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9
21314
61
2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取代夏朝,周朝取代商朝之后都认为自已继承
统,这种做法旨在确立政权的合法性,即形成华夏同源的文化心理认
确;材料
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商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周朝起源于白狄,但是
称为夏人之后,未体现加强宗族文化传承,排除D
2、【答案】D材料中“敬德保
明德慎
现了西周先王崇尚德政、慎用
思想作周图失原的念关选D项口
“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
伦理道德始于春秋时期,排除
材料中的“敬德保民”“明德慎
家的角度出发,并非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排
除
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
3、【答案
解析】根据“新
独
想,他们可以按
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
得出这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思想争鸣,故A项正确;春秋时期佛教没有传
除B:C项是汉代
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C
解析】中原常见的曲折型石磐在西汉时期的南越王墓
发现,说明中原文化
播
地区,体现了华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而非岭南文化的优越性,故选A,排除B:南越
墓
的编磐属于礼器,不能说明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排除C: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开始ˉ
移,排除
建农耕经济形
有土
赖土地获得
持佛教
家团体的生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岀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了中囯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故选
蒙运动兴起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中国印刷术的发展
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火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欧洲文化的发展
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8、【答案】D【解
图片分
世界不同的区域,代表了不同的区域文
文明的多样
文的发现,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
误;罗塞
塔石
埃及的象形文
错误;《汉谟拉比法典》
两河流域的文物,故C
答案
解析】根据“游历
洲”“载蜜而归等信息可以看出阿拉伯文学繁荣与吸收外
来文明并进行融合有关
项符
材料涉及的是吸
地区的文明,不涉及
家重视无关,排除AC项;吸收其它文明,并
、往文明,排除
答案】A【解析
材料“这种指向
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可知
多德强调个体的作用,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故选
材料强调的是重视个体
视科学,排除B项;亚里士多德主张求取真知,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科学至上原
排除D项
答案
12、【答案】B【解析】[目前史学界认为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
生的基本标志,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而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
文明的前提,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3、【答案
解
题分析:本题考査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片
的信息体现的是楷书的偏旁部首,唐代擅长楷书
家是颜
柳公权;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
擅长行书;张旭和怀素是唐代的草书大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案
解析】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卡拉萨萨亚神庙的太阳门对阳光的准确计算,以及
历的精确
知印加人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
项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宗教信仰,故
错误;题干中未将印加
界其他民族比较
得出其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故
误
近代科学体系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故D项错
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
过与农耕民族
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
朗)、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欧、古代
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注意事项:
华中师大琼中附中高二年级
2020-2021
学年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
)
A.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
佛、道思想的吸收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
传统儒学的发展
4.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商人在攻灭了夏之后“因于夏礼”,继承了华夏文化并且将其发展壮大;起源于白狄的周在取
代商以后,自称为夏人之后,是中原文化正统,将自己族群与四周“蛮夷戎狄”区分开来。这种做
法旨在
(
)
A.形成华夏同源的文化心理认同
B.确立起民族交融的观念
C.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加强宗族文化传承意识
2.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
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3.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写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士人有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
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这有利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下图为位于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编磬,其形制属于春秋以来中原常见的曲折型石磬,
这反映了(
)
A.华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B.岭南文化的优越性和包容性
C.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D.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6.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通过托钵化缘来获得的。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出
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拱式。佛教出家团体
生活方式的改变(
)
A.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
B.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
C.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D.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
7.以下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印刷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火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C.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8.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D.不同区域出土了不同的文物,充分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9.《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
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达
B.
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
国家重视
D.
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10.亚里士多德认为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
“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
A.具有人文精神
B.重视科学的价值
C.反对求取真知
D.坚持科学至上原则
11.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对人类而言,未来是相对于现在,对永恒的神而言,他只有现
在,他知道我们的未来,但并不是说他决定了我们的未来,而是他视我们的未来如他的现
在。”他的观点体现出(
)
A.理性与信仰的结合
B.悲观消极的世界观
C.对神的意志的否定
D.对上帝权威的蔑视
12.根据目前史学界对文明社会的界定,下面不能够印证文明诞生的是(
)
A.甲骨文的出现
B.西亚培植出大麦
C.种姓制度形成
D.法老设中央机构
13.下图中的日文(片假名)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
是(
)
A.
王羲之
B.颜真卿
C.张旭
D.怀素
14.在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萨亚神庙,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
门,每年
9
月
22
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
50
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
7
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虔诚的宗教信仰
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15.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
)
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
16.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
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
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
解决粮食问题
B.
经济利益驱使
C.
传播伊斯兰教
D.
商业活动需要
17.读下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表:15
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地区时间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
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
.
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C.
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劳动人口
D
.
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18.1820—1850
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
10
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
20
万人以上。
1823
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
5~7
人的立
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
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19.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据此推知(
)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
434
25
063
A.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
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
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
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20.顾炎武批评王阳明心学是“清谈之流祸”,读书人“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
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于导致明朝的灭亡。对上
述顾炎武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心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
B.心学使儒家丧失正统地位
C.心学的流弊是空谈误国
D.心学背离理学的思想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第
21
题
15
分,第
22
题
18
分,第
23
题
15
分,第
24
题
12
分,
共
60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
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
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
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
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
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
12
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
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
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
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
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5
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
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
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材
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原因。(10
分)
(2)材料一中
1650—1850
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8
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依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
材料二
1763
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
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
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
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
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
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
1
200
万至
2
000
万人之间,但
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个人数的
4
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
程度,16
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
黑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
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
,他抨击天主教
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
“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
和
18
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
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
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
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
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
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9
分)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6
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文化传播受到文化的维模功能和适应功能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他的
行动体系理论中,强调了文化子体系的功能是维模,即模式之维护的功能。文化的维模功
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
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
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如果外来文化
对本土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性,维模功能就会起“文化警察”.的作用,竭力阻止外来破坏性
文化的侵入。同时,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也反映了文化的一种选择性,它与文化维模
原理密切相联。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文化圈中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
接受能力等情况。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实际上,在传播
文化过程中,不仅外来文化要适应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适应外来文化,两者彼此
相互适应,没有这种相互适应,就无法达到文化的整合。
——摘编自人人文库网《浅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
请回答: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