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19: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作品简介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幼有所长( )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ɡuān

zhǎnɡ
fèn
xīnɡ
识文辨字
生难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文章朗读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 同''举'', 选拔。
文章释义
大道之行也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故人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 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 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
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作乱害人
兴起
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户外,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这叫作
全文的总结语。
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通假字
文言积累
1.大道之行也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古今异义


今天下三分(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动词,分裂
名词,职分,职守
动词,讨厌、憎恶
名词,罪恶
一词多义


选贤与能( )
颇与中国同俗(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通“举”,推荐
连词,和
副词,单,只
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词类活用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文言句式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层:
(第1、2句)
第二层:
(第3、4句)
第三层:
(第5、6句)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文章感知
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
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
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
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文章解析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
的人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
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
有无相似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5.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1.我认为不能实现。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社会管理者唯贤是举,选才任能;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互相扶持;彼此没有争斗,各尽其力;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物尽其用,人人各尽所能,盗贼不作,夜不闭户。可以说,人人都希望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和谐社会里。但是,这显然只是一个理想社会,与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孔子提出这种思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是我们仍然没有达到,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没有谁能够完全无私地为别人付出,所以“大同”社会只能是一个理想,而不能成为现实。
2.“大同”社会是可以实现的。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社会形态日趋完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说是越来越进化,一个比一个高级。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等到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类的觉悟进一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之后,“大同”的理想就应该不再是理想了。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写作特色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
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