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奇光异彩的金属——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3 奇光异彩的金属——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5-06 11: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奇光异彩的金属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内容是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和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些内容在《教学基本要求》中属于第八单元“物质变化与规律”,学为B级。本节课的内容在单元间上承“氧气能与金属单质反应的化学性质”,下启“酸的化学性质之能与金属反应”和“盐的化学性质之能与金属反应”。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水平较高,实验操作技能也相对较好,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浓厚,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与互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2.理解置换反应。
3.通过学习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体会用比较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
4.通过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创设,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5.初步形成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以及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的运用
实验用品:镁条、锌粒、铁丝、铜丝、银粒、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
试管若干(配橡皮塞)、酒精灯、试管夹、试管架、药匙、镊子、木条、火柴、砂纸。
学习资源:PPT课件、学习单。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着重从三个方面达到优化。一是创设真实的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学科的育人价值;二是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通过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三是调整教材中对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内容,避开重复点,找出在本课已经完成的实验探究中,还需要完善的镁、铁、锌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比较,以此为探究素材来突破本课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境1:
展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
魏伯阳
著《周易参同契》)中的描写:“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引出金具有“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并结合“真金不怕火炼”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感受。
问题1:
在情境1的基础上,继续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即回忆金属镁带和铁丝燃烧时的现象,通过比较知道这些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Mg>Fe>Au。
再结合“沙里淘金”让学生了解像金这样活动性弱的金属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即元素以游离态存在。而铁等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则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即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与课堂总结时金属开发、利用首尾呼应。
情境2:
化学史“氢气的发现”(上册教材p68资料库):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卡文迪什于1781年采用铁与稀硫酸反应,首先制得“可燃空气”(即氢气),并证明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让学生能体验到从已有的学习经历中还能挖掘到对未知知识的学习通道,同时通过情境创设,从金属化学性质1自然地过渡到化学性质2。
活动1:
学生实验I:以分组实验(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对镁带、铁片和铜片能否与酸溶液反应进行
研究,过程中用燃着的木条验证反应中产生了可燃气体氢气。同时结合“控制变量法”得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Mg>Fe>Cu,这与问题1中的得出的结论Mg活动性比Fe强是相符的,体现了运用不同的金属化学性质来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多种思路,即“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活动II:在情境2和实验I基础上,尝试让学生以锌和铜为例,去研究能否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对金属活动性进行比较,发现确实可行。由此解决了问题2,但同时在两次实验中发现,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酸溶液反应的,为引出金属化学性质3打下伏笔。
小结1: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到金属活动性比较的不同方法,从具体的物质抽象到对未知金属活动性比较,也是基于物质性质从而找到方法的思路。
情境3:
化学史:中国古代的“湿法冶金”
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
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石胆能化铁为铜”的记载。
北宋著名湿法炼铜家——张潜根据前人留下的湿法炼铜书籍,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于73岁高龄时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大大促进了宋代经济的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我国古代化学成就的伟大之处,和前人不断探索的坚毅精神的可贵之处。同时通过情境创设,从金属化学性质2自然地过渡到化学性质3。
活动2:
学生实验III:模仿“湿法炼铜”原理,观察“铁加入硫酸铜溶液”和“铜加入硫酸亚铁溶液”的实验现象,并能知道通过金属的这个化学性质也能得出Fe活动性比Cu强的结论,再次感知“异曲同工之妙”。
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此插入了小故事环节,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穿越到三国时期(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有什么方法能对这泉水验毒呢?同时也对当时正值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过渡期的历史知识有了了解。
学生实验IV:在实验III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交流中知道可以尝试完成“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和“银粒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两个实验。这就在实验中完成了问题3,并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金属与酸溶液不能反应从而不能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局限。
小结2:
对未知金属A与B活动性比较,在原来两种方法基础上有了更直接有效的方法。
问题4:
纵观学习单上的学习轨迹,本课中通过实验已经对Mg、Fe、Cu、Zn、Ag五种金属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已经知道金属活动性Mg>Fe>Cu>Ag,Zn>Cu,也就是Mg、Fe、Zn三者的活动性未定。请学生先提出猜想,再结合已完成的这三种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实验尝试得出结论。
活动3:
演示实验I:为唤醒学生对实验的感知,教师此处可以再演示一遍三种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学生由此顺利得出金属活动性Mg>Zn>Fe。
演示实验II:学生也可以采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方法对这三种金属活动性关系进行验证,通过思考与交流知道至少需要完成两个实验:Zn加入MgCl2溶液、Zn加入FeCl2溶液;或者Mg加入ZnCl2溶液、Fe加入ZnCl2溶液。时间关系,此处安排教师演示实验。
另外,此处需要让学生了解:如果对金属之间的活动性强弱关系未知时,需要先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探究,那么可能需要完成的实验就不一定是两个,需要视实验结果而定。正是存在这样的困难,所以科学家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才得出常见的金属活动顺序表。
此时再次回顾下本课中的学习,尝试让学生发现金属活动性表中的重要信息,即金属与酸溶液和盐溶液反应规律。
当然老师还需做出另外两点补充说明:即这里的酸溶液主要指稀盐酸和稀硫酸;
在这里的置换反应中生成的铁的化合物为亚铁盐。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教师展示出棕黄色三价铁盐溶液,并与学生实验:把铁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后所得溶液进行对比,发现是浅绿色溶液,即为二价亚铁盐溶液。
情境4:
在课堂总结部分,教师讲述考古学上有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类的说法,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类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可见金属的使用与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并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和铝元素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图示,让学生体验到:铝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但与铜铁相比,铝却是一种“年轻的金属”,这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冶炼很困难,那时候的铝比黄金还贵好几倍,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拥有少量铝器。
最后,以化学史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接受英国皇家协会的最高奖赏,他的奖品就是一架用金和铝制成的天平结尾,再次让学生感受本课中丰富的化学史料。
附:教学反思
2017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展开,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本课的备课过程中,我重点做出了以下几点设计。
1.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同时自然渗透学科德育。
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例如化学史实就是有价值的情境素材。
在本课引入部分展示了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中对金化学性质稳定的描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学生会从中感受到化学有神秘感,进而产生探索的内在需求。
当教学环节过渡到金属能与酸溶液和盐溶液反应部分时,本课中首先展示了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知道的一个反应,即利用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研究水的组成,在此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提供了卡文迪什利用铁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化学史,学生会从中提取出与本课有关的“金属能与酸溶液反应”的相关信息,从而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找到了方向。当学生发现以上方法会遇到金属活动性无法比较的情况,随后展示给学生关于北宋的张潜《浸铜要略》中的方法,学生也会提取出金属能与盐溶液反应的相关信息,在模仿湿法炼铜实验活动中,促使学生对比较铜和银活动性进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开展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本课的总结部分,让学生了解到考古学上对“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的说法正是体现了金属的使用与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而感悟的化学对社会的正面积极作用。同时展示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接受英国皇家协会的最高奖赏——一架用金和铝制成的天平,揭示了“年轻金属”铝从贵族金属变为平民金属的历程与之化学性质活泼有关。这些都紧紧围绕着本课的主题真实情境,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渗透了学科德育,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2.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知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业。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
本课例中共有四组学生实验和两组演示实验,在一次次体验中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发生变化的规律,得出了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几种方法,并感受到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认识到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结论的推演发挥了横向和纵向双向研究的功能,使整节课的结构表现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通过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学习发展区和真实情境的创设,每次实验结论的横向推演即可获得本课中的重点知识——金属的化学性质,解决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1、2、3。
但是本课的难点是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利用四组学生实验结论的纵向推演,就可完成对贯穿整节课的Mg、Fe、Cu、Zn、Ag五种金属活动性比较的学习任务挑战,为解决本课难点找到了探究素材,即如何比较出Mg、Fe、Zn之间的活动性,这是对教材上“学生实验:探究Fe、Cu、Ag活动性强弱”做出的调整。因为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这部分结论已经在前面三个问题解决了,再次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就会让学生产生“为探究而探究的”疲劳感。
还有,本节课中也留了两个遗憾点。一是对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置换反应概念理解方面笔墨太轻,需要在下一个课时中继续反馈与补充;而是没有将三价铁盐溶液展示给学生观察,与二价铁盐溶液的颜色作对比,而是叙述带过,学生的体验感不够充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切实感受到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逐步、长期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各类优质素材,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思维品质,这同时也对教师个人学科素养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附:板书设计
6.1
奇光异彩的金属
副板书:


Mg

Fe

Au
化合物
单质
化合态
游离态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比较A、B金属活动性方法
1.
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难易程度

2.
能与稀盐酸(or稀硫酸)反应
是否产生气体

Mg
+
2HCl

MgCl2
+
H2↑
产生气泡速率

Fe
+
H2SO4

FeSO4
+
H2↑
(若都不反应,则无法确定)
Zn
+
2HCl

ZnCl2
+
H2↑
3.
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A能否置换出B

Fe
+
CuSO4

FeSO4
+
Cu
Cu
+
2AgNO3

Cu(NO3)2
+
2Ag
副板书:
Mg、Fe、Cu、Zn、Ag
∵Mg>Fe>Cu>Ag

Zn

又∵Zn>Cu


Mg>Fe>Cu>Ag



Zn
Zn
Zn
则Mg、Fe、Zn的活动性?
二、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逐渐减弱)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