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课件6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课件6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18:2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导入
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一群生活苦难的百姓,面对如此难题,
一位老人忧心忡忡,他的目光,
投向了1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去寻找答案……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苏洵的《六国论》
1


2
3
4
作家作品
初读文本
研读文本
拓展练习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
作家作品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佑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
当年苏老泉,
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
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
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询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作家作品
趣味小故事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作家作品
趣味小故事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
嬴政并吞六国
作家作品
六国论
趣味小故事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即史论。
初读文本
六国论
初读文本
六国地图
初读文本
听范读音频,体会朗读节奏

六国互丧 sàng 洎j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与嬴 yǔ 赂秦lù
下咽 yàn 燕国yān
胜负之数shù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初读文本
检查预习情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研读文本
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利:锋利
赂:(割地)贿赂
弊:弊端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研读文本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研读文本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研读文本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研读文本
公元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公元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公元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公元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㈡秦灭六国时间表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研读文本
灭韩
灭楚
灭魏
灭赵和燕
灭齐
前230年
前225年
前223年
前222年
前221年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心论点?
又设立了哪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


研读文本
作者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论题,而且便于后文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掣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
研读文本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研读文本
第二段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研读文本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凭借。 则:就。
攻:攻战。 获:获得。
取:取得。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研读文本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字结构)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实:它实际数量。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研读文本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所:所……的+名词
则:那么
欲:想要。
患:担心的。
固:本来。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研读文本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思:回想。 以:从而。
厥:他们的。 视:看待。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举:拿。
祖父:祖辈和父辈。 以:把
暴霜露:曝(于)霜露,译为,冒着霜露。 芥:小草。
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从而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研读文本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研读文本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研读文本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颠覆:灭亡。 事:侍奉。
固:本来。 得:得当,适宜
宜:应当,应该。
以:用。
以至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研读文本
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
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比喻论证
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研读文本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对比论证
弊在赂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赂者灭亡的道理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研读文本
第二段除了突出以对比论证为主,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引证法
比喻,形象生动
研读文本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研读文本
第三段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尤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研读文本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继:随着、跟随
迁灭:灭亡。
迁:改变。
……也:判断句
与:亲附、亲近。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研读文本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已经。
免:幸免。
始:开始,起初。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研读文本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效:效果,结果。
以:用
为:作为
始:才。
速:招致。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
研读文本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与。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再:两次。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
研读文本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洎:等到。
以:因为。
为:成为
洎……诛:被动句。
谗:小人的坏话。
而:却,连词,表转折关系。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研读文本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且:况且。
处:处在。
革灭:消灭。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慧和国力。
诚:实在。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研读文本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使:以前假如。 附:亲附,依附。
犹:还。 数、理:天数,命运。
当:通“倘”,假如。 或:或许。
易:轻易。 量:判断。
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研读文本
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与嬴不
助五国

以荆为
计速祸

诛良将,
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
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例证)
胜负或未易量
研读文本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研读文本
第四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用。 封:封赏。
并力:合力。 恐:恐怕。
事:侍奉。 礼:礼遇。名词为动词。
下:吞下。名词作动词。 咽:咽喉。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研读文本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势:形势。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为:被。 劫:胁迫,挟持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日:一天天,名作状。
月:一月月,名作状 以:而。
为1:治理。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研读文本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研读文本
第五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夫:句首发语词。 势:势力,力量。
于:比。 而:却。
犹:还。 可以:可以凭借。
苟:如果。 以:凭借。
从:追随。 故事:旧例。
是:这。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研读文本
1、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哪一句点名了写作意图?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思考第四、五段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天下之大,有何深意?
北宋和秦灭六国时的地图对比
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
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研读文本
理清结构
(1)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开宗明义)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3)本论——论证中心论点,从论证两个分论点来论述。  
第2段: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证方法:例证法(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引证法(以地事秦……火不灭)。  
第3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方法:例证法(齐附于秦、燕赵用兵后亡),对比法(附于秦之非--用兵之效)  
(4-5)结论——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研读文本
弊 在 赂 秦
总 分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分
总分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借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讽今
研读文本
文人的担当和责任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作者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能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会永留青史,他的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会惊醒世俗。
可是不幸的是北宋的命运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研读文本
解释古今异义词
⑴其实百倍
⑵思厥先祖父
⑶始速祸焉
⑷可谓智力孤危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招致/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拓展练习
解释词类活用词
⑴不能独完
⑶以地事秦
⑷义不赂秦
⑸始速祸焉
(6)李牧连却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事”,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
“终”,形容 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速”,形容 词作动词,招致
拓展练习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拓展练习
解释下列多义词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侍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拓展练习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欲望,名词
拓展练习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状语后置
拓展练习

判断句
判断句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被动句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史论上
苏洵

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以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
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和资焉。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日:史以事、词胜。
使后人不知史而观经,则所褒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吾故曰: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使后人不通经而专史,则称谓不知所法,惩劝不知所祖。吾故曰: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
经或从伪讣而书,或隐讳而不书,若此者从,皆适于教而已。吾故曰:经非一代之实录。史之一纪、一世家、一传,其间美恶得失固不可以一二数,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安能事为之褒贬,使天下之人动有所法如《春秋》哉?吾故曰:史非万世之常法。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 (有修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之论其效 卒:最终
B.而用实相资焉 资:帮助
C.旌善而惩恶习 旌:表彰
D.故本《周礼》以为凡 凡:平凡
拓展练习
答案:D,本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
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
答案: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
3.根据文意,概括“经”与“史”的异同。(6分)
答案要点:每一点2分。
相同点:(1)目的一致:都是担忧小人,用褒贬进行劝惩。(2)写作原则一致:都用事实来充实,用文辞来彰显,用道理来贯通,用法度来约束。
不同点:文本体制不同:经书注重道理和法度,史书注重事实和文辞。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历史为什么而作?因为写历史的人有忧患。忧患什么呢?忧患小人。凭借什么知道呢?从史书的名字就知道。楚国的史书叫《梼杌》,而梼杌就是四大恶人之一。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不用等到贬斥就能够惩戒。既然这样,那么史书所惩戒和激励的,就只是针对小人罢了。孔子的志向远大,故而他的忧患也大;忧患越大,故而他的著述伟大。因此,他便凭借历史材料来修撰经书,最终评论他的著述功效的,必然会说“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由此可知,史书和经书都是由于担忧小人而写出来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
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但文本体制却不同,所以一个叫做“史”,一个叫做“经”。大概说来,写文章的手法有四种:用事实来充实它,用文辞来彰显它,用道理来贯通它,用法度来约束它。这就是经书、史书共同具有的东西。虽然这样,但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
《易》《礼》《乐》《诗》《书》这五本书,论述圣人的道理和法度已经很详尽了,但却没有用历史事实来验证。孔子害怕后世把这些书看成是圣人的个人言论,因此便凭借讣告、策书来撰写《春秋》,表彰善良而惩戒邪恶,这就是经书的道理;(虽然这样)还是害怕后世把《春秋》看成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这就是经书的法度。至于历史事件,就仅仅列举它的梗概;至于文辞,就务求简练。所以我说: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就不一样了,事情既曲折详尽,文辞也夸张炫耀,所谓褒和贬,除了文末的“论”和“赞”之外就没有什么评论了。所以我说: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
假使后人不知道历史就去看经书,那经书所表彰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善事,所贬斥的就看不出它有什么恶行。所以我说: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假使后人不精通经书,就去专攻历史,那事物的称号就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惩戒和劝勉也就不知道来源于什么。所以我说: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 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而书写的,有的是由于隐瞒忌讳而不写的。像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都只能是适宜于教化罢了。所以我说: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的一篇本纪、一篇世家、一篇列传,其中的美恶得失固然不是能够一一数清楚的,那么在它文末几百字的“论”“赞”中,又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像《春秋》一样让天下人一举一动都有可遵循的准则呢?所以我说: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

圆规、方尺、水平仪、墨线是用来制造器物的,器物要靠它们来校正。然而,没有器物圆规就无法发挥它量度圆的作用,方尺就无法使用它量度方的作用,水平仪就无法施展它量度平的作用,墨线就无法安排它量度直的作用。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所以我说: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
唉!一把圆规、一把方尺、一个水平仪、一条墨线,就足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器物。后人希望达到司马迁、班固的水准,只要做到实录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像王通、陆长源等人那样扬扬自得冗长而不知高低(模拟圣人的经书),那就很好了。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