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画的一般表现规律,巧妙运用墨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小品。
2、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爱好,体会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获得对中国化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墨色虚实、浓淡、等表现方法。临摹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小品。
教学难点:
表现墨色的浓淡、干湿,虚实变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
国画工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悟意境,初识山水
1、欣赏表现山水画的动画片,认真观察动画片中的造型表现方法。
2、师生交流,确认动画片的表现方法就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3、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技法,获取新知
(一)探究活动一:小练笔
师:你能画出不同浓淡、不同层次的墨色吗?
1、学生尝试,抽生交流方法。
2、教师一边总结方法,一边示范。
(二)探究活动二:思考问题
看书观察明代画家沈周的《吴中山水图》,观察分析图中近景、远景分别画了什么,在墨色上和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1、小组合作,分析探究。
2、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远景 近景
山 远山无石 石有明暗
树 远树无枝 有枝有叶
二、总结规律,引领示范
师生一起完成作品,总结笔墨变化。(近浓远淡、近繁远简、近实远虚、近干远湿等)
1、教师示范局部近处山石的皴法。
2、指导学生表现远山。
3、教师整理画作,体现山水画已在借景抒情的精神内涵。
三、师法自然,渐入意境
教师提供山水画图片分析构图,请学生说说这两幅画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1、竖构图表现险峻的山石之美。
2、横构图表现山川的磅礴气势。
四、艺术实践
实践要求:
和老师一起运用山水画的画法画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
五、评价小结
1、作业展示,评价
2、小结: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各有特点,江山秀丽,碧水怡人,造就了中国绘画历史上无数的山水画家。其实,只要我们能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勇于创新,也一定会走向成功。
板书设计:
山水画
远: 远山无石 淡
山
近: 石有明暗 浓
远: 远树无枝 淡
树
近: 有枝有叶 浓
《山水画》教学反思
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从第13课到第16课设置了一系列的国画课,本课是这一系列的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为学习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而设置的重要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学习用笔墨表现树、石、山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学生深入掌握中山水画技巧,探究积累创新表现方法奠定扎实基础,获得对中国化学习的持久兴趣。
根据《课标》和教材设置目的,我为这节课设置了如下目标: 1、了解山水画的一般表现规律,巧妙运用墨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小品。2、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爱好,体会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获得对中国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确定“学习用墨色虚实、浓淡、等表现方法。临摹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小品。”为教学重点;确定“表现墨色的浓淡、干湿,虚实变化的方法。”为教学难点。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时,我选择了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形式来导入新课。这样做是为了“投其所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看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画面中出现的山水,是如何表现的?不能仅仅从看动画片的角度去看,而是应该带着问题去看。用一个直观的媒介让学生看到中国画中山是个什么样;水是个什么样;树是个什么样?让学生先有一个形象概念。事实证明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在探究技法,获取新知环节,我安排了两个活动,循序渐进的有笔墨过渡到了对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的学习,过渡自然,为学生进行山水临摹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
在总结总结规律,引领示范环节,我特别重视教师的示范引领,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直观地、形象地体验了中国山水画中披麻皴和斧劈皴两大技法,了解了山水画最基本的两种表现技法。
在师法自然 渐入佳境环节,我通过讲解向学生灌输了山水画最基本的两种构图,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构图的美感。
在随后的艺术实践环节中,我降低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引领,师生共同完成一幅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山水画小品,在练习中,允许学生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在巡视时,更注意用笔与用墨的指导,让学生的画面也能水墨淋漓。这样就使学生从教师的绘画过程中体验到山水画创作过程和绘画过程中乐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山水画的乐趣。
本节课学生基本都能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作业效果较好。回望整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学生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宣纸质量太差,水墨效果不太好;实践过程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难于掌握,学生作画时显得非常局促,画面效果还不够理想。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