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囚绿记
陆蠡
重点字音
陆蠡(lǐ) 涸(
hé) 辙(zhé)
茎(jīng)叶
揠(yà)苗助长
淅(xī)沥(lì)
婆娑(suō)
了(liǎo
)截
葱茏(lóng)
猗(yī)郁
蕈(xǜn)菌
纤(xiān)细
移徙(xǐ)
瞥(piē)见
折
shé(折木)
累
léi(硕果累累)
zhē(折腾)
lěi(罪恶累累)
zhé(折叠)
lèi(劳累)
纤
qiàn(纤夫)
禁
jīn(弱不禁风)
xiān(纤细)
jìn(令行禁止)
重点字形
直径(jìng)
拔(bá)草
遐(xiá)想
颈(jǐng)项
题跋(bá)
闲暇(xiá)
不胫(jìng)而走
挑拨(bō)
瑕(xiá)疵
作者简介
陆蠡(1908一1942),学名陆圣泉,原
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
家。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
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他的
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年仅34岁。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作者简介
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
陆蠡(1908一1942),学名陆圣泉,原
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
家。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
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他的
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年仅34岁。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写作背景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
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
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
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所以作者写下此文。并在文中中包含了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含而不露地抒发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寻绿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寻绿
第二部分(5~7段):观绿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寻绿
第二部分(5~7段):观绿
第三部分(8~12段):囚绿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寻绿
第二部分(5~7段):观绿
第三部分(8~12段):囚绿
第四部分(13段):放绿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寻绿
第二部分(5~7段):观绿
第三部分(8~12段):囚绿
第四部分(13段):放绿
第五部分(14段):怀绿
全文结构
寻绿
:对生命的热爱
观绿
: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寻绿
:对生命的热爱
观绿
: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囚绿
:
绿枝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主体)
寻绿
:对生命的热爱
观绿
: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囚绿
:
绿枝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主体)
放绿
:绿枝重获新生
寻绿
:对生命的热爱
观绿
: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囚绿
:
绿枝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主体)
放绿
:绿枝重获新生
怀绿
:绿枝的怀念
寻绿
:对生命的热爱
观绿
: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囚绿
:
绿枝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主体)
放绿
:绿枝重获新生
怀绿
:绿枝的怀念
全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绿
的深深的喜爱,而实则抒发对自由的热爱和对光
明的追求。
寻绿
:对生命的热爱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起笔独句成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出语平淡,含而不露。是什么事情值得我追述呢?开篇即在读者的心海里投下一粒石子,漾起层层涟漪。
2.
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2.
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租住却说“占有”,表达了作者“选定”这间原本有缺陷、不理想的“朝东房间”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这就为那个“小小理由”——靠近“绿影”做好了铺垫。
3、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3、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瞥见”、“毫不犹豫”、“了解直
爽”等词语凸现了作者见到绿色的惊喜之
情。伙计的惊奇,对表现我的喜欢绿色是一个衬托。
4.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4.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兼用节奏急促的短句,表达了作者把绿色当做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的思想情感,诠释了对绿的生命内蕴的理性认识。
5、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5、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以“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反衬绿色的可爱,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达对绿色的期盼之情。
6、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6、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采用了铺陈之笔,含有异常留恋绿色、反复品味绿色的快活之情。以“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来类比,形象地表达了对“绿”的喜爱。
7、第
7
段
7、第
7
段
用细腻的笔触,特写的镜头,饱满的激情,主观的感受来描画对常春藤生长状态的守望。“揠苗助长”本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行为,这里用于形容“心情”,表明作者对“绿”的酷爱达到了高潮,为下文的反跌做铺垫。
8、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8、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表达了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9、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9、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照应前文,表达了对“绿”的歉疚和祝福,希望常春藤永葆青春,希望象征和平的绿色能够永远存在,不再遭受蹂躏和欺凌。一声轻轻的询问,言尽而意无穷,使读者陷入深思。
1.
“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自由?
1.
“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自由?
为了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我”把绿色囚住囚住,但是抗日爆发以后,我被青藤那顽强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着精神所感染,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故珍重地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2.
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称呼是不断变化的,是怎样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
2.
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称呼是不断变化的,是怎样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
首先称其为“绿色”,然后称其为“绿友”,最后称其为“绿囚”。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绿囚”则饱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
3.
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3.
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1)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家命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应。
2)从文章行文思路看,“寻绿”“观绿”写对“绿”的感情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爱
的程度,才有了后面理解之后的“释绿”及分
别之后的“怀绿”。
2)从文章行文思路看,“寻绿”“观绿”写对“绿”的感情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爱
的程度,才有了后面理解之后的“释绿”及分
别之后的“怀绿”。
总而言之,无论是作者的感情触发,还是
文章的行文结构,都与“囚绿”有着极为密切
的关系,因此作者将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生命、希望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绿”之性格(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