏。
师:谁来说一说,这次的演奏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师:请同学们用弹跳的声音“bong”来模唱这段旋律,能否唱出旋律线浪花般的起伏呢?
师:我这里有两个常见小乐器(碰铃和花铃鼓),谁来选择其中的一个给这段音乐伴奏?
【教学行为】
1.? 师用葫芦丝原速演奏主题一,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和情绪。 ☉生拍腿:循环节奏“红 蓝绿|红 蓝绿|”
☉用弹跳的声音“bong……”模唱主题一。
☉选择碰铃或者花铃鼓,创造节奏为主题一伴奏。 ☉通过拍腿的动作参与到音乐中,感受旋律的速度和情绪。
☉通过节奏的编创及富有弹性的“bong……”模唱,进一步体验旋律的特点,熟悉旋律。
听辨主题一在全曲中的次数,初步感知全曲
【教学语言】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用一棵树来表示这段旋律,那请你们听一听,在接下来将要播放的一首乐曲中,这段旋律共出现了几次,我请几个同学来记录,听到一次就放一棵树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做亲友团,每出现一次请举手示意,提醒他们。【播放全曲,生贴】
师:这首曲子中,除了乐器演奏的音乐,你们还听到什么声音?对了,虫鸣鸟叫,它们似乎在唱着欢快的歌儿,把我们带入了神秘的森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一首乐曲《森林的歌声》。
【教学行为】
1.? 播放音乐,观察学生的行为。
2.? 板书课题:森林的歌声。 ☉听音乐,每出现主题一音乐,被叫到台前的学生贴教具“小树”,其余同学举手示意。 ☉通过听辨主题一的次数,初步感知全曲。
☉通过问题“这首曲子中,除了乐器演奏的音乐,你们还听到什么声音?”的提出,引出乐曲的课题。
【二】










【二】









曲 听辨主题二,强化记忆
【教学语言】
师:在这首曲子中,还有这样一段旋律:67???? 67123767……不知道同学们能否把空白的地方补起来?请仔细先听。
【教学行为】
1.? 按音高的位置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听辨的旋律。
2.? 根据记录的旋律画旋律线。 ☉听辨旋律。 ☉通过听辨旋律和填补旋律来强化记忆。
☉通过按音高走向的旋律线的记录,让学生直观感知音乐主题二的旋律进行的特点。
【教学语言】
师:你们看,这段旋律就像森林远处的——大山,请大家跟着琴声用“lu”唱一唱,看看大家能否唱出山峰一样的起伏?
师:谁来用刚才剩下的乐器编创一组节奏来给这段旋律伴奏?
【教学行为】
1.? 引导学生听辨旋律。
2.? 指导学生用“lu”音模唱出主题二旋律的起伏。 ☉用“lu”音唱出旋律的起伏。
☉创造节奏并用打击乐为主题二伴奏。 ☉通过哼唱旋律、创造节奏为旋律伴奏等体验活动,逐步熟悉主题二的旋律,记忆旋律。
听辨主题二在全曲中的位置,再次感知全曲
【教学语言】
师:那么在这首曲子中,这段旋律出现在哪些地方呢?我想请这边的同学判断,当听到6712345……旋律时,临空画山峰示意,我来在黑板上画。请另一半的同学听一听,曲中最主要的乐器是哪几个乐器?
【教学行为】
1.? 根据学生的听辨,画山峰。
2.? 引导学生了解竹笛、小提琴、吉他的音色和演奏姿势。 ☉听全曲,当出现主题二旋律时,临空画山峰。
☉听辨主要的演奏乐器。 ☉通过分组完成听辨主题二及听辨主奏乐器不同的任务,再次感知全曲,了解主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姿势,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









作 感受主题三情绪的变化,想象音乐画面
【教学语言】
师:在这首曲子中,还有这段旋律,它和前两段旋律相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段音乐表现了森林中怎样的画面?
【教学行为】
1.? 根据旋律走向画旋律线。
2.? 根据学生回答,贴图谱。 ☉聆听主题三,分析情绪。
☉根据音乐的特点想象音乐画面。 ☉通过感知旋律情绪的变化进一步熟悉作品,了解作品的结构。
参与、体验、创造,继续感受主题三
【教学语言】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为了衬托一下这段音乐的情绪,还请大家编创一组节奏为这段旋律伴奏。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在表现这组节奏呢?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小非洲鼓,请一个同学用大家刚才编创的节奏来演奏,请碰铃和花铃鼓也加进来,就用刚才的节奏,其余的同学继续拍腿或拍凳子。
【教学行为】
1.? 引导学生编创节奏。
2.? 指导学生演奏非洲鼓。 ☉编创节奏,并用肢体、凳子等方式演绎节奏。 ☉通过节奏编创、演绎等体验活动,进一步熟悉主题三,为熟悉全曲作铺垫。
【四】













【四】













趣 模仿、创造,感受合作的快乐
【教学语言】
师:这就是乐曲的三个主题,用一棵树来表示音乐主题一,用两座山和三只动物来表示主题二和三,三个音乐主题以此顺序构成了一首动听的乐曲。曲子的开头和中间的虫鸣鸟叫声都是从森林中录出来的真实的声音。下面,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用电子琴和这些小乐器来模仿一下这个效果,感受下这优美的音乐呢?那我们就先来明确一下分工。
【教学行为】
1.? 板书虫鸣鸟叫图谱。
2.? 进行合作的分工。 ☉和老师一起,用电子琴、鸟鸣器、蛙鸣器、雨节器、风铃、花铃鼓、碰铃、非洲鼓等乐器,凳子和肢体等实物,模拟演奏乐曲。 ☉通过全体学生的合作参与,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参与活动中巩固乐曲,以及感受合作的快乐。
课堂小结,结束教学
【教学语言】
师:同学们,音乐就是这么有魅力,只要你愿意去尝试,它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你们知道吗?音乐中这些小动物优美的歌声,有一些我们再也听不到了,因为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物种的绝迹,这首曲子也就成了绝版。对这些音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寻找这个专辑《森林狂想曲》去欣赏。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结束我们的课堂。
【教学行为】
1.总结。 ☉聆听 ☉通过本课的欣赏,简要地介绍《森林狂想曲》,为学生打开一扇兴趣之门,并引导对该音乐专辑有兴趣的学生自己尝试课后去了解音乐,延续课堂功效。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