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物态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4 物态变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06 18: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新课引入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观看图片
(二)展开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假设与猜想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断上升。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变。……
设计实验论证
  教师:为了让我们发挥团结协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探究实验整个班级组成一个科学研究组,老师作为组长,下面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每组推举一个小组长。(小组讨论推举小组长)
熔点:
晶体(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叫做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像石蜡这样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的熔点叫做非晶体。
组长组织讨论  1.怎样组装这个实验装置?
        2.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怎样作好分工使实验有条不紊?
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教师:在这个实验中有些同学做的非常成功,但是也有些同学没有成功。那么请那些没有成功的小组由组长带领自己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然后再跟成功的小组交流一下? 观察听讲
(学生讨论并回答)(评估与交流)
教学后记:
汽化和液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二、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引入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引出汽化和液化 学生观察现象
思考
结合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思考回答
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教学后记:
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教学理念
3.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引入 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 学生观察现象
思考
升华和凝华 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想一想:
  碘锤内有一些碘粒,在下端微微加热,让碘锤冷却一会儿,在上端凹部分滴几滴水,可以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多,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思考回答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讨论:
  自然界中“雪”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举例: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为什么?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
  5.灯泡发黑了。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要特别强调: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即升华的条件是要吸热,凝华的条件是遇冷。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思考
讨论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