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沙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欢快
情绪;
(2)能用自然、有节奏的律动参与歌曲的表现,并尝试在演唱中用强与弱
的对比,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3)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懂得种子成长离不开小雨就像小朋友们的成长
离不开老师、父母、祖国的关怀。
二、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能用表演律动、演奏沙锤等方式参与歌曲表现,
培养学生的节奏律动感。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固定音高来模拟雨声,参与歌曲的二声部伴唱,体验不同的音响
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学生律动,导入新课。
(2-3分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我
让学生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中做律动进入教室,通过律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本课的教学设想是在童话般的情境中完成歌曲教学。
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向同学提问春天来了,还有哪些也伴随着它一起到来呢,通过学生无数的回答。从而引出歌曲中的小雨和种子。然后我将在童话情境中创建小雨和种子
这两个角色。
师: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面探出了头,小树叶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儿,地里的种子也在雨水的滋润下准备钻出来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种子是怎样从土里面钻出来的呢?那就得让种子喝足了雨水才能钻出来呢!现在让我们就听一下小雨的声音。(播放小雨的声音)
(二)学唱歌曲(20分钟)
1、通过聆听小雨的声音,可以先让孩子们自由创编,有节奏地模仿雨声,学生们会说出很多种答案,例如“沙沙”、“滴答”、“哗哗”等,我将选取其中一种雨声,来模仿模仿下小雨的节奏,并为小雨编写出师生间的对话。(出示节奏型)
师:小雨小雨▏生:沙沙沙▏沙沙沙▏
通过对下雨大小的了解分析,总结出雨稍稍下大的声音,再由教师引出二声部的节奏型。
2/4
沙—▏沙—▏沙
沙沙▏沙沙
沙‖
这两种节奏型是歌曲旋律的部分节奏型,学生和老师一同练习这两条节奏,就对歌曲达到了初步的了解。(编写意图: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提前熟悉歌曲的节奏,为后面学歌曲
做准备并且让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2、歌曲学唱。小雨不仅仅会说话,它还和种子一起唱歌,在熟悉歌曲节奏的基础上,播放歌曲的伴奏,并让学生随着音乐用“沙”来哼唱旋律。(播放音乐)
学生跟伴奏哼唱旋律三遍,在哼唱过程中加入律动,边拍手边哼唱。哼唱完之后再播放歌曲,并让学生跟多媒体的音乐自己加入歌词,并且反复练习。(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但是歌词很简单,不用老师领读,学生也是可以跟着歌曲演唱下来的。)
(编写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哼唱旋律,有了对歌曲旋律的熟悉以后,再上对之前节奏的学习,
两者结合起来练习,这样让学生自己再把歌词加进来,就有能力完成了。在哼唱过程中我又让学生边律动边唱,这不仅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也为后面用沙锤为歌曲伴奏做了铺垫。经过这样的练习之后,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困难,解决困难。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主次有序,通透流畅。)学生在跟唱完之后,由教师纠正演唱不当的地方,并用琴来伴奏,增强学生演唱的熟练程度。
(三)歌曲处理
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学生认真聆听,并说说歌曲哪里唱得强,哪里唱得弱,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处理歌曲的强弱以后,加入课前准备的沙锤,在对歌曲中标有沙锤的部分为歌曲进行伴奏。
(四)角色分配(10分钟)
教师简单教唱歌曲二声部,因为二声部的旋律音只有
5,加上之前对节奏的训练,学生学唱起来会比较容易。学会后,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表演小雨和种子的合唱。
我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小雨”
演唱二声部,另一组扮演“种子”
演唱一声部。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训练。这个部分为简单的小合唱,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学生也许不可能完全做好,所以让学生了解合唱的形式,在扮演角色中体会到各部分角色的快乐,诱发学生开展思维,展现自我就可以了。
(五)拓展延伸(2-3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新的歌曲,还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所带来的乐趣,
最后得到感情升华,让学生明白种子发芽离不开雨水的科学道理,他们就像新生代的小种子,同样也离不开父母、老师、祖国的关爱,使学生知道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