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5-06 19: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鲁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说出眼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说明视觉形成的过程及近视原因。
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合作、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法构建“眼与视觉”的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
成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 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形成爱眼意识。
5.为学生提供相关网址,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室上课 一、教具准备:眼球模型、照相机、蜡烛、凸透镜、小光屏
二、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新课 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展示的音像课件,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提问:“你会怎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
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在学生思考与回答中引入本章课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变化,才能做出适当调节,引入本节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观看大屏幕,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激发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兴奋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课主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新授课
播放动画短片
提出问题:
1、从刚才的动画片里,同学们获得了那些信息?
画中女孩是通过
哪些器官感知美丽的花园?
你又是通过那些
器官来感知世界获得这些信息的?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人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感知外部世界的。
大部分的外部信息是通过眼睛来感知的,人们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观看动画视频,思考回答:
看:太阳冉冉升起,百花齐放。
闻:百花芳香
听:婉转鸟鸣
回答:眼鼻耳
回答:眼睛,耳朵,鼻、舌和皮肤。对感觉器官有初步了解。
初步了解感觉器官。
眼和视觉(一)眼球
让学生相互观察人眼的
外部结构,对照屏幕,说出各部分名称。
【屏幕出示】
眼球的结构
2、4人一小组,对照课本或屏幕示意图观察眼球模型,认识结构。要求:对模型边解剖边观察,顺序:由外到内,由前到后。
3、选取组内某位同学带着模型到讲桌前给同学们介绍眼球各个结构。
巡回检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提出问题:
4、眼球的各部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知识拓展:
5、们通常所说的“黑眼珠”和“白眼珠”分别指的是眼球的什么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眼球结构和功能
6、当你刚进电影院时,有什么感觉?当你刚走出电影院时又有什么感觉?
眼睑
眼睫毛
4人合作,观察、认识眼球结构。
带领同学们共同认识眼球结构。
总结归纳
仔细观察各部分结构的特点,说出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参照课本)
黑—虹膜
白—巩膜
归纳总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分小组表达交流。
思考讨论
描述感觉

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分工合作的能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体会结构与功能适应性。
联系生活实际,连通俗语与生物名词,利于理解和掌握。
理解功能
【屏幕出示】猫眼睛
仔细观察猫在不同光线下瞳孔有什么不同?
瞳孔的大小是由什么结构调节的?这有什么意义?

明亮-小
黑暗-大
虹膜
减少光线对眼球的刺激。

学以致用
体会生物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利于生存。
(二)视觉的形成 7、演示实验:凸透镜成像原理

8、展示模拟实验: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
9、展示老式照相机,并将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对比图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深入设疑:“照相机能利用这些结构拍出美丽的相片,而眼睛又是怎样利用这些结构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的呢?”
播放视觉形成的短片
请同学们试着写出视觉形成的全过程。
思考: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
观看演示实验
观看模拟实验
观看大屏幕对比出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之处:
“镜头-晶状体
光圈-瞳孔
胶卷-视网膜”
观看短片
写出过程
讨论交流
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为理解眼球能成像做铺垫。
知道晶状体的作用。理解晶状体曲度的变化可调节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在学生有了解眼球结构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地将照相机与眼球的结构进行对比,并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对了解眼球成像的渴望,顺利引入“视觉的形成”。
视频短片声图并茂,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真正明白视觉在大脑产生,大脑会立即处理信息,使看到的物体不是倒立的。
(三) 近视及其预防
1、近视的成因
“看一看”柱状图使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
“查一查”调查呈现本班学生的近视率。
“试一试”试着分析近视的成因。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演示近视的成因:用眼过度,肌肉疲劳,使晶状体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外界反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
2、近视的矫正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演示近视的矫正:佩戴凹透镜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3、近视的预防
引导戴眼镜的学生思考生活中因近视而带来的不便,从而很自然地过度到用眼卫生,强调用眼卫生的意义,认同“三要”“四不看”。
教师提供多媒体画面。
课外拓展
隐型眼镜及准分子技术的链接,为学生窥视现代医学提供了媒介,也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究现代生物科技奠定了基础。“我的爱心奉献”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分析数据
调查本班近视率
分析近视原因
观看动画
理解原因
明白凹透镜矫正的原理。
高度重视用眼卫生。
了解科技知识

该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媒体动画的应用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形成科学用眼的概念,提高公民的素质。
由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了课堂为学生发展的原则。
在课外拓展板块,融合现代生活场景,体现时代气息。
(三) 近视及其预防
了解常见的眼球疾病
【屏幕出示】
通过图片帮助学生明确结膜炎发病的部位,和角膜炎区别做铺垫。
让学生了解结膜炎是传染病
【屏幕出示】出示相关资料并设疑引导讨论:我国仅角膜损伤致盲患者就有400多万,其中青壮年约占70﹪,儿童约占15﹪,这些人只要患上健康的角膜就会立刻复明,但我国每年只能给约700人做角膜移植手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倡议自愿捐献角膜,分享生命的价值。
倡议讲究卫生,保护眼睛,珍爱生命。
了解
1、结膜炎(红眼病)
2、角膜炎
说出角膜的功能
分析“角膜移植、角膜捐献”资料,并讨论:“乐于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帮助盲人朋友;
乐于在身后捐献角膜;
乐于……
通过角膜移植是学生得到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总结回顾 总结回顾本节知识点:眼球结构与功能;视觉形成;近视及其预防 回顾各知识点 加深学生记忆
八、板书设计: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 (教师板图)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九、教学反思 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主要有眼球、耳的结构和视觉、听觉的形成,也涉及其他感觉器官。重点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归纳总结六个版块。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实验、模拟实验,借助多种图片,并结合模型、动画、幻灯、视频等,引导学生学习,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
2.学生灵活性不够。比如在进行“晶状体曲度的调节”模拟实验时学生理解不够好。
3.书设置相对合理,但还需加强板书的更加合理化以及字体的规范化。
4.语言但仍有重复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语言的提炼。
5.组织教学中,虽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使得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基础、兴趣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做到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