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高分文言文阅读
实词解释训练
班级 姓名 成绩
1.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①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②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③。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④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有删改)
[注释]①章惇(dūn):北宋政治家、改革家。②二帝:即宋徽宗、宋钦宗。③申:申报。④汝曹:你们。
(1)宰相吴敏知其能 能: (2)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 与: ?
(3)鼎遣人语其子汾曰 语: ?(4)遗言属其子乞归葬 属: ?
(5)遂不食而死 遂: (6)天下闻而悲之 悲:
(7)累官为河南洛阳令 累: (8)不书议状 书:
2.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七年,卒于馆,时年五十二。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为市宅,乃得成丧焉。
植之性仁慈,好行阴德①,虽在暗室②,未尝怠也。少尝山行,见一患者,植之问其姓名,不能答,载与俱归,为营医药,六日而死,植之为棺殓殡③之,卒不知何许人也。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云姓黄氏,家本荆州,为人佣赁④,疾既危笃,船主将发,弃之于岸。植之心恻然,载还治之,经年而黄氏差⑤,请终身充奴仆以报厚恩。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其义行多如此。
(节选自《梁书·儒林传》,有删改)
[注释]①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②暗室:特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③殓殡(liàn bìn):入棺待葬。④佣赁:受雇于人。⑤差(chài):病愈,后作“瘥”。
(1)遍治郑氏《礼》 ? (2)妻子困乏 ?
(3)生徒为市宅 ? (4)卒不知何许人也 ?
(5)少善《庄》《老》 (6)及长
(7) 好行阴德 (8)卒于馆
(9) 载与俱归 (10)遗以资粮
3.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1)从伯父排押征高丽 从: ?(2)以军律整肃闻 闻: ?
(3)会西阻卜叛 会: (4)至奴古达北岭 至: ?
(5)及攻开京 及: (6)破之 破:
(7)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 将: (8)惠又不许 许:
(9)敌败走 走 (10)圣虑所悉 悉:
4.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 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①从南渡,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②不极其津涯③,究其根柢④,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⑤。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
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薄田可具饘粥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⑧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裨益者多。
(节选自《元史·韩性传》)
[注释]①扈:随从,侍从。②靡:没有。③津涯:边际。④根柢:比喻事物的根基。⑤阃(kǔn)域:范围,境界。⑥饘(zhān)粥:指稀饭。⑦韬晦:深藏不露,隐藏踪迹。这里指不问世事。⑧二千石:文中指官员的等级。
(1)数行俱下 俱: ? (2)尤深造其阃域 尤: ?
(3)负者息肩 负: ? (4)咸称之曰 咸: ?
(5)其先家安阳 家: (6)皆称异焉 异:
(7)至无所容 容: (8)辄往咨访 辄:
5、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齑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腊。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和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①侪(chái):同辈。②齑(jī):携带。③占城:今越南南部。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示: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将: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爵: ?(4)所历凡三十余国 凡: ?
(5)使西洋 使: (6)造大舶修四十四丈 修:
(7)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 自: (8)以次遍历诸番国 遍:
(9)凡将命海表者 将: (10)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夸:
6.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备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⑥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lì):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时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昔里中一富儿素悭 素: ?(2)其人骂至五里许 许: ?
(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 舟: (4)必能寡过 过: ?
(5)富儿不胜忿 忿: (6)一人方帽青衫 帽:
(7)而卒不能忍者也 卒: (8)若为不闻也者 若:
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高分文言文阅读
实词解释训练答案
(1)有才能 (2)给 (3)告诉 (4)同“嘱”,嘱托
(5)遂:于是 (6)悲:使…悲 (7)多次 (8)书写
[参考译文]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长到四岁丧父,由母亲樊氏教养长大,(他)通晓儒家经典要旨和诸子百家的作品。崇宁五年考取进士,回答策问时斥责章惇误国。多次升迁后出任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有才能,提拔他担任开封士曹。
金兵攻占太原,朝廷商议割让三镇土地(给金人求和)。赵鼎说:“祖宗留下的土地不可以给别人,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金人商量立张邦昌为皇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肯书写议状。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人和旧日同僚都不敢来往问候。只有广西帅张宗元不时给他送米。秦桧知道这件事后,命令吉阳军每月开具存亡的报告。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留下遗言叫他的儿子把他送回家安葬,于是绝食而死。当时是绍兴十七年。天下人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悲伤。
2.(1)研究 (2)妻子儿女 (3)买 (4)最终 (5)精通
(6)等到 (7)喜欢 (8)死 (9)一同 (10)送给 留给
[参考译文]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从小精通《庄子》《老子》,能够谈论老、庄的玄理,对《丧服》《孝经》《论语》有很精妙的理解。到成年以后,他广泛研读郑氏所注的《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于别人之上。天监四年,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各经博士都开设学馆教授学生,请严植之兼任五经博士。严植之学馆设在潮沟,学生常有数百人。严植之讲解经义,五馆的学生一定都来,听他讲授的有一千余人。天监七年,严植之在学馆去世,死时五十二岁。严植之从患病以后,就不肯接受俸禄,妻子儿女的生活困难,严植之死后,丧柩没有寄放的地方,他的学生为他家买了宅院,这才得以完成丧葬事宜。
严植之生性仁慈,喜欢不声不响地干善事,即使在众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未曾懈怠。严植之年轻时曾在山中赶路,见到一个患病的人,严植之问那个病人的姓名,病人不能回答,严植之于是把那病人放上车,载着他一同回家,为他请医抓药,病人过了六天后死了,严植之又为他买棺殡殓,到最终也不知道病人是什么人。严植之曾沿着栅塘行路,见到一个病入躺在堤旁,严植之下车向病人了解情况。病人自己说是姓黄,家本来在荆州,为人做佣工,患上了病,病已经很重而且危险,雇用他的船主将要开船的时候,把他丢在岸上。严植之内心十分同情他,就把他用车载回家,为他治病,过了一年姓黄的人病已痊愈,他请求终身做严植之的奴仆来报答严植之的大恩。严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严植之的仁义之举大多是这样的。
3.(1)跟从(跟随) (2)闻名(出名) (3)适逢,恰巧遇到 (4)到(到达)
(5)等到 (6)攻克 (7)率领 (8)答应 (9)逃跑 (10)都
[参考译文]
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跟随伯父排押征讨高丽,到达奴古达北岭,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萧惠征讨回鹘阿萨兰部,各路征兵,只有阻卜酋长直剌迟滞晚到,萧惠便立即将他斩首示众。进军到甘州,围城攻打了三天,没有攻克就返回了。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适逢西阻卜反叛,袭击三克统军官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率兵三千来相救,与敌人在可敦城西南相遇。谐理、阿不吕战死,士卒溃散。萧惠仓促间列阵迎敌,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军。众人请示乘机挥兵迎击,萧惠认为己方军队疲敝,战斗力不强,就没有听从众人的建议。乌八请求于夜里去劫敌营,萧惠仍不准。直到阻卜兵撒军回师时,萧惠才预设伏兵攻击。前锋刚与敌交锋,敌人便败走了。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萧惠说:“两国的强弱情势,皇上心中自然都知道。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皇上听从了萧惠的话,于是派使者向宋索取十城,集合诸军于燕地。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逼近宋境,宋人不愿失去十座城池,增加岁币求和。萧惠因为首倡用兵之功,晋封为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任北枢密使。
(1)一起 (2)特别,尤其 (3)背东西 (4)全,都
(5)家:安家 (6)异:惊异 (7)安放 (8)就
[参考译文]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他的祖先家住安阳,宋朝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韩琦,是韩性的八世祖。高祖左司郎中韩膺胄,随从宋朝皇帝南渡,在越地安家。韩性天资机警聪敏,七岁开始读书,就能一目十行,每天记诵上万字。韩性九岁通晓《小戴礼》,作文论要旨,提笔当即成文,文笔苍劲,寓意古奥,老成饱学的儒士,都赞叹惊异。等到成年后,韩性博览群书,从经书史籍到诸子百家,无不探流溯源,穷尽底蕴,而对于儒家说,他崇尚性理之说,在这方面境界特别深。他所做的文章,渊博畅达俊逸壮美,变化莫测,自成一家之言。四方学者,在韩性门下从师学习,门外的鞋,多到了无处可放(的地步)。
韩性出行没有车马仆从,所经之处,背东西的人放下担子休息,行人让道。街巷老翁役夫,乃至幼儿仆役,都称呼他“韩先生、韩先生”。御史台曾经推荐韩性为学官,他推辞说:“我侥幸地有祖先留下的旧屋可以遮蔽风雨,几亩薄田可以糊口做饭,能够读书砥砺德行,无愧于古人已经满足了,做官食禄并不是我情愿的。”接受推荐却不赴任。晚年愈加隐藏踪迹,然而未尝忘情于世事,地方奉公守法的官员对于政事有未能通晓之处时,就前往韩性家咨询,韩性从容开导,受益的人很多。
(1)显示 (2)带领 (3)封爵 (4)总共,共
(5)出使(6)长(7)从(8)走遍(9)接受(10)对…夸
[参考译文]
郑和,是云南人。成祖想展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他的同辈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首先到达占城,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的使者随同郑和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进行了封赏、赐爵。永乐十年,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出使,到达苏门答腊。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等十九国都派遣使者来朝廷进贡。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自从宣德以来,远方各国不时有来中国的。从郑和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郑和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1)向来,一向 (2)表约数 (3)乘船,坐船(4)过错,犯错
(5)恼怒(6)戴帽(7)终于(8)好像
[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无论贤与不贤,都说“忍”。如果真能忍受,那么他得到的祸患必定少,做的失败的事一定少。
从前村里一个富儿向来吝啬,也很能忍耐。(富儿)遇到仇家想嫁祸他,于是(仇家)贿赂一个乞丐,在元旦的时候去,故意用难听的话骂他,富儿不被乞丐所骂的难听的话激怒;随后又骂他的妻子儿女,富儿忍受不了,拿着棍棒打他,一打就死了,被仇家抓住把柄,最终以犯罪的恶果来偿还自己的不能忍耐。这件事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由很能忍耐,到了难以忍受,而最终无法忍受的原因。
刘忠宣公在村里居住,一次乘船行在水边,一个人戴着方帽穿着青衫,叫着刘公的名字大骂,刘公却像一点也没有听到的样子。那个人追着骂了五里多,疲倦而返。不到一个月,一个主政因为出公差乘船航行在河里,以前那个人又来骂主事,像骂刘公一样;主政说:“这是个什么样的怪人?无理到这种地步。”命令(手下)用鞭子打了二十下,(骂人者)没过几天就死了。到死,才知道他同族的人,并知道他患有心痛之疾,主政最终也以犯罪来偿还自己的举动。有人就问刘忠宣说:“您怎么知道这人的情况而不与他计较呢?”刘公说:“我做了官后,他知道我的情况却故意骂我,如果他没有什么依靠,怎么会到那个地步,我因此不追究他。”这是洞察祸患于将要发生的时候,而能忍耐别人所不能忍耐的事情。
嗨,世上所说能忍耐的人,如能把刘公作为学习的榜样,一定能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