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就说 想唱就唱 想动就动
——音乐活动《童谣说唱会》课例
教学内容: 《童谣说唱会》
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材分析:
童谣指有韵的诗歌形式的儿童故事,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与儿歌合称为儿童歌谣。童谣充满孩子童趣的天真、纯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它的内容除反映社会生活外,大多与游戏及传播知识有关。如有嬉戏歌谣;有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有可以增长生活知识的,生动而富有想象。
让学生们学唱童谣,就是要将散落于民间的童谣加以搜集与整理,并利用学生的已有资源不断补充、完成,并鼓励学生创编童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鉴赏和审美能力。
学情简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入校一年时间的学习,建立了音乐课堂常规,能做简单的律动,已初步养成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喜欢发言,喜欢表现,喜欢老师的表扬,想象力比较丰富,好动爱玩。但注意力还易分散。根据这一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应多用直观教具、多用语言进行鼓励,应有意识引导他们想象,应通过唱游、律动、游戏、表演等综合手段。让他们在快乐、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蹦蹦跳跳进入音乐殿堂,接受美好的教育;开开心心、硕果累累的走出音乐殿堂。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和检查童谣单元教学内容,并加以扩展。
3.引导学生即兴创编和改编童谣,通过“说”、“唱”、“演”等多种形式表现童谣。
4.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共同完成活动的过程和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游戏中,使用自然的声音说唱童谣。
2.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气氛中即兴创编、改编和表演童谣。
教具准备:
钢琴、吸铁黑板、苹果卡片数张、录音机、磁带、手绢、跳绳、跳皮筋、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阶段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本节课内容。
1.学生随《拉个圆圈走走》的童谣做律动进教室。
(在音乐声中,教师在室内,学生由室外进入室内,师生按节奏有的拍手,有的叉腰点头,有的转圆圈,有的手拉手……很有序的随着音乐做律动进入教室,并相互问好。)
2.导入本课内容:
导语:“同学们通过‘童谣’这个单元认识了许多童谣,这些童谣都非常的有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个‘童谣说唱会’,我们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赛,比一比谁知道的童谣多,谁知道的童谣好,怎么样?”
[教学设想:“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中去。而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时机,用律动代替了传统的师生对唱问好歌,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亲近了学生,在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的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童谣说唱会:
阶段目标:在互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更多的童谣,用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一:丢手绢
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围成一个大圈做丢手绢的游戏。
师:老师已经把你们分成了两个组,我们先玩“丢手绢”的游戏,被追到的同学要说一个你准备的童谣,不是书上的,如果谁说的好,表现的好,老师就奖励你们一个苹果放进你们组的苹果筐里;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就要被淘汰出局,回到原座位。
学生活动:围成圈做游戏,一起唱“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被追到的第二组学生即兴表演的一个童谣:
我来给大家说一个童谣——《红绿灯》
姐姐走,我也走,我和姐姐手拉手,
手拉手,慢慢走,一走走到马路口,
看见红灯停一停,看见绿灯开步走。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怎么样?能过关吗?
生:可以过关。
师:好,他说的不错,奖励他们组一个“苹果”。
(教师把一个苹果卡片贴在第二组的果筐里。)
学生继续活动:围成圈,一起唱“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被追到的第一组学生即兴表演的一个童谣:
我来给大家说一个童谣——《吃西瓜》
叭狗叭,你看家,我上后园摘西瓜,
西瓜大,西瓜甜,抱着西瓜走半天,
你一半,我一半,吃的西瓜滚滚圆。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怎么样?能过关吗?
生:可以过关。
师:好,他说的也不错,奖励他们组一个“苹果”。
(教师把一个苹果卡片贴在第一组的果筐里。)
游戏二:摘果子比赛
师:刚才经过丢手绢的游戏,我们两个组都不分高低,现在我们再通过一个游戏比一比,看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教师操作:在黑板上出示结满“苹果”的“苹果树”,介绍游戏方法。
师:首先学生推选出评委四名,评委必须是能遵守公正和公平原则的同学,然后开始进行比赛。为了公平我们用剪刀、石头、布选取先后顺序。由胜的一组到“苹果树”上摘“苹果”,然后另一组再到“苹果树”上摘“苹果”,每组一个“苹果”,然后组员一起按照“苹果”上的要求来即兴表现童谣。每组表演完后,由评委定夺是不是应该奖励“苹果”。
教师操作:每组各选出一名学生用剪刀、石头、布选取先后顺序。
第一组学生活动:一名学生到“苹果树”前摘一个“苹果”,并读出“苹果”背面的要求。
生:请你们组集体即兴歌表演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师:这个要求能不能做到?
生:能做到。
第一组学生活动:集体即兴歌表演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评委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致通过,奖励第一组一个“苹果”。
活动:第一组摘“苹果”的学生将“苹果”贴在本组的“苹果筐”上。
第二组学生活动:一名学生到“苹果树”前摘一个“苹果”,并读出“苹果”背面的要求。
生:请你们两人一小组集体即兴歌表演童谣《打花巴掌》。
师:这个要求太简单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的。
第二组学生活动:集体即兴歌表演童谣《打花巴掌》。
评委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致通过,奖励第二组一个“苹果”。
活动:第二组摘“苹果”的学生将“苹果”贴在本组的“苹果筐”上。
教师操作:每组再选出一名学生用剪刀、石头、布选取先后顺序。
第一组学生活动:一名学生到“苹果树”前摘一个“苹果”,并读出“苹果”背面的要求。
生:请你们组两位同学即兴跳绳,其余同学说唱童谣《叮呤呤,上课了》。
师:老师这边有一条跳绳,你们谁来跳?
生:我跳,我跳……
教师操作:请两名学生跳绳。
第一组学生活动:两名学生即兴跳绳,其余同学说唱童谣《叮呤呤,上课了》。
评委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致通过,奖励第一组一个“苹果”。
活动:第一组摘“苹果”的学生将“苹果”贴在本组的“苹果筐”上。
第二组学生活动:一名学生到“苹果树”前摘一个“苹果”,并读出“苹果”背面的要求。
生:请你们组用打击乐器为童谣《小老鼠》即兴配伴奏并由两名学生表演。
师:这个童谣是我们才学过的,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的非常棒。老师这边有几个打击乐器,谁来伴奏?
教师操作:教师分别将打击乐器发给第二组的八名学生,并请两名学生准备表演。
第二组学生活动:八名学生即兴配打击乐,两名学生即兴表演,其余学生歌表演童谣《小老鼠》。
评委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致通过,奖励第二组一个“苹果”。
活动:第二组摘“苹果”的学生将“苹果”贴在本组的“苹果筐”上。
[教学设想: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童谣,复习童谣,在童谣的指引下生动活泼的做游戏,这样能很好的调动儿童学习音乐,学习童谣的积极主动性,陶冶性情和品格,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方式。]
(三)创编童谣:
阶段目标:启发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创编童谣。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各种游戏学习、复习了不少的童谣,那我们能不能开动脑筋自己创编出有趣的童谣呢?
学生活动:分两个小组活动,即兴创编童谣。
教师操作:到各组中检查和指导创编过程,引导学生边进行简单创编边分组表演。
第一组表演即兴创编的童谣:第一组主持人在前面为大家介绍这个童谣节目的内容——《哦,课间十分钟》。以游戏的方式表演,先由四个学生边跳皮筋边说童谣“小皮球,皮又皮,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接着又有剩下的学生开始拍手游戏,边拍手边说童谣“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架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丢手绢;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娃娃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娃娃敲大鼓……”。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课间十分钟都在干什么呢?你们和我们一样做着有意义的活动吗?
师:第一组的同学表演的真好,你们觉的呢?他们还建议我们在下课的时候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呢,你们能做到吗?好,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二组的创编的童谣,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节目?
第二组表演即兴创编的童谣:第二组主持人在前面为大家介绍这个童谣节目的内容——《我要做个好小孩》,一个同学在前面即兴表演,其他同学在后面说唱童谣“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换两个同学到前面即兴表演,其他同学在旁边说唱童谣“滑滑梯,滑滑梯,你先我后别着急。上去好像爬高山,爬了一级又一级。下来好像坐飞机,大家拍手笑眯眯。”
主持人:在这两个童谣中你们知道了什么道理?
生1:我们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了。
生2:我们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做个好孩子。
主持人: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希望我们今后能做的更好!
师:第二组的同学表现的也非常出色!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老师也相信你们能做的更好!做一名好小孩!这两组同学都奖励一个“苹果”怎么样?
教师操作:分别奖励每组一个“苹果”,贴在“苹果筐”上。
[教学设想: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的收获可真大,知道了这么多的童谣,还自己创编表演了有意义的童谣,增长了不少知识,祝贺你们!”
课题评价
活动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极大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活动反思
爱因斯坦的一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啊,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因素,创新意识和精神力量。既然提到了兴趣,我在设计此课之前第一想到的便是游戏,由于本课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考虑到孩子们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年龄特点,我便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游戏,并且将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还变换游戏的方式,加大游戏活动的难度,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现、创编童谣,使孩子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淳朴,率直,活泼开朗的对待音乐课。在教授本课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童年世界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充满了想象和创造,充满了团结和协作……孩子们真正的在“玩”中学习了童谣,在“乐”中学习了音乐,在想象中大胆的创造。
我真想大声的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想动就动,童谣是属于你们的,音乐课是属于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