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5-2 答司马谏议书(共32张PPT)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5-2 答司马谏议书(共32张PPT)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13: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情境导入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我们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学习任务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赏析本文严谨的逻辑结构和说理透彻的语言。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素养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习作者针锋相对进行驳斥的论证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作者坚持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答司马谏议书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指司马光。“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给司马谏议大夫的回信。
写作背景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反对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保守派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王安石

司马光
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
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
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
王安石受到重用,司马光从宰相的位子上被赶了下来。皇帝问王安石他对司马光的看法,想不到,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免职,皇帝重新启用司马光为宰相。这时很多人都在向皇帝告王安石的状,皇帝于是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告诉皇帝:王安石疾恶如仇,胸怀坦荡,陛下万不能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政见不合,却都心胸坦荡。对事不对人,只就事论事。
卿等皆君子
文本细读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教,窃(私自,这里用作谦辞)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声嘈杂),终必不蒙见察[被(您)理解],故略(简略)上报(写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看待,对待)厚,于反覆(指书信往返)不宜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故今具(详细地)道所以(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冀(希望)君实或见恕也。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词义,概括文本的基本内容。
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写信说明事情
私自,这里用作谦辞
同游共处,交往
常常

方法、主张
唠叨不休。聒,说话声嘈杂
被(您)理解
简略
写回信
同“辩”,分辩
又考虑到
看待,对待
指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卤,同“鲁”
详细地
之所以
这样做的理由
希望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目的:
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盖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所争,尤(特别)在于名(事物的名称、概念)实(事实,名称、概念实际所指),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根本道理)得(清楚)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求)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以谓(以为,认为)受命于人主(君主),议法度(法令制度)而修(修正)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不为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 于 怨 诽 之 多, 则 固 (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特别
事物的名称、概念
事实,名称、概念实际所指
根本道理
清楚

怨恨,指责
以为,认为
君主
法令制度
修正
负有专责的官吏
施行
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
正道的人
本来
预先
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知司马光写给王安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的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从而造成“天下怨谤”。
针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是如何一一反驳的?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驳“侵官”
驳“生事”
驳“征利”
驳“拒谏”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附和世俗)自媚(献媚讨好)于众为善,上乃(却)欲变此,而 某 不 量 敌 之 众 寡,欲 出 力 助 上 以 抗 (抵制,斗争)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相互)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的意思)。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献媚讨好

抵制,斗争
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相互
不仅
计划
考虑
适宜
认为正确
施恩惠
做事
愿意领教的。知,“领教”的意思
上:欲变此。
人:习于苟且。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1
2
3
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没有缘由)会晤(见面),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向往(仰慕)之至!
没有缘由
见面
不胜
小,用
作自称的谦辞
仰慕
本段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是古时书信常规的结尾。
问题探究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这在王安石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王安石不但驳斥了司马光的种种指责,而且还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必须“膏泽斯民”的观点:“如君实(即司马光)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必须“膏泽斯民”的观点反映了为官从政的一种担当精神,
今天重读《答司马谏议书》,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人从未做过的极其伟大的事业,要同一切守旧思想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战斗的勇气。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和克服改革路上遇到的一切问题和困难,知难而进,顶狂风,战恶浪,去夺取胜利。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避免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含英咀华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试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借助论据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演绎论证是由两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完成推演。司马光信中论证“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运用的逻辑推理形式如下:
大前提: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生事以致天下怨谤也,征利以致天下怨谤也,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小前提: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都是革新活动。
结论:所以,革新活动以致天下怨谤也。
请模仿以上推理形式,结合文本内容,从对司马光的四个指责中任选一个进行反驳。
示例:驳“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
大前提:
只有不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不修之于朝廷、不授之于有司才是侵官。
小前提:
革新活动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结论:
所以,革新活动不为侵官,不是致天下怨谤的原因。
本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有以下特点:
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善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铿锵有力。
虽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本文语言气势磅礴,寓刚于柔,试进行分析。
作者第三段举盘庚迁都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既表明自己变法的正确性,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
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拓展延伸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爱之者认为他是“一世之伟人也”(北宋·黄庭坚),憎之者认为“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
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
知识梳理——一词多义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动词,持
操童子业,久不售 动词,从事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动词,优待,推崇
宽厚而爱人 形容词,忠厚
刀刃者无厚 形容词,与“薄”相对
辟邪说,难壬人 动词,排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奉命于危难之间 名词,灾难
动词,持
动词,从事
动词,优待,推崇
形容词,忠厚
形容词,与“薄”相对
动词,排斥
形容词,与“易”相对
名词,灾难
古今异义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写回信
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作动词,办(事)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特殊句式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终必不蒙见察 被动句,“见”表被动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
以谓受命于人主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谓于人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语序
至于怨诽之多 定语后置句,“多”为定语,修饰
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被动句,“见”表被动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谓于人主受命”
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语序为“为何”
定语后置句,“多”为定语,修饰“怨诽”,“之”为后置标志
文化常识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出自《礼记·儒行》。诸葛亮《出师表》等均有相关记载。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计太丁)。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