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两则
注音: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荻港(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堵塞( )
è yù suí
zǔ è xiè
kuì jiān
Xiá dí
dāng dàng
sài sāi
sè sāi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朗读欣赏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中央领导人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三大战役
背景
凯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文体知识: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内容上有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 因、经过、结果。
结构上有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的基本要求:;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简明扼要)。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正确理解消息的结构:
标题:
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标齐全,可以没有主标或副标,但不能没有主标;
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注意: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认真读课文,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
战役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
全 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
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
战,歼灭及击 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
阵地控制江阴要 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概括其内容:
一层:(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
路军渡江情况。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板书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质疑析疑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此句中的“不料”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 ),同时又是对敌人的强烈的( )。
神勇
嘲讽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能把“南京”改为“蒋介石政府”吗?
不能;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上述议论,作者主要抓住哪一方面来论述的?论述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主要抓住第二方面来论述。
作用意义: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评论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新闻中作者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
作业布置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至三题。
熟读第二则新闻,解决生字词,分析你所搜集的新闻资料的要素和结构,在资料上勾画出来,下节课将检查和交流。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 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不是,三路军加起来共一百万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句(1)只是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勇。
三、
第一组:
第二组:
句(1)只是交代了我军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哪些地区,没有讲敌军的情况和取胜的程度。句(2)用“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已无力抵抗,“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三组: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1、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此文只是对中路军作介绍。2、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此文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3、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此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4、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此文对敌军的情况几乎未作报道。5、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此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充实。
四、相同点:
不同点:
毛泽东
时代背景
词语积累
负隅顽抗 撰写 皖 绥 靖
yú
zhuàn
潢川 鄂 豫 濂 聿
wǎn
xiù
suí
è
wén
古宛县 星宿 阻遏 阌乡
huáng
yù
lián
è
yù
wǎn
jìng
负隅顽抗( ) 悍然拒绝( )
角落
蛮横的样子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原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和
结果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导语)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两则新闻
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
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
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
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小结
作
业
布
置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新闻二则》学案
教师寄语: 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
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学习难点
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 撰( )写 区域( ) 芜( )湖
歼( )灭 要塞( ) 溃( )退 荻( )港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二、自主探究
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4.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可以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相同点:
不同点:
五、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六、达标检测
阅读选文,完成1-5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______ ______ ______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______
______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
参考答案
1.《新闻二则》
一、1.(yú) (zhuàn) (yù) (wú) (jiān) (sài) (kuì) (dí)
2. (角落) (蛮横的样子)(抵挡) (已经)
二、3.(1)、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4.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三、(一)
1.“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2.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4.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
(二)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思路导航: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a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四、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六、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此题意思对即可。) 4.⑧⑨句 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