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我国的珍稀动物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我国的珍稀动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3-11 18:23:16

文档简介

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外形酷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种。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援,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缝内。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产于广西。白头叶猴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鹮
属于鹮科,学名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
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
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的珍稀动物 教材教法
教材分析
《我国的珍稀动物》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阅读教材中所给的几种珍稀动物的资料,使学生认识我国常见的珍稀动物及它们的生存状况,更主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找出珍稀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同时,使学生掌握如何查阅资料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对珍稀动物的基本保护措施,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珍爱动物的意识。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理解不同的珍稀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关于珍稀动物资料的收集过程提高资料的收集、分析等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前可根据课本“探究竟”要求学生分析的内容设计一个表格,以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对比活动。另外,教师可提前安排学生结组或独自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和探讨。云豹
中文名:云豹
英文名: Clouded Leopard
学名(拉丁名): Neofelis nebulosa
中国保护等级:I
国际保护等级:I
特征习性:?云豹别名又叫乌云豹、荷叶豹。它的体型大小若小豹。体长75~110厘米,尾长70~92厘米,体重15~20千克。体侧,由前肢到臂部有大型暗褐色龟状纹,故称“云豹”。体毛灰黄色,眼周有一黑色环,眼后和颊部有二横列黑纹。腹和四肢内侧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同背色,末端有几个黑环。 生活在热带至亚热带的常绿林区,夜行性,善爬树,营树栖生活。主要捕食有蹄类、野兔及家畜、家禽。妊娠3个月,每胎产2~4仔。褐马鸡
别名鶡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大型鸡类。全长9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浓褐色。头部和颈部辉黑色;耳羽簇白色,短角状;脸部裸皮鲜红色。飞羽浅棕褐色。腰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特长,未端转黑: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散发状。嘴粉红色。脚珊瑚红色,雄鸟有距。
栖息于林中多草灌丛或乔木地段,夜宿多叶树枝上。以松、橡种子及植物的叶芽、嫩枝等为食。筑巢于松、桦林或灌丛间的地面凹陷处。每窝产卵6~8枚,卵色不一,以淡褐、鸭蛋青为主。孵卵期24~25天。
产于山西、河北、北京。本种在我国已建成饲养繁殖种群,是有饲养开发前景的雉类。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的珍稀动物 习题精选
1.我国特有的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珍稀动物有_________多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3.保护珍稀动物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__________;提高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的认识,严厉打击 活动。
4.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野生动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 )
(2)减少环境污染,还珍稀动物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保护珍稀动物的有效方法。 ( )
(3)大熊猫又叫猫熊,是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 ( )
(4)扬子鳄在生物界有活化石之称。 ( )
5.下列珍稀动物是哺乳类的是 ( )
A.金丝猴
B.扬子鳄
C.褐马鸡
D.朱鶢
6.属于鸟类的珍稀动物是 ( )
A.朱鶢
B.藏羚
C.扬子鳄
D.白鳍豚
7.分析总结目前世界上许多珍稀动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
8.你能说出我国的一些著名自然保护区吗 这些自然保护区分别保护哪些动植物
参考答案:
1.100
2.大熊猫 东北虎 藏羚 金丝猴 褐马鸡 朱鹮 白鳍豚
3.自然保护区 偷猎等犯罪
4.(1)√ (2)√ (3)√ (4)√
5.A
6.A
7.①自然条件的变化,使某些野生动物不能适应环境 ②物种退化危及野生动物的繁衍和生存;③人为的各种活动使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越来越小;④环境污染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⑤掠夺性狩猎更加剧了某些物种的灭绝 8.略白鳍豚
概述
白鳍豚,是我国重点保护一级动物,是我国的特有动物种,生态环境为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目前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致危因素是洄游被切断、过度捕猎和环境污染。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称:白鳍豚外文名称:Yangtze River Dolphin别称: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鲸目 亚目:齿鲸亚目科:白鳍豚科属:白鳍豚属种:白鳍豚种分布区域:长江, 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外形特征
  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嘴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棵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身体结构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长江自三峡的黄陵庙以下,一直到长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较大的支流中。
生活习性
  以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视觉、听觉、嗅觉均己退化。在水中联系同类,趋避敌害,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完全依靠发出的声纳信号。性情温顺。以鲤鱼、鲢鱼、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
生长繁殖
  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ll个月。每次产1仔(也有产2仔的)。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种群现状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由于江水污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暨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2006年:0头
   200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一头也没有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历史溯源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白暨豚(bái jì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抢救记事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科学研究。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主题。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保护站。
  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
  1996年:12月25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
  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学生倡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提案。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7年: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野外灭绝标签。
保护价值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
相关故事
  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稀少,濒临绝迹,其形态漂亮,被誉为“长江女神”。它是中国目前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白鳍豚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呢!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1986年捕获一只雌性白鳍豚,取名珍珍,准备与琪琪完婚,婚期将至,珍珍患肺炎死了。
  1997年10月,一位10岁的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上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为“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月坚持给“淇淇”寄10元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钱,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更永恒的。白鳍豚真的灭绝了吗
http:// 2007年09月04日11:08 外滩画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白鳍豚真的灭绝了吗
  白鳍豚“淇淇”于2002 年7 月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 月8 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国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文/ 李琴
  2006 年12 月13 日, 武汉长江边,小雨。“科考1 号”和“中国渔政42003”两艘科考船缓缓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记者。
  38 天前,这两艘480 马力的机船从武汉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了搜寻白鳍豚之旅。船上是来自中国、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 国的鲸豚类专家,他们曾见识过几十种鲸豚类动物,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出行前他们互相加油鼓气,信心满满。
  记者们终于没有等到好消息。38天来,在近3400 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鳍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下船的时候,有人给因故提前返回武汉的科考队队员王克雄发了条消息:“结束了。” 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简称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鳍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短信,他几近泪下, “我意识到,我们可能真的要和白鳍豚说再见了。”
  几个月后,这个坏消息以一种更为确定的方式从英国传来。8 月8 日,《独立报》、《卫报》和BBC 等媒体同时报道:中国长江白鳍豚已经灭绝,认为这是第一个由人类行为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这一结论引自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之后,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报告的责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长王丁纠正说: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王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强调:“这也是中方科学家的观点。”
  11 天后,“好消息”传来,一个安徽市民在历史上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因为录像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细研究后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说,“这只能说是继2002 年5 月在该水域发现白鳍豚以后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 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将前往铜陵,和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联合搜寻白鳍豚。
  淇淇之死
  一切还得从淇淇说起。淇淇是一头雄性的白鳍豚。1980 年1月12 日,在洞庭湖口被渔民误捕时只有两岁。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离开长江后,淇淇住进了水生所为它建的一个大水池子里——后来这里被戏称为“白公馆”,成为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美国动物保护学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过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系起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淇淇来得恰逢其时。1978 年秋,水生所决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白鳍豚的专门研究机构。“这算是一个政治任务。”王丁回忆。当时世界上有5 种淡水豚类,只有中国的白鳍豚没有人研究,国外专家向中国政府写信,提出到中国来开展研究。邓小平当即表示:既然外国人这么积极,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研究呢? 王丁当时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水生所需要人做白鳍豚声学研究,被调了过来。“当时只有零星的资料,白鳍豚研究算得上是一片空白。”
  王克雄说,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鳍豚的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和生物声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1984 年,大学毕业的王克雄进入水生所工作,负责训练淇淇。“早期我们非常亲密,几乎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一起,直到后来新的同事加入进来。” 白鳍豚怕人,初到白公馆时非常不安。后来工作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它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王克雄到的时候,淇淇已和工作人员熟悉,“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
  淇淇已经长大,成了一个“帅小伙子”,每年的3 月到6 月发情期,它将身体直立于水中,一边摇晃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生殖器也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水生所开始为它寻找配偶。1986 年,水生所成功地捕捉到两头白鳍豚“珍珍”、“联联”。几个月后,联联因不适应人工环境死去,与淇淇配对的珍珍也在两年半后突然死亡,这一段姻缘最终无果。之后水生所又开展了几次捕捞,但均以失败告终。直至2002 年7 月14 日去世,淇淇一直孤零零的。人工繁殖白鳍豚的梦想也因此破灭。
  关于淇淇的身后事也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淇淇已经是大家的朋友,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它的内脏取出来研究。王克雄回忆说,淇淇的影响力太大,大家都想知道它的死因,最后决定把淇淇的内脏取出来,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温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尔马林里保存,身体做成了骨骼标本和皮革标本。
  曾有人建议将恢复健康的淇淇放归长江,有人甚至将白公馆斥之为“监狱”。“如果了解中国白鳍豚的研究历史,就不会如此评价了。”王克雄解释。当年好不容易可以做白鳍豚研究,却没有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找到了淇淇,理所当然地将它留了下来;又为它寻找配偶,想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白鳍豚,但这一想法最终未能如愿。水生所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将淇淇放归自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捕到野生白鳍豚,再尝试一次,但一次次捕捞工作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淇淇已经年老体衰,早已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王丁说,淇淇的存活是一个奇迹。它曾屡次病重,但最终都起死回生。1996 年,淇淇得了严重的肝坏死,有一个月它什么都不吃,工作人员买来大鱼,挑出鱼刺,把肉打成浆丸给它吃;去世前几年,它消化系统虚弱,工作人员每天抽干水,把它弄上来,替它注射生理盐水。相比之下,它的同伴就没那么幸运。除了珍珍和联联,1981 年水生所就曾在湖南省华阳县捕获一只雄性白鳍豚,取名“容容”。当时水生所没有取暖设备,这只瘦弱的白鳍豚在几个月后的一次寒流来袭时活活冻死。1995 年,在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一头放养的白鳍豚仅仅存活了半年,它一心想回到长江,后来撞到保护区和长江之间的分离网上,无法逃脱,呛水而死。
  最后的搜寻
  从1978 年起,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 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第一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鳍豚,“当时看到白鳍豚并不困难,在白鳍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几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鳍豚。”王丁给出的统计数据是,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 多头白鳍豚,1986 年约为300 头,1990年不足200 头,1995 年不足100 头。1997 年11月,中国农业部和水生所联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鳍豚考察,动用渔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员300 余人,分成22 个考察组,每组负责50 到100 公里长的江段或湖区,基本保证每组对所负责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来回或单向考察。考察范围覆盖了长江口至宜昌约1700 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发现白鳍豚13 头。随后两年,在采用同样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况下,分别发现白鳍豚4 头和5 头。
  时隔10 年后,考察得到了最为周全的设计。来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国际鲸豚类专家,美国的罗伯特 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观测过70 多种鲸豚类动物,日本动物学家赤松友成带来了两套价格不菲的“水听器”,可以保证方圆300米内白鳍豚的声音毫无遗漏。“眼睛看,声音听,双管齐下。参与国家最多、参与人员素质最高、考察方法最先进。”王克雄如此评价。
  但失望来得更大。考察前,科学家们悲观预计白鳍豚的数量不超过50 头。事后看来,这显然还是一个太过乐观的预测。王克雄说,出发前,国外科学家斗志昂扬,信心十足,而中方科学家则出言谨慎,各自心事重重,“我们对这片水域太了解了,心里都没底。我们从湖北一路往东走,一直没见到白鳍豚的身影,就鼓劲说还有好几个保护区;到铜陵已是倒数第二个保护区,仍没看到白鳍豚的踪影,大家还能互相鼓劲;等过了镇江,更失望了,大家都不说话了,我们只好鼓励说回去还有机会;可是直到汉江登陆,还是无缘一见白鳍豚。”王丁自称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这一结果还是给他重重一击。“这么大规模的考察居然找不到白鳍豚。”另一个意外是:“江豚的数量也很少,有时候一天时间也看不到一头江豚。” 江豚学名叫NeophocaenaPhocae-noides,属“鼠海豚”类。科考队最后统计,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200-1400 头,和10 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
  长江环境严重恶化,已经不再适合白鳍豚生存了。经过鄱阳湖时,王克雄和同事数采沙船,数到1200 时数不下去了。数据显示,在鄱阳湖口,最繁忙时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大型运输船进出。鉴于长江环境恶化,白鳍豚的“迁地保护”被中国学者认为是拯救的最后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白鳍豚之后,将它们送进保护区,希望以此增加它们的数量。“很多国外专家都曾反对‘迁地保护’,这次考察之后,他们同意了这一观点。”王克雄说,“但遗憾的是,已经找不到可以迁地保护的白鳍豚了。”
  “白鳍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当场宣称。英国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2006 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原标题就是这句话,只是加了一个问号。王丁始终坚持“白鳍豚灭绝”的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此次考察采用的双程截线抽样法虽然严密,但方法终归属于抽样,有遗漏的可能,仅凭一次考察不能简单定论白鳍豚已经灭绝 ”王丁的另外一个依据是,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 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王丁工作的重点将发生一些改变。他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拯救最后的白鳍豚》一文中写道:建议将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白鳍豚保护区全部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以同时体现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地位。“一定要立刻开始对江豚的保护,否则江豚也是下一个白鳍豚。”王丁说。
国外专家:已经灭绝
武汉专家:不是灭绝,但已濒临绝境
近来,围绕白鳍豚是否已经灭绝的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
10月27日,新浪网转载了英国《卫报》的报道:近年十大灭绝物种中,中国白鳍豚居首。对此,我国科学家均给予了否认,并表示:中国政府以及国内学术界目前均没有认可和宣布“白鳍豚已灭绝”。不过,属于我国特有的白鳍豚已濒临绝境。
英国《卫报》报道说,“自从1996年起,白鳍豚就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录,而在2007年的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灭绝标签”。昨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告诉记者,1980年以前,人们对白鳍豚的数量知之甚少,1984年,初步报道白鳍豚的种群数量为400头;1986年,科学家再次提出白鳍豚种群数量约300头;1990年约200头,到1995年只剩不足100头。
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六国25名专家组成考察队,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在长江宜昌至上海段进行了为期38天、行程3400公里的大规模野外考察,整个过程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此后,联合考察组发布报告的措辞是“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2006年至今,我国再也没发现过一头白鳍豚。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说,“功能性灭绝”主要指因物种数量个体特别少而丧失了种群繁衍能力,这意味着,人们必须先找到它们,并把它们集中起来进行人工饲养,才能解决它们繁殖后代的问题。另外,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一个物种灭绝。而1997年科学家就发现过13头白鳍豚,因此白鳍豚还称不上是“灭绝”。
“目前长江中应该零星存在着白鳍豚,只是人类尚未发现,但这些零星的白鳍豚对于维系物种繁衍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专家们说,白鳍豚也许是一个信使,她的濒临消亡可能代表人类所处的这个星球的一个转折点,白鳍豚也将是第一种离人类而去的大型哺乳动物。
白鳍豚真的灭绝了吗
  白鳍豚“淇淇”于2002年7月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月8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国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2006年12月13日,武汉长江边,小雨。“科考1 号”和“中国渔政42003”两艘科考船缓缓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记者。
  38 天前,这两艘480 马力的机船从武汉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了搜寻白鳍豚之旅。船上是来自中国、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 国的鲸豚类专家,他们曾见识过几十种鲸豚类动物,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出行前他们互相加油鼓气,信心满满。
  记者们终于没有等到好消息。38天来,在近3400 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鳍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下船的时候,有人给因故提前返回武汉的科考队队员王克雄发了条消息:“结束了。” 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简称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鳍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短信,他几近泪下, “我意识到,我们可能真的要和白鳍豚说再见了。”
  几个月后,这个坏消息以一种更为确定的方式从英国传来。8 月8 日,《独立报》、《卫报》和BBC 等媒体同时报道:中国长江白鳍豚已经灭绝,认为这是第一个由人类行为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这一结论引自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之后,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报告的责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长王丁纠正说: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王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强调:“这也是中方科学家的观点。”
  11 天后,“好消息”传来,一个安徽市民在历史上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因为录像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细研究后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说,“这只能说是继2002 年5 月在该水域发现白鳍豚以后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 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将前往铜陵,和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联合搜寻白鳍豚。
白鳍豚“淇淇”于2002 年7 月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白鳍豚于2500 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199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极危动物。8 月8 日,英国《独立报》等报道,生存于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近日有人声称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专家认为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国水生动物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文/ 李琴
2006 年12 月13 日, 武汉长江边,小雨。“科考1 号”和“中国渔政42003”两艘科考船缓缓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记者。
38 天前,这两艘480 马力的机船从武汉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了搜寻白鳍豚之旅。船上是来自中国、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 国的鲸豚类专家,他们曾见识过几十种鲸豚类动物,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出行前他们互相加油鼓气,信心满满。
记者们终于没有等到好消息。38天来,在近3400 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鳍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下船的时候,有人给因故提前返回武汉的科考队队员王克雄发了条消息:“结束了。” 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简称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鳍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短信,他几近泪下, “我意识到,我们可能真的要和白鳍豚说再见了。”
几个月后,这个坏消息以一种更为确定的方式从英国传来。8 月8 日,《独立报》、《卫报》和BBC 等媒体同时报道:中国长江白鳍豚已经灭绝,认为这是第一个由人类行为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这一结论引自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之后,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报告的责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长王丁纠正说: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王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强调:“这也是中方科学家的观点。”
11 天后,“好消息”传来,一个安徽市民在历史上白鳍豚经常出没的长江铜陵段拍摄到白鳍豚。因为录像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细研究后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说,“这只能说是继2002 年5 月在该水域发现白鳍豚以后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 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将前往铜陵,和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联合搜寻白鳍豚。
淇淇之死
一切还得从淇淇说起。淇淇是一头雄性的白鳍豚。1980 年1月12 日,在洞庭湖口被渔民误捕时只有两岁。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离开长江后,淇淇住进了水生所为它建的一个大水池子里——后来这里被戏称为“白公馆”,成为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美国动物保护学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过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系起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淇淇来得恰逢其时。1978 年秋,水生所决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白鳍豚的专门研究机构。“这算是一个政治任务。”王丁回忆。当时世界上有5 种淡水豚类,只有中国的白鳍豚没有人研究,国外专家向中国政府写信,提出到中国来开展研究。邓小平当即表示:既然外国人这么积极,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研究呢? 王丁当时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水生所需要人做白鳍豚声学研究,被调了过来。“当时只有零星的资料,白鳍豚研究算得上是一片空白。”
王克雄说,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鳍豚的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和生物声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1984 年,大学毕业的王克雄进入水生所工作,负责训练淇淇。“早期我们非常亲密,几乎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一起,直到后来新的同事加入进来。” 白鳍豚怕人,初到白公馆时非常不安。后来工作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它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王克雄到的时候,淇淇已和工作人员熟悉,“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
淇淇已经长大,成了一个“帅小伙子”,每年的3 月到6 月发情期,它将身体直立于水中,一边摇晃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生殖器也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水生所开始为它寻找配偶。1986 年,水生所成功地捕捉到两头白鳍豚“珍珍”、“联联”。几个月后,联联因不适应人工环境死去,与淇淇配对的珍珍也在两年半后突然死亡,这一段姻缘最终无果。之后水生所又开展了几次捕捞,但均以失败告终。直至2002 年7 月14 日去世,淇淇一直孤零零的。人工繁殖白鳍豚的梦想也因此破灭。
关于淇淇的身后事也有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淇淇已经是大家的朋友,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它的内脏取出来研究。王克雄回忆说,淇淇的影响力太大,大家都想知道它的死因,最后决定把淇淇的内脏取出来,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温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尔马林里保存,身体做成了骨骼标本和皮革标本。
曾有人建议将恢复健康的淇淇放归长江,有人甚至将白公馆斥之为“监狱”。“如果了解中国白鳍豚的研究历史,就不会如此评价了。”王克雄解释。当年好不容易可以做白鳍豚研究,却没有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找到了淇淇,理所当然地将它留了下来;又为它寻找配偶,想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白鳍豚,但这一想法最终未能如愿。水生所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将淇淇放归自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捕到野生白鳍豚,再尝试一次,但一次次捕捞工作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淇淇已经年老体衰,早已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王丁说,淇淇的存活是一个奇迹。它曾屡次病重,但最终都起死回生。1996 年,淇淇得了严重的肝坏死,有一个月它什么都不吃,工作人员买来大鱼,挑出鱼刺,把肉打成浆丸给它吃;去世前几年,它消化系统虚弱,工作人员每天抽干水,把它弄上来,替它注射生理盐水。相比之下,它的同伴就没那么幸运。除了珍珍和联联,1981 年水生所就曾在湖南省华阳县捕获一只雄性白鳍豚,取名“容容”。当时水生所没有取暖设备,这只瘦弱的白鳍豚在几个月后的一次寒流来袭时活活冻死。1995 年,在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一头放养的白鳍豚仅仅存活了半年,它一心想回到长江,后来撞到保护区和长江之间的分离网上,无法逃脱,呛水而死。
最后的搜寻
从1978 年起,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 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第一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鳍豚,“当时看到白鳍豚并不困难,在白鳍豚经常出没的地方,几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鳍豚。”王丁给出的统计数据是,上世纪80 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 多头白鳍豚,1986 年约为300 头,1990年不足200 头,1995 年不足100 头。1997 年11月,中国农业部和水生所联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鳍豚考察,动用渔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员300 余人,分成22 个考察组,每组负责50 到100 公里长的江段或湖区,基本保证每组对所负责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来回或单向考察。考察范围覆盖了长江口至宜昌约1700 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发现白鳍豚13 头。随后两年,在采用同样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况下,分别发现白鳍豚4 头和5 头。
时隔10 年后,考察得到了最为周全的设计。来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国际鲸豚类专家,美国的罗伯特 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观测过70 多种鲸豚类动物,日本动物学家赤松友成带来了两套价格不菲的“水听器”,可以保证方圆300米内白鳍豚的声音毫无遗漏。“眼睛看,声音听,双管齐下。参与国家最多、参与人员素质最高、考察方法最先进。”王克雄如此评价。
但失望来得更大。考察前,科学家们悲观预计白鳍豚的数量不超过50 头。事后看来,这显然还是一个太过乐观的预测。王克雄说,出发前,国外科学家斗志昂扬,信心十足,而中方科学家则出言谨慎,各自心事重重,“我们对这片水域太了解了,心里都没底。我们从湖北一路往东走,一直没见到白鳍豚的身影,就鼓劲说还有好几个保护区;到铜陵已是倒数第二个保护区,仍没看到白鳍豚的踪影,大家还能互相鼓劲;等过了镇江,更失望了,大家都不说话了,我们只好鼓励说回去还有机会;可是直到汉江登陆,还是无缘一见白鳍豚。”王丁自称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这一结果还是给他重重一击。“这么大规模的考察居然找不到白鳍豚。”另一个意外是:“江豚的数量也很少,有时候一天时间也看不到一头江豚。” 江豚学名叫NeophocaenaPhocae-noides,属“鼠海豚”类。科考队最后统计,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200-1400 头,和10 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
长江环境严重恶化,已经不再适合白鳍豚生存了。经过鄱阳湖时,王克雄和同事数采沙船,数到1200 时数不下去了。数据显示,在鄱阳湖口,最繁忙时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大型运输船进出。鉴于长江环境恶化,白鳍豚的“迁地保护”被中国学者认为是拯救的最后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白鳍豚之后,将它们送进保护区,希望以此增加它们的数量。“很多国外专家都曾反对‘迁地保护’,这次考察之后,他们同意了这一观点。”王克雄说,“但遗憾的是,已经找不到可以迁地保护的白鳍豚了。”
“白鳍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当场宣称。英国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2006 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原标题就是这句话,只是加了一个问号。王丁始终坚持“白鳍豚灭绝”的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此次考察采用的双程截线抽样法虽然严密,但方法终归属于抽样,有遗漏的可能,仅凭一次考察不能简单定论白鳍豚已经灭绝 ”王丁的另外一个依据是,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 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王丁工作的重点将发生一些改变。他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拯救最后的白鳍豚》一文中写道:建议将目前国家和地方的白鳍豚保护区全部更名为长江豚类保护区,以同时体现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地位。“一定要立刻开始对江豚的保护,否则江豚也是下一个白鳍豚。”王丁说。
去年底,中、美、英、等六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江豚类考察,这次考察未能发现白鱀豚,得出了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结论。
人类对白鳍豚的了解都来源于淇淇——一只被救助的受伤白鳍豚。他在人工环境下生活了二十几年,最后孤独的死去。同时,他在野外的同伴境况非常糟糕,数量一年一年的减少,从200迅速减少到约等于0。人类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功能性灭绝了。就好像一个人在悬崖边抓住一根树枝大喊救命,没人理,等到树枝折了,喀嚓一声,这时再作什么努力都晚了。即使零星发现几个个体,也不足以挽救白鳍豚灭绝的命运,他将成为第一个绝在人手的鲸目动物。
总是失去了的东西才知道珍惜。美丽的长江女神,无奈的长江女儿,悲壮的长江之王,当你妙曼的身姿即将在母亲河消逝的时候,我们曾经有人——包括你、我和他,试图牵住你的手……但你还是幽怨地离去了,离开了你生活了2000多万年的家园,滚滚长江是你无尽的眼泪。
而白鳍豚的近亲亚马孙河豚则优哉游哉的生活在亚马逊流域,数量众多。都是河豚科的动物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啊。亚马逊河是动物的天堂,长江是动物的地狱;亚马逊河是为自然服务的,长江是为人类服务的;亚马逊流域人迹罕至,长江沿岸有大城市数十个;亚马逊河每年洪水泛滥,使亚马逊雨林成为水上森林,实现与河道与陆地的物质交换,长江洪水泛滥时有人治理,防止长江沿岸被淹没;亚马逊河里的动物没人打扰自由自在,长江里的动物有人类送的渔网,鱼钩,螺旋桨,炸药等等礼物……就这样,白鳍豚灭绝了,接下来是江豚,然后是中华鲟,扬子鳄,再然后鲥鱼,刀鱼……等到连浮游生物都销声匿迹的时候,长江就可以回归自然了。
人类的活动造成了许多动物的灭绝,白鳍豚只是众多不幸者之一。当年遮天蔽日的旅鸽现在已不见踪影;当年称霸一方的塔斯马尼亚虎,现在也杳无音讯了;当年相貌奇特的斑驴,现在只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
一个物种的出现会导致另一些物种的灭绝似乎是历史的规律。
在前寒武纪,蓝藻的出现导致了大量厌氧生物的灭绝,开创了有氧呼吸的时代;
在白垩纪,种子植物的出现加速了大型裸子植物和恐龙的灭绝,开创了哺乳动物的时代;
在第四纪全新世,人类的出现导致了众多动植物的灭绝,开创了……一种动物独占地球的年代?恐怕谁也不希望这样吧。
2007-9-11第四节 我国的珍稀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的珍稀动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教材中所给的几种珍稀动物的资料,使学生认识我国常见的珍惜稀动物及它们的生存状况,更主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找出珍惜稀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同时,使学生掌握如何查阅资料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珍稀动物的基本保护措施,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珍爱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列举我国主要的珍惜稀动物。
2.举例说明我国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和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
3.概述研究动物科学的一般方法的基本含义及过程。
二、能力目标
掌握如何查阅资料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情感目标
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珍爱动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我国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和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大屏幕、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幅员辽阔且具有复杂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特有的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珍惜动物有100多种。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的珍惜动物。
新课教学
教师: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了一位教授在深山考察白头叶猴的事迹。他在电视中说:“如果不把这里的环境保护好,人和白头叶猴将同归于尽。”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思考这段话。
教师:为什么动物的生活与我们人类这样息息相关?
学生:1.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2.在人类健康保健中起重要作用。
3.在人类的娱乐和旅游中起重要作用。
4.在人类的经济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教师:生活在我国的珍稀动物还有哪些?
学生: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褐马鸡、白鳍豚、朱鹮、华南虎等。
教师:它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华南虎的现况。
(投影)华南虎(中国虎)的现状
华南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濒临灭绝最为危险的一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估计世界上仅有20~30只野生华南虎,现在可能连这个数量也不到了。现在世界上还有50只左右华南虎生活在中国18个动物园中,两只在“拯救中国虎”南非野化基地。华南虎是老虎最小的几个亚种中的一种。雄虎从头到尾身长估计2.5米,体重接近150公斤;母虎更小,身长估计23米,体重接近110公斤。它们毛皮上的条纹既短又狭窄,与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比起来条纹之间的间距较大。
华南虎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相当广泛的分布区。即使到了现代,在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的广阔地区以及陕西、陇东、豫南和晋南的个别地区均有华南虎的分布。根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曾经捕到或确实发现华南虎的地点曾经有13个省区,如湖南、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浙江、湖北、四川、河南、陕西、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湖南和江西省是华南虎的分布中心,数量最多,周围的广东、广西、福建和贵州当时也有一定数量,分布也比较均匀。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南虎的分布区急剧缩小,种群数量下降很快。近年来,华南和仅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浙江省人口稀少的山区偶尔有发现过活动痕迹,数量已非常稀少。在1970年末全国野生华南虎数量据估计为40~80只,1980年末全国华南虎数量估计为30~80只,1990~1992年林业部与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四省华南虎及栖息地调查,结果是我国尚分布有华南虎20~30只左右。
思考:我国华南虎的生存状况如何?学生:就这么几只老虎了呀!看来老虎的生存状况真是不好。
教师:其他的野生动物呢?
学生:其实不光是老虎的生存状况不好,其他的野生动物也差不多。像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它仅吃竹子,但适合它吃的箭竹却在不断减少,适合它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它的数量也不多了。
学生:东北虎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小兴安岭地区和吉林长白山地区。由于它的繁殖能力很低,,加之生态环境得破坏,食物得缺乏和人为猎捕,东北虎野生种群已接近于灭绝的边缘。东北虎已经被国家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学生:藏羚是我国特有得动物,分布在青藏高原。目前由于不法分子偷猎等原因,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藏羚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学生:金丝猴是我国特产得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由于分布地区得经济落后,人口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消耗迅速加快,使金丝猴栖息地的范围不断缩小,造成它们得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已经到了灭绝得边缘。金丝猴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得行列了。
学生:还有扬子鳄、褐马鸡、朱鹮等都已经濒临灭绝被列为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学生:人类中一些不法分子的滥捕乱杀对野生珍稀动物的威胁更大一些。我看到过报道,说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大量杀野生的羚羊,就是为了要它的角。
学生:人的正常的经济活动也会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命。由于水上航运繁忙,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白鳍豚,有些竟被轮船的螺旋桨活活绞死。
学生:工厂生产中产生的有毒的物质,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空气、水体、土壤都有很大的污染,有好多动物都被毒死了。
教师:好,分析得不错。野生动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你觉得哪些办法好呢?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严厉打击偷猎犯罪活动,减少环境污染。
学生:关键是提高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的认识。另外,也可以对快要灭绝的动物进行特别保护,实行人工饲养、繁殖。
教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主要措施有:
1.严禁乱捕滥猎
2.设立禁猎区
3.设立自然保护区
4.加强立法&执法
5.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
教师: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好好守住这份财富,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为人类造福。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主要的珍稀动物,以及我国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措施。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我国的珍稀动物
一、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我国珍稀动物的生活现状
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主要措施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特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物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繁多,有特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高等植物17300种。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哪些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有160多种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白鳍豚、白唇鹿、(前面四种为我国四大国宝)、华南虎、麋鹿(四不像)、扬子鳄、鳄蜥、大鲵(娃娃鱼)、中华鲟、白鲟、白头叶猴 、岩猴(台湾猴)、藏酋猴、普氏原羚、藏羚、扭角羚、台湾鬣羚、野牦牛、荒漠猫、黑麂、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颈鹤、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绿尾虹雉、雉鹑、黑长尾雉、蓝鹇、褐马鸡、白马鸡、藏马鸡、蓝马鸡、斑尾榛鸡、海南虎斑开鸟(读作坚)等。
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有哪些
麋鹿:俗称四不象偶蹄目,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
大熊猫:栖息于箭竹林间,惧寒畏暑,性孤独,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树住树洞石隙喜食竹类,亦食果实和动物尸骨,性温顺,自卫能力弱,常受天敌伤害,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
扬子鳄:又称鼍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大鲵:娃娃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金丝猴:灵长目,肩批金黄色长毛,生活于3000米高山树林中,树栖,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我国特产珍稀候类。
白鳍豚: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鸟类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属于鹈鹕科,学名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脚鲣鸟——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sula。 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属于鲣鸟科,学名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长约70厘米。上体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轴色更浓,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颈和胸部与上体色同,下体余部纯白色。嘴及围眼裸皮黄绿色。脚淡黄。冬候鸟,营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鱼为食。繁殖习性似红脚鲣鸟。产于西沙群岛。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鹮——属于鹮科,学名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有少许斑点或无斑点。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别名黑面琵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产于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部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25张PPT)
名 称 是否特有 分 布 地 区 保护级别 濒 危 原 因 保 护 措 施

大熊猫
东北虎
藏 羚
金丝猴
扬子鳄
褐马鸡
朱 鹮
白鳍豚







四川高地
四川、云南、贵州
青藏高原
长江下游苏、浙、皖三省交界处
长江中下游
黑龙江小兴安岭、吉林长白山地区
陕西省洋县
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北京西部山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箭竹减少生活范围缩小、哺育幼仔能力较差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繁殖力很低生态环境破坏食物缺乏、人为猎捕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不法分子偷猎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建立自然保护区
栖息地范围缩小、近亲繁殖、物种退化
大量捕杀、食物减少
过度捕杀、栖息地破坏
水质污染、乱捕滥杀、噪声扰乱声纳系统
森林和湿地急剧减少、体内寄生虫影响繁殖
大熊猫
东北虎
藏羚
母子川金丝猴
母子黔金丝猴
滇金丝猴
金丝猴
扬子鳄
褐马鸡
朱鹮
白鳍豚
我国的珍稀动物
丹顶鹤
我国的珍稀动物
雪豹
猕猴
绿孔雀
大象
野马
中华鲟
白鹤
蜂猴
黄腹角雉
我国珍稀动物濒危或灭绝的
主要原因
1、自然条件的变化,使某些野生动物不能适应环境。
2、人为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如乱砍、乱伐、乱采、乱挖、城市扩建,使动物的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掠夺性狩猎。
3、动物自身原因,如物种退化、繁殖力低。
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措施
1.严禁乱捕滥猎
2.设立禁猎区
3.设立自然保护区
4.坚强立法和执法
5.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小天鹅
别名啸声天鹅、短嘴天鹅,属于鸭科,学名为 Cygnus colunbianus。
大型游禽。全长约110厘米。体羽洁白,头部稍带棕黄色。颈部和嘴均比大天鹅稍短。嘴基黄色区比大天鹅小,嘴大部为灰黑色。脚黑色。
生活在多芦苇的湖泊、水库和池塘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蠕虫、螺类和小鱼。生活习性似大天鹅,每年3月份成对北迁,筑巢于河堤的芦苇丛中,每窝产卵5~7枚,白色。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卵期29~30天,50~70日龄获得飞翔能力。
在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及华北一带繁殖;南方越冬;偶见于台湾。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属牛科、藏羚属,别名:藏羚羊、长角羊、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由于藏羚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
藏羚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 135 厘米,肩高 80 厘米,体重达 45-60 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它生活于青藏高原8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内,栖息在 4000 - 5300 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藏羚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群居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那些尽是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绝大部分是咸水湖,藏羚羊成为偶蹄类动物中的佼佼者,不仅体形优美、****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在那十分险恶的地方,时时闪现着藏羚羊鲜活的生命色彩、腾越的矫健身姿,它们真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它****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迁移现象。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 2-6 只或 10 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发情期为冬末春初,雄****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 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 月份产仔,每胎 1 仔。
经过千万年自然演变,它们与冰雪为伴,以严寒为友,****自在地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然而,然而由于一些所谓贵族对对被称为“羊绒之王”的藏羚羊羊绒——“沙图什”的需求,藏羚羊的栖息地正在变成一个屠宰场,每年数以万只的藏羚被非法偷猎者捕杀!昔日茫茫高原上数万只藏羚一起奔跑的壮观景象,如今再也****不到了.这就是藏羚羊绝种的原因.疣鼻天鹅
别名哑天鹅,属于鸭科,学名为 Cygnus olor。
大型游禽。全长约140厘米。体羽纯白,头部梢带棕黄色。前额具黑色疣突。嘴赤红色。脚深灰色。
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河湾和开阔的湖面。以水生植物和水生小动物为食。繁殖期间筑巢于潮湿地,以水草茎叶等搭成平台状。每窝产卵5~7枚,青绿近白色。孵卵期及育雏期似大天鹅。
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