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3 酸和碱的性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5-06 11: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沪教课标版第五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性质研究》第3课时部分的内容。教材在本课题之前设置了常见的酸和碱的部分知识,其中对酸碱的基本构成、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及其测定方法、酸碱的化学性质作了详细的介绍。为学生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今后学习常见盐溶液的有关化学反应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本课题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在心理方面,学生渴望实验,乐于探究;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的部分知识,并对酸碱的基本构成、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及其测定方法、酸碱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掌握和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简单的实验设计、操作、评价能力。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现象判断酸和碱化学反应的发生,并从微观角度理解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能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现象和操作评价总结方案,及时发现问题并完善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能根据曲线图像分析,推测酸碱反应的特点,建立酸碱中和反应曲线与酸碱中和反应本质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4、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难点:多角度验证中和反应的发生;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五、教学资源
1、酸碱中和反应用到的相关药品、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磁力搅拌器等实验器材;
2、希沃白板,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讲解】胃酸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胃液中如果胃酸过多,反而会得胃病。此时,医生会建议我们服用一些药物来治疗胃酸过多,其中一种常见药品称为斯达舒。
【展示】斯达舒药品成分说明。
【提问】为什么斯达舒可以治疗胃病? 思考胃酸成分,猜想是氢氧化铝溶解在水中,还是二者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
从常见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
(二)发现问题
活动探究一:氢氧化铝与稀盐酸是否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完成探究实验,完成后,填写导学案,稍后每组代表交流实验结果。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氢氧化铝、稀盐酸。
【交流】小组代表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对应实验结论。
【总结归纳】氢氧化铝可以与稀盐酸发生反应:Al(OH)3+ HCl =
【引导】从物质分类角度,氢氧化铝属于哪类物质?稀盐酸属于哪类物质的溶液?
【提问】酸和碱之间是否都能发生反应呢?
活动探究二:酸碱之间是否都能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一】小组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完成探究实验,完成后,填写导学案,稍后每组代表交流实验结果。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氢氧化钠、稀盐酸。
【交流】小组代表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对应实验结论。
【分析】对学生的分享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提问】没有明显可见现象是否等于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引导】我们如何判断出氢氧化铝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颜色变化/气泡产生/沉淀消失或生成)?我们能否设计现象明显的实验,来验证氢氧反应的化钠或者稀盐酸被消耗掉来探究该反应的发生呢?
【提问】稀盐酸有哪些化学性质?氢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哪些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者的存在呢?
【讲解】请同学整理导学案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并填写导学案。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分析】对学生的分享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验证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用金属、金属氧化物、碳酸钙、紫色石蕊来验证盐酸是否被消耗或者用硫酸铜溶液、酚酞来验证氢氧化钠是否被消耗。
完成探究实验,分享实验现象和结论;
发现新问题,陷入能够类推到氢氧化钠可能与稀盐酸反应,但又无明显的证据可依的“矛盾”境地。
猜想反应是否发生。
积极整理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完成导学案,从中获取设计实验方案的有用信息;

由单个反应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进行延伸,引发学生对酸与碱混合时所发生变化的思考;
通过实验现象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正确利用运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能力。
(三)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二】请小组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完成探究实验,完成后请填写导学案,小组代表交流实验结果。(方法有多种,每一组至少能用2种方法进行验证)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镁条、大理石、硫酸铜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溶液、酚酞试液、pH试纸。
【交流】小组代表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对应实验结论。
【分析】对学生的分享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总结归纳】验证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
①加入金属、金属氧化物、碳酸钙、紫色石蕊等无明显现象来证明盐酸被消耗;
②加入硫酸铜溶液、酚酞等证明来证明氢氧化钠被消耗。
若反应物其中之一被消耗掉,则可以证明该反应的发生。
【引导】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来检验反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存在,从而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提问】在验证酸碱是否反应的过程中,酸碱指示剂还可以怎样运用,更能体现反应发生的过程呢?
【交流】各小组同学交流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PPT展示】展示几种可能的方案,请同学们进行分析点评。
【微视频1】展示最优方案
【引导】pH试纸是否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来检验酸碱反应的发生呢?
【实验探究三】小组合作,利用“实验探究二”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完成pH试纸检验酸碱反应的实验过程。
【交流】小组代表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对应实验结论。
【分析】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总结归纳】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现象对比,酸碱指示剂还可以这样来验证酸碱中和反应的发生:向反应前的碱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再向红色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即证明酸和碱可以发生反应;pH试纸可以分别检验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反应后溶液的pH变化来验证酸碱反应的发生。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存在: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_________,观察实验现象;
分享实验现象和结论。
思考交流,分享想法。
实验探究,获取新方法。
总结归纳
培养小组分工合作能力。
培养化学语言表达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并完善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
(四)概念建模
【总结归纳】通过同学们的几组探究性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且酸和碱之间均能发生反应。
【引导】对比两组酸和碱的反应物特点,并结合酸和碱的微观构成,你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类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吗?
【交流】各小组同学分享讨论结果。
【展示】展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动态图:
【分析】
NaOH+ HCl =
Al(OH)3+ HCl =
【归纳总结】
酸碱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本质:
思考交流
总结归纳
书写化学方程式
借助模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微观角度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化学表征 ? 【讲解】前面我们通过几组性质实验得出了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的规律,而且通过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巧妙的运用,能够形象的表征反应发生的过程。但是,前面实验获得的数据都不够精准,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获得更精准的数据,从而更精准地表征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呢?
【实验展示】用数字化pH和温度传感器表征酸碱中和滴定的过程。
【引导】上述pH曲线中pH等于7的点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pH曲线和温度曲线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交流】各小组同学分享讨论结果。
【图片展示】分别展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氢氧化钙与稀盐酸的中和滴定曲线。
【板书】NaOH+ H2SO4=
Ca(OH)2+ HCl =
思考

分析

分享
能根据曲线图像分析,推测酸碱反应的特点,建立酸碱中和反应曲线与酸碱中和反应本质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六)运用实践 【微视频展示】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更深层次的理解酸碱中和反应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七)?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 知识层面/方法层面/情感方面 思考,交流,分享 强化学生对溶质、溶剂概念的理解,诊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八)?练习巩固 方程式书写/pH曲线运用 思考 强化理解与运用
七、板书设计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本质:
常见反应:NaOH+ HCl =
Al(OH)3+ HCl =
NaOH+ H2SO4=
Ca(OH)2+ HCl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宏观现象入手,从微观角度分析,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又使学生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以实验贯穿始终,结合多媒体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借助希沃白板和数字化实验仪器,较好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存在的不足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一位同学尝试到每一个实验,也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并在不断研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