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量概念。
(2)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3)复习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体验探究过程。
(2)学会利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热量的概念
难点:热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 问题1、指出给定情景中发生了什么热现象。(晒太阳会感觉到身体发热、天冷时搓手感觉到手会发热、烧水水的温度会升高等)
问题2、热传递的方式有哪几种?请分别指出下列情景中相应的过程的热传递方法。
问题3、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的能量是否发生了转移?
问题4、在不同的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能量转移的多少是否一样? 学生回答
一、热量 热传递:热从温度高的物体(部分)传到温度低的物体(部分)的现象。
热量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用符号J表示。
一根火柴完全燃烧大约可放出1400焦热量。
常温下烧开一壶水需要吸收几十万焦热量。
4、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温度差
5、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1)传导:热从物体的高温部分沿着物体传到低温部分的方式。
如:不锈钢汤勺放在热汤中。
(2)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的方式。
如:烧水,用空调加热房间。
(3)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的现象。
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有时是同时发生的。
复习六年级学习的热传递的内容,并通过一些课堂练习巩固和加深对热传递的理解。
三、拓展 观看录像:定性比较相同质量的砂和水的吸热本领 初步了解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四、小结 作业(走进新课程)
教学后记:
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2)了解水具有比较大的比热容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激发学习物理科学的热情。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不同物质吸收热量实验 1、加热水(同种物质),水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质量 (2)升高的温度(与物体原来温度的高低无关)
2、在质量和升高温度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所需要的热量相同吗? 结合Flash讲解
演示:活动卡P29
分析可知:
(1)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不同,煤油升高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2)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大于煤油吸收热量。
想一想:
(1)为什么要采用加热铁板的方式来加热和煤油。
目的是使水煤油在相等的时间由吸收的热量相等。
(2)为什么要加热相同的时间?
目的是在相同时间内,让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相等。
(3)烧杯中液体应满足什么条件?
质量、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
对于其他液体或固体,也都类似的结果。
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不相等。
学生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二、比热容 比热容:
(1)物理意义: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
(3)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4)比热容表:C水=4.2×103J/(kg·℃)
说明:质量为1kg的水温度每升高1℃时吸收热量为4.2×103J.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测定比热容也是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
(6)应用: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因此,沿海地区昼夜之间的温差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小,发动机及其发电机线圈中的冷却剂,太阳能热水器中吸收热量的物质都采用水。
(7)公式:Q=cm△t
使用公式时
(a)如温度升高,则△t=t-to;如温度降低.则△t= to-t.
(b)需要注意温度升高到多少℃和温度升高、升高了多少℃的区别. 听讲
回答问题:一滴水和一盆水的比热容谁的大?把一根铁丝截成长短不同的两段,哪一段铁丝的比热容大些?每段和整根铁丝相比,其比热容有无变化?
观察图片了解应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例题:P39例题1、 例题2
小结 小结
作业:走进新课程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