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共29张PPT)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共29张PPT)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13:4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情境导入
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当我们被套在套子里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
学习任务
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的写作特点。
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节描写,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分析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理解小说主题。
素养目标
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提高解读小说的能力。
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理解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提高写作审美能力。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小说创作领域,在俄国,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在世界上,他和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比肩;戏剧实践方面,“莎士比亚第一,契诃夫第二”举世认可。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因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
主要作品
契诃夫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四百七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部剧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万卡》等,剧本主要有《伊凡诺夫》《海鸥》《三姊妹》《樱桃园》等,都是轰动世界的杰作。
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用散文写作的普希金”。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
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局”)。名篇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
写作背景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大街小巷,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这篇小说就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预习检测
契诃夫qì hē 胆怯qiè 憎恶zēnɡ wù
陶冶yě 辖制xiá 吃荤hūn
孤僻pì 撮合cuō 怂恿sǒnɡ yǒnɡ
滑稽jī 谗言chán 祈祷qí dǎo
qì hē
qiè
qiè
zēnɡ wù

xiá
hūn

cuō
sǒnɡ yǒnɡ

chán
qí dǎo
一、读准字音
二、解释词义
讥诮(qiào): 冷言冷语地讥讽。
唉声叹气: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战战兢兢(jīnɡ):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安然无恙: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恙:灾祸、疾病。
六神不安: 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大快人心: 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筋疲力尽: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冷言冷语地讥讽。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
的样子。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
任何损伤。恙:灾祸、疾病。
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1
三、请简要介绍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
请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这篇小说和一般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这篇小说没有连贯完整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而是巧妙的选择几个具休、有表现力的场景,利用场景组接的小说艺术表现方式,给读者们展现出艺术蒙太奇的精彩,委婉且巧妙的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五、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根据故事情节,说说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l—4自然段):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一倒数第3自然段):
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l—4自然段
5一倒数第3自然段
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小说的故事结构。
序幕:别里科夫简介
开端:漫画事件
发展:自行车事件
高潮:吵架事件
结局:别里科夫死亡
尾声:别里科夫的葬礼
漫画事件
自行车事件
吵架事件
别里科夫死亡
别里科夫简介
别里科夫的葬礼
文中写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这些套子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
穿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用具: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狭隘惶恐)
有形的套子
文本细读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只求不出乱子
禁闭开除学生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维护旧制度)
(沙皇卫道士)
(害怕新事物)
(顽固保守)
(现实的逃避者)
第5自然段写道“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环境描写形象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阴暗心理和极端保守的性格特点。
第6自然段中“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差点”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承上启下。这句话引出了两个新人——华连卡姐弟,给沉闷的环境增添了活力,矛盾也由此展开。“差点”一词,表明作者的惊讶,也暗示了事情的结局。
“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小说描写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华连卡姐弟俩在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现实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希望,预示了光明的未来。华连卡姐弟俩与别里科夫的矛盾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
柯瓦连卡: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华连卡: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问题探究
契诃夫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是的,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怕的又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小说的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①“套子”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作者通过“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②“套子”对故事情节的作用:
套子是文章的线索,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造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联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
③“套子”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套子具有象征意义,和保守反动的沙皇制度紧密相连。
含英咀华
第34自然段中“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一句中的画横线词语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一“抓”一“推”,就让别里科夫滚下楼去,可见他的不堪一击。“乒乒乓乓”摹声绘形,写尽他滚落楼梯时的滑稽之态。这些动作描写,将故事推向了最高潮,同时也宣告了别里科夫婚事的失败。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预示了新思想的胜利。
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上作者采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
骑自行车
当面交锋
形象的刻画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
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
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性格
胆小怕事
思想守旧
惧怕新事物
保守落后
虚伪保守
因循守旧
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结束语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