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虽有佳肴
《礼记》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品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___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______》的文章选集,是一部____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________》。与《____》、《____》合称“三礼”。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等的问答,记录______________。
儒
仪礼
儒家
小戴礼记
仪礼
周礼
解释仪礼
礼制、礼仪
孔子和弟子
修身做人的准则
常识速记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创作背景
“虽有嘉肴”的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这是选文的第一句话,以此为题目,简单易记。
文题解读
温习字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zhǎng
虽有嘉肴
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
其旨也;
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是故
学
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
相长也。
《兑命》曰:“学
学半。”
其
此之谓乎?
划分节奏
/
/
/
/
/
/
/
/
/
/
/
/
文意疏通
(学习小组形式)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合课文下注释,将组内不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
翻译原则:
逐字译文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增添删补
梳理文章
自我反思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美味的肉食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好处
困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分析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教学相长
(中心论点)
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类比论证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
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
两者关系
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5.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6.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第一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第二组
类比论证,导出议题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
第三组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
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两者之间的
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课文主旨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学习的重要性
教与学的作用
教学相长
类比论证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深入分析
学→知不足→自反
教→知困→自强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音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2)然后能自强也(
)
(3)《兑命》曰“学学半”(
)
跟踪检测
返回
因此,所以
勉励
同“敩”,教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