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09:49:51

文档简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1.愚人食盐
2.战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睡
4.戴震难师
5.曾子杀猪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赵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永某氏之鼠
(?http:?/??/?zhidao.?/?search?word=%E6%B0%B8%E6%9C%89%E6%9F%90%E6%B0%8F%E8%80%8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11.魏文侯从谏
12.原谷谏父
13.截竿进城
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习惯说
(?http:?/??/?www.?/?s?wd=习惯说&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ww.
①至于他家(

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
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译】
②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
【参考答案】
1.①到
②改变
③已经
④因为
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
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
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战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ww.
①管与止之(

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③小者必死


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者,甘饵也
【译】
②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译】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答】
4.概括说说你从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
①卞庄子(代词)
②那么
③小的老虎
④却
2.①人是老虎最美好的食物。
②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就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了。
3.文章的寓意:智慧带来胜利和荣耀
事半功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运用智慧,善于观察,仔细思考,找到科学合理
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甚至是事半功倍
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②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③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ww.
①王右军年减十岁时(

②方忆右军未起(

③相与大惊曰(

④及开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
【译】
②信其实熟眠
【译】
3.王敦为什么认为“不得不除之”?
【答】
4.“于时人称其有智”,你认为王右军的智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①不满
②才
③一起
④等到
2.①王羲之睡醒,已经听到他们谈论的话,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
②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
3.因为王敦与钱凤商议的是叛逆的阴谋(便言逆节之谋),一旦泄露出去可是要灭九族的,所以如果睡在帐中的王羲之知道此事,必是要除去的。
4.睡在帐中的王羲之无意中听到了王敦与钱凤商议叛逆的阴谋,知道没有活路了,不满十岁的他没有惊慌失措,就佯装出熟睡的状态(假装呕吐弄脏脸和被子都全然不知),骗过了王敦与钱凤的眼睛。这是他机智过人的地方。
戴震难师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①先生:这里指戴震。
②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几(jī):差不多。
⑤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蕴蓄者久矣(
 
)
②日数千言不肯休(
 
)
③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
【译】
②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
3.文中戴震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与《论语》所提倡的哪些观点相一致?请你各列举一句。
【答】
4.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
【答】
【参考答案】
1.①积蓄,积累  ②每日,每天  ③距离  ④这些 
2.①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的?
②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啊。”
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
4.“非常”一词蕴含对比,说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样。他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的问一个为什么;不盲目听从,能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①彘:小猪
②特:只不过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顾反为女杀彘(

④子而不信其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译】
2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
3.对于该不该杀猪,曾子和他的妻子持不同的观点,试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
【答】
4.由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答】
【参考答案】
1.①到
②跟随
③同“返”,返回
④于是,就
2.①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开玩笑罢了”
1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交给他欺骗啊。
3.曾子的妻子认为不该杀,理由是说杀猪只是跟儿子开个玩笑,好哄孩子回去,不让他跟自己去集市,不必当真。曾子认为该杀,理由是答应了孩子的事要实现,否则没有办法教孩子诚信。
4.曾子是一位言而有信(诚信,诚实)的父亲,同时他通过细小之处“以身作则”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教子有方。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选自《韩非子》)
【注】彘zhi:大猪
特:不过,只是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顾反为汝杀彘(

③妻止之曰(

④遂烹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曾子欲捕彘杀之
【译】
②特与婴儿戏耳
【译】
3.曾子认为妻子的做法错在哪里?
【答】
4.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后代,说说他教会了孩子哪些做人的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到、去
②同“返”,返回
③阻止
④于是,就
2.①曾子想要抓住猪把猪杀了。(“欲”、“之”要翻译出来)
②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戏”、“耳”要翻译出来)
3.妻子说“特与婴儿戏耳”,曾子的妻子不明白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4.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国君。
②涓人
(?http:?/??/?baike.?/?view?/?890974.htm"
\t
"_blank?):国君的近侍,即宦官。③期年:一周年。期,读“j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反以报君(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④于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已死,涓人却“买其首五百金”,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则故事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反:通“返”,返回。
②市:买。
③以:认为。
④是,这。
2.①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浪费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头骨?
②在这以后,不到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好几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3.使“天下以王为能市马”,从而得到千里马。(或让人们认为君王的确渴求千里马,从而主动献马。可引用原文或自己概括回答,意对即可。)
4.①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
②吸引人才,就应该做出爱才惜才的姿态,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事业兴旺。
高帽子
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①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②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③,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
【注】①谒:yè,拜见。
②直道:善良风气
③谬:miù,错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老师谓(

②尝有门生两人(

③既出(

④顾同谒者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
【译】
②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
【译】
3.从“老师大喜”这一细节中,你能读出老师怎样的心理?
【答】
4.根据文意,说说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说②曾经③已经、……以后④看
2.①世人把奉承人称为戴高帽子。
②现在的社会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有几人呢!
3.惟其是喜,所以高帽一戴,浑身舒泰,无形之中漏出了自己反对吹拍不正之风的天机:原来他反对给别人戴高帽子,不反对给自己戴高帽子。
4.不管赞美还是恭维,我们必须必须谨慎对待,随时反省、检视自己是否符合该赞美之词,谦虚谨慎,自我克制,才能避免犯下如文中老师一样的错误:得意忘形而落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 ①赵威后:赵惠王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书未发(

②岁亦无恙耶(

③使者不说


④不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
②苟无民,何以有君?
【译】
3.请从“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句中提炼一个成语,并说说句中的“本”和“末”具体指什么。
【答】
4.结合故事内容,说说赵威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
①打开
②年成
③同“悦”,高兴
④这样
2.
①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
②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
3.“舍本求末”/“舍本逐末”,“本”指民,即老百姓,“末”指“君”,即国君。
4.赵威后是一个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的人。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①鸿鹄将至,思援弓②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注】①鸿鹄:天鹅。②缴(zhuó):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惟弈秋之为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译】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教导
②认为
③代词,指代鸿鹄、天鹅
④只
2.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有名的擅长下棋的人。

(难道)说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
3.学习态度不同,导致学习效果不同。一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另一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心神不宁);或者直接写文中句子也可以(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永某氏之鼠
(?http:?/??/?zhidao.?/?search?word=%E6%B0%B8%E6%9C%89%E6%9F%90%E6%B0%8F%E8%80%8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永有某氏者
(?http:?/??/?zhidao.?/?search?word=%E6%B0%B8%E6%9C%89%E6%9F%90%E6%B0%8F%E8%80%8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
(?http:?/??/?zhidao.?/?search?word=%E4%BB%93%E5%BB%AA&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庖厨
(?http:?/??/?zhidao.?/?search?word=%E5%BA%96%E5%8E%A8&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②无完衣,饮食大率③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臰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三戒》
【注】①畏日:怕犯时日的忌讳。旧时迷信,什么日子忌做什么事情都有定说,对所谓不吉之日时要避忌。②椸(yí):衣架。③大率:大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为己生岁直子(

②因爱鼠(

③阖门(

④臰数月乃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
【译】
②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译】
3.概括文中“永某氏之鼠”被杀的原因。
【答】
4.本文选自柳宗元的《三戒》,文中作者借“永某氏之鼠”意在讽刺哪类人?
【答】
【参考答案】
1.
①认为
②于是
③关闭
④才
2.
①后来住在这里的那个人说:这(鼠)是在阴暗处穴居活动的令人厌恶的东西。
②它们把天天能够吃饱没有灾祸当作是可以长久的啊
3.一是因为室的主人换了,他们的好恶也随之改变;二是因为这些老鼠不知道外界的变化依然胡作非为,不懂得收敛。
4.本文借“永某氏之鼠”意在讽刺那些只知道抓住侥幸得到的时机而任意胡作非为、不懂得收敛最终导致灾祸的人
魏文侯从谏
魏文侯使乐羊①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③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乐羊:魏国的大将。
②击:魏文侯的儿子。
③向者:先前,刚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②克之


③次问翟璜(

④对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何以知之
【译】
②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翟璜认为魏文侯是仁君的原因。
【答】
4.根据魏文侯一怒一悦的变化,结合故事内容,从正反两方面评价魏文侯是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派使,派遣
②攻下,攻克
③第二
④回答
2.
①凭什么知道我是仁君这件事。
②魏文侯亲自下殿堂迎接任座,把他当作上客。
3.因为翟璜听说君主仁明,那么他的臣子就耿直(直率),先前任座说话很直率(直接),所以能说明魏文侯是仁君。
(如果照抄“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不得分。)
4.反面:魏文侯把中山留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弟弟,可见他是个有私心的人;魏文侯对任座直言自己的不足感到很气愤,可见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正面:魏文侯能听取翟璜委婉的劝谏,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优待任座,可见他的智慧,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礼待贤臣。
原谷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捐:抛弃
舆(yú):手推的小车
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谷年十有五(

②谏父曰(

③是负义
(?http:?/??/?baike.?/?view?/?7160321.htm?)也(

④无需更作此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译】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原父“惭而悔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
4.你从文中的事例中看出原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出相关语句加以佐证。
【答】
【参考答案】
1.①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规劝
③这
④再,另外
2.
①哪有(因他)年老而抛弃他的呢?(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
②你为什么带回来这个不吉利的东西。
3.自己不孝敬父亲,还被自己的孩子教育,觉得很惭愧。
4.孝顺、讲道义的人。如:“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中可以看出原谷体谅祖父的辛劳,并认为抛弃祖父是不道德的行为,可以看出原谷孝顺,讲道义。(或有智慧的人:跟随父亲收舆来教育父亲要教育父亲要孝敬父母。)(人物形象1分,举例1分)
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②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俄:不久
②老父:老人
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初竖执之(

②何不以(
)锯中截而(
)入
③遂依而截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计无所出。
【译】
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译】
3.理解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进入城门的人,起初先(
),后(
),都不能进入,一位老者的主意是(
)。如果你是文中的执竿者,你将会怎么执竿进城(不能改变竿本身的长度)呢?
4.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鲁人和老父,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作简单评价并说说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握,持,拿着
②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也可不译。
以:用
③遂:于是,就
2.①走投无路,想不出什么办法(进城)。②我(虽然)不是圣人,但见的事情也够多的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把竹竿锯断进入(城门)呢?
3.竖着拿竹竿;横着拿竹竿;?用锯子从中间把竹竿锯断进入(城门);把竹竿横过来,扛在肩上,走过去。(言之有理即可)
4.鲁人:愚蠢,缺乏主见,盲目听从,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等。
老父:自作聪明,佯装内行,好为人师等
启发我们:遇到任何事情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和固执,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不要盲从。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③委:抛弃,舍弃。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过中不至


②太丘舍去


③去后乃至


④元方入门不顾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如何理解元方的行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到;②离开;③才;④回头看。
2.①友人于是发怒说:“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约定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②友人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他。
3.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仪。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他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尊敬长辈。况且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
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乐羊子妻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①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②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③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注】
①捐:丢弃,舍弃。
②稽:迟延。
③懿:美好。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www.
①羊子尝行路(

②妻跪问其故(

③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④累寸不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ww.
①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短文通过写乐羊子妻的哪几件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第二段中乐羊子妻是如何巧妙地劝诫丈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参考答案】
1.①曾经
②……的原因
③疾走
④停止
2.①出门久了心里思念,没有其它特别的事啊。
②您积累学问,应当“每天学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来成就自已美好的德行。
3.乐羊子妻劝夫捐金、劝夫复学二件事。(或劝谏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和规劝丈夫积学求知。)(意对即可)
4.乐羊子妻用纺织作比,说明读书应当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从而巧妙劝诫丈夫的。(大意对即可)?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③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④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①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乡人聚会游乐、议政的地方。②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③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国相,春秋时政治家。?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然明谓子产曰___________?
②毁乡校,何如?___________
③然犹防川也___________
④不如吾闻而药之也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译】
②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译】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子产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子产不毁乡校”这个故事,带给后世治国者很多启示。请你说说后世治国者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迪。
【答】
【参考答案:】
1.①对……说
②怎么样
③但是,表转折
④把……当做药
2.①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要译出:是:这;若之何:为什么)
②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要译出:损:减少;防:堵住,堵塞)
3.一方面,他主张保留“乡校”,他认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他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民众的意见,调整治国的政策和行为,是一个开明的,善于听取民众意见,有远见、治国有方的政治家;另一方面,他能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尊重百姓的意愿,也是一个仁厚慈爱,爱民重民的人。
4.作为统治者,要广开言路,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从百姓的利益出发,适时调整治国的政策和行为,疏导民怨,实现社会的和谐。避免因维护表层的秩序与威福,而压制群众的意愿,民怨越积越深,于民于国不利,于己也未有长远之利。
习惯说
(?http:?/??/?www.?/?s?wd=习惯说&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⑤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
(?http:?/??/?www.?/?s?wd=刘蓉&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http:?/??/?www.?/?s?wd=湘乡&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②浸(qīn)淫:渐渐扩展。③踬(zhì):绊倒。④蹶(jué)然:被绊倒的样子。⑤中(zhòng)人:击中、深入于人。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每履之(

②顾而笑曰(

③及其久(

④故君子之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伟人细胞》中“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本文中的哪句
话与爸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一致?
【答】
4.试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①
踩、踱步
②看
③等到
④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
①屋子里有一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扩展每天都在变大。
②之后,刘蓉又在屋里思考问题,踱来踱去,心里一惊,感觉要被绊倒似的,低头一看,地面好像忽然凸起一块。
3.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4.本文主旨句“故君子之学,贵乎始慎。”君子求学,贵在慎重的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习惯对自我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刚开始学写字,要做到“一拳、一尺、一寸”,长此以往,才能写正字,保持视力的良好,若一开始就以随便的姿势写字,那么时间一长字没写好,视力也急剧退步,可见习惯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一开始就培养一个好习惯,并坚持,一生受用。
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时岁饥民馁(

②有盗夜入其室(

③遂至于斯(

④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译】
②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译】
3.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它是
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实的“为人仁爱”?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①饥饿
②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③于是,就
④又,再
2.①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为好。
②陈实知道他贫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
3.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4.有一颗宽容之心。想到“时岁饥民馁”,想到小偷“自投于地,叩头归罪”,他决定给小偷一个改正从新的机会,并动之以情教导他,使其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重新做人。“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有一颗尊重他人之心。“梁上君子者是也。”注重措辞,足以表现对小偷的尊重,哪怕对方犯了错误也给对方足够的尊严。
有一颗怜悯之心。“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割席分坐
管宁与华歆,俱为东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见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俱为东汉末人(

②视而不见(

③乃掷去之(

④宁读如故(

2.翻译句子
①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译】
②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译】
3.选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答】
4.请选择不同的角度,谈谈选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都
②表承接关系。不译
③于是,就
④像
2.①管宁看了一下好像没有看到继续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
②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3.两人看到金子时的不同态度。两人在高贵的人经过时的不同反应。
4.管宁和朋友绝交的原因来看:交友要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这样才有共同的语言,能够促进两人一起发展。
读书时候两人不同的表现来看:学习一定要静下心,专心学习,最后才能学有所成。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①畋(tián田):打猎。
②麋麑(ní泥):麋鹿仔。
③怛(dá):恐吓。
④就:接近。
⑤良:真,确。
⑥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
⑦偃:仰面卧倒。
⑧仆:俯面卧倒。
⑨啖(dàn但):吃,这里是舔的意思。
⑩狼藉:散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畜之


②自是日抱就犬


③稍使与之戏(

④益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犬良我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麋至死不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简述麋最终被外犬吃掉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①饲养
②这
③渐渐
④更加
2.
①以为狗是它真正的伙伴(朋友);或是:以为狗真的是它的伙伴(朋友)。
②麋到死都没有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3.客观原因:主人溺爱麋鹿,家犬只能假意与麋鹿为友。
主观原因:麋鹿天真幼稚,竟然没有注意到家犬“时啖其舌”,愚蠢的以为狗是它真正的朋友。
4.要有自知之明,分清敌我。
木兰从军
木兰者,乃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
(?http:?/??/?www.?/?s?q=%E5%90%8C%E9%87%8C&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
(?http:?/??/?www.?/?s?q=%E9%9E%8D%E9%A9%AC&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代父从军
(?http:?/??/?www.?/?s?q=%E4%BB%A3%E7%88%B6%E4%BB%8E%E5%86%9B&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溯黄河
(?http:?/??/?www.?/?s?q=%E9%BB%84%E6%B2%B3&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度黑山,转战驱驰
(?http:?/??/?www.?/?s?q=%E9%A9%B1%E9%A9%B0&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
(?http:?/??/?www.?/?s?q=%E6%9C%A8%E5%85%B0%E4%BB%8E%E5%86%9B&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长而益精(

②市鞍马
(?http:?/??/?www.?/?s?q=%E9%9E%8D%E9%A9%AC&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③数建奇功(

④余观夫木兰从军
(?http:?/??/?www.?/?s?q=%E6%9C%A8%E5%85%B0%E4%BB%8E%E5%86%9B&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之事因益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木兰者,乃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它与《木兰诗》中哪个句子意思相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本文和《木兰诗》,谈谈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更加
②买
③屡次,多次
④于是,就
2.翻译句子
①木兰是古时候一个民间的女子。
②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够做。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答到木兰是个孝顺、勇敢、机智、为国效力等都可以。
《李将军列传》(节选)
太史公曰:《传》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②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④”。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注】①选自《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传记名篇。西汉司马迁作。载于《史记》。
①传:汉朝人称《诗》《书》《易》《礼》《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这里的传是指《论语》。因《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②李将军: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③悛悛(xūn):小心谦恭的样子,诚谨忠厚的样子。也作“恂恂”。④蹊(xī):小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其身正(

②虽令不从(

③及死之日(

④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李将军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一句中的“小”指什么?“大”又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正直
②即使
③等到
④取信
2.①这不正说的是李将军吗?(“之”字为倒装标志,倒装句;其:这)
②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宣扬自己,吸引他人),(但是它们的)树下还是会踩出小路来。(谚:谚语;补上省略处,)
3.正直、老实、不善言辞、忠诚、以身作则
4.小: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做人的道理,只要自己的德行端正,那么不用用言语去宣扬,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就像李将军一样,虽然“口不能道辞。”但是“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②,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③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④,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故:通“固”,本来。②窦:孔穴。?③不意:没想到。??④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有樵者,山行
(?http:?/??/?baike.?/?view?/?95048.htm"
\t
"_blank?)遇虎(

②遂蛇行而入(

③窒虎退路(

④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本文中的老虎与《黔之驴》中的老虎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砍柴
②像蛇一样
③堵住
④一起
2.①(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②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3.《黔之驴》中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本文中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无谋,急躁冒进,当止不止。
4.做任何事情应当先看情况而定结果,不能意气用事。告诉人们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强求,过于的强求终将后悔。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齐使者如①梁,孙膑以刑徒②阴见,说③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④驰逐⑤重射⑥。孙子见其马足⑦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⑧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⑩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注】①如:往;到……去。②刑徒:受过刑的人,即犯人。③说:游说。④诸公子:贵族子弟。⑤驰逐:指赛马。⑥重射:押重金赌输赢。⑦马足:马的脚力,速度。⑧弟:但,只管。又写作“第”。⑨临质:临场比赛。⑩驷:古代驾车,一车四马,同驾一辆车的马叫做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②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③田忌信然之(

④及临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说说孙膑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取比赛胜利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膑帮助田忌取胜的方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屡次,多次
②对……说
③认为……是正确的
④等到
2.①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②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做老师。
3.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用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败一局(牺牲劣势);拿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让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连胜两局(发挥优势)。)
4.①做事情换一种思维,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常常要出奇制胜,不要拘泥于形式。②在劣势中找到优势,相信自己总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所在,并以己之长攻敌之短。③做事要顾全大局,学会取舍,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是上策。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
(?http:?/??/?baike.?/?view?/?888760.htm"
\t
"_blank?)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http:?/??/?baike.?/?view?/?2472590.htm"
\t
"_blank?),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
(?http:?/??/?baike.?/?view?/?4335386.htm"
\t
"_blank?),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
(?http:?/??/?baike.?/?view?/?174860.htm"
\t
"_blank?)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
(?http:?/??/?baike.?/?view?/?910875.htm"
\t
"_blank?)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①斫(zhuó):
砍削。②鼓:用作动词,弹的意思。③国工:最优秀的工匠,乐师。④古款:古代的款式。⑤期(jī)年:一年。⑥宕冥
(?http:?/??/?baike.?/?view?/?910875.htm"
\t
"_blank?):高深的样子,作者虚拟的山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斫而为琴(

②弦而鼓之(

③希世之珍
(?http:?/??/?baike.?/?view?/?174860.htm"
\t
"_blank?)也(

④遂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易之以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工之侨闻之”中“之”具体指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做。
②装上弦,名次活用为动词。
③通“稀”,稀有。
④离开。
2.①自己认为(这把琴)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乐器。
②用一百两黄金把琴买下。
3.朝廷的国工都称赞他(工之侨)的琴是稀世珍宝这件事。
4.这则寓言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习气。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①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是哪一项?(

A
今一人言市有虎
B
夫市之无虎明矣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C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D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王察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样是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君主,本文中的庞葱与《赵普》一文中的赵普,在奏谏君主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B
2.①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它吗?
②希望大王能考察识别那些人的话。
3.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
4.庞葱利用一个故事(或假设)把自己即将招人诬陷、诋毁的情况告知了太子,希望太子不要轻信谣言,要多思考、明察,委婉而又形象的说出了劝谏的话;而赵普为了推荐贤臣,三次上奏,直至太祖恼怒仍不放弃,是为直谏之臣。
郢书燕悦
郢①人有遗②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
(?http:?/??/?baike.?/?view?/?320972.htm"
\t
"_blank?)也,举贤
(?http:?/??/?baike.?/?view?/?3173055.htm"
\t
"_blank?)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
(?http:?/??/?baike.?/?view?/?656378.htm"
\t
"_blank?)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郢,楚国都
②wèi,送给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夜书
(
)
②因谓持烛者曰
(
)
③云而过书
(
)
④王大说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举烛”非书意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燕相受书而悦之”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这则小故事,作者想要表明什么观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写信
②于是
③说
④通“悦”,高兴
2.①“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书信里要说的意思。
②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我们应该)举荐贤才然后委以重任”。
3.因为他从书信当中收到启发,悟出了一个治国的很好的策略。
4.讽刺当时的学者引用前贤的言语,往往不顾原意。凭自己主观想象加以发挥,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赵普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刑以惩恶
(?
)??????????②帝竟从其请
(??

③帝怒形于色(??
)?????
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帝素嫌其人,不与。
【译】
②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译】
3.选文记述了关于赵普的哪几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4.试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赵普的性格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最终,终于;
③脸色;
④期望,盼望。
2.①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他)。
②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您个人的刑罚与奖赏,您怎能因为个人的喜爱或讨厌而独断专行呢?
3.选文中记述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
①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
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4.①赵普是一个胸怀天下的爱国之士。如:为了国家的利益,赵普在皇帝发怒的情况下仍竭力劝说皇帝要以国事为重,请求皇帝准予当迁官者升迁。
②赵普是一个耿直刚毅的人。如:当赵普发现皇帝因下雨而破坏了宴会的气氛发怒,而身边的大臣们非常地震惊害怕时,赵普却耿直地如实说出这场雨对百姓的重要性,劝其要体恤民情,使皇帝恍然大悟,可见赵普的耿直、胸怀天下。(意思对即可,但一定要注意结合选文来加以分析。)
PAGE
24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1.愚人食盐
2.战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睡
4.戴震难师
5.曾子杀猪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赵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永某氏之鼠
(?http:?/??/?zhidao.?/?search?word=%E6%B0%B8%E6%9C%89%E6%9F%90%E6%B0%8F%E8%80%8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11.魏文侯从谏
12.原谷谏父
13.截竿进城
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习惯说
(?http:?/??/?www.?/?s?wd=习惯说&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ww.
①至于他家(

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
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译】
②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
战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ww.
①管与止之(

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③小者必死


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者,甘饵也
【译】
②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译】
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答】
4.概括说说你从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②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③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ww.
①王右军年减十岁时(

②方忆右军未起(

③相与大惊曰(

④及开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
【译】
②信其实熟眠
【译】
3.王敦为什么认为“不得不除之”?
【答】
4.“于时人称其有智”,你认为王右军的智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
戴震难师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①先生:这里指戴震。
②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几(jī):差不多。
⑤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蕴蓄者久矣(
 
)
②日数千言不肯休(
 
)
③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
【译】
②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
3.文中戴震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与《论语》所提倡的哪些观点相一致?请你各列举一句。
【答】
4.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
【答】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①彘:小猪
②特:只不过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顾反为女杀彘(

④子而不信其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译】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
3.对于该不该杀猪,曾子和他的妻子持不同的观点,试分析他们各自的理由。
【答】
4.由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答】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选自《韩非子》)
【注】彘zhi:大猪
特:不过,只是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顾反为汝杀彘(

③妻止之曰(

④遂烹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曾子欲捕彘杀之
【译】
②特与婴儿戏耳
【译】
3.曾子认为妻子的做法错在哪里?
【答】
4.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后代,说说他教会了孩子哪些做人的道理。
【答】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国君。
②涓人
(?http:?/??/?baike.?/?view?/?890974.htm"
t
"_blank?):国君的近侍,即宦官。③期年:一周年。期,读“j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反以报君(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④于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已死,涓人却“买其首五百金”,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则故事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帽子
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①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②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③,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
【注】①谒:yè,拜见。
②直道:善良风气
③谬:miù,错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老师谓(

②尝有门生两人(

③既出(

④顾同谒者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
【译】
②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
【译】
3.从“老师大喜”这一细节中,你能读出老师怎样的心理?
【答】
4.根据文意,说说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 ①赵威后:赵惠王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书未发(

②岁亦无恙耶(

③使者不说


④不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
②苟无民,何以有君?
【译】
3.请从“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句中提炼一个成语,并说说句中的“本”和“末”具体指什么。
【答】
4.结合故事内容,说说赵威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①鸿鹄将至,思援弓②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注】①鸿鹄:天鹅。②缴(zhuó):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惟弈秋之为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译】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永某氏之鼠
(?http:?/??/?zhidao.?/?search?word=%E6%B0%B8%E6%9C%89%E6%9F%90%E6%B0%8F%E8%80%8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永有某氏者
(?http:?/??/?zhidao.?/?search?word=%E6%B0%B8%E6%9C%89%E6%9F%90%E6%B0%8F%E8%80%8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
(?http:?/??/?zhidao.?/?search?word=%E4%BB%93%E5%BB%AA&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庖厨
(?http:?/??/?zhidao.?/?search?word=%E5%BA%96%E5%8E%A8&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②无完衣,饮食大率③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臰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三戒》
【注】①畏日:怕犯时日的忌讳。旧时迷信,什么日子忌做什么事情都有定说,对所谓不吉之日时要避忌。②椸(yí):衣架。③大率:大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为己生岁直子(

②因爱鼠(

③阖门(

④臰数月乃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
【译】
②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译】
3.概括文中“永某氏之鼠”被杀的原因。
【答】
4.本文选自柳宗元的《三戒》,文中作者借“永某氏之鼠”意在讽刺哪类人?
【答】
魏文侯从谏
魏文侯使乐羊①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③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乐羊:魏国的大将。
②击:魏文侯的儿子。
③向者:先前,刚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②克之


③次问翟璜(

④对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何以知之
【译】
②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翟璜认为魏文侯是仁君的原因。
【答】
4.根据魏文侯一怒一悦的变化,结合故事内容,从正反两方面评价魏文侯是怎样的人。
【答】
原谷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捐:抛弃
舆(yú):手推的小车
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谷年十有五(

②谏父曰(

③是负义
(?http:?/??/?baike.?/?view?/?7160321.htm?)也(

④无需更作此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译】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原父“惭而悔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
4.你从文中的事例中看出原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出相关语句加以佐证。
【答】
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②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俄:不久
②老父:老人
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初竖执之(

②何不以(
)锯中截而(
)入
③遂依而截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计无所出。
【译】
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译】
3.理解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进入城门的人,起初先(
),后(
),都不能进入,一位老者的主意是(
)。如果你是文中的执竿者,你将会怎么执竿进城(不能改变竿本身的长度)呢?
4.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鲁人和老父,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作简单评价并说说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③委:抛弃,舍弃。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过中不至


②太丘舍去


③去后乃至


④元方入门不顾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如何理解元方的行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羊子妻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①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②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③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注】
①捐:丢弃,舍弃。
②稽:迟延。
③懿:美好。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www.
①羊子尝行路(

②妻跪问其故(

③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④累寸不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ww.
①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短文通过写乐羊子妻的哪几件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第二段中乐羊子妻是如何巧妙地劝诫丈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③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④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①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乡人聚会游乐、议政的地方。②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③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国相,春秋时政治家。?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然明谓子产曰___________?
②毁乡校,何如?___________
③然犹防川也___________
④不如吾闻而药之也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译】
②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译】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子产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子产不毁乡校”这个故事,带给后世治国者很多启示。请你说说后世治国者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迪。
【答】
习惯说
(?http:?/??/?www.?/?s?wd=习惯说&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⑤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
(?http:?/??/?www.?/?s?wd=刘蓉&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http:?/??/?www.?/?s?wd=湘乡&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②浸(qīn)淫:渐渐扩展。③踬(zhì):绊倒。④蹶(jué)然:被绊倒的样子。⑤中(zhòng)人:击中、深入于人。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每履之(

②顾而笑曰(

③及其久(

④故君子之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伟人细胞》中“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本文中的哪句
话与爸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一致?
【答】
4.试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答】
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时岁饥民馁(

②有盗夜入其室(

③遂至于斯(

④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译】
②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译】
3.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它是
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实的“为人仁爱”?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答】
割席分坐
管宁与华歆,俱为东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见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俱为东汉末人(

②视而不见(

③乃掷去之(

④宁读如故(

2.翻译句子
①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译】
②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译】
3.选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答】
4.请选择不同的角度,谈谈选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答】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①畋(tián田):打猎。
②麋麑(ní泥):麋鹿仔。
③怛(dá):恐吓。
④就:接近。
⑤良:真,确。
⑥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
⑦偃:仰面卧倒。
⑧仆:俯面卧倒。
⑨啖(dàn但):吃,这里是舔的意思。
⑩狼藉:散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畜之


②自是日抱就犬


③稍使与之戏(

④益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犬良我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麋至死不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简述麋最终被外犬吃掉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木兰从军
木兰者,乃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
(?http:?/??/?www.?/?s?q=%E5%90%8C%E9%87%8C&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
(?http:?/??/?www.?/?s?q=%E9%9E%8D%E9%A9%AC&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代父从军
(?http:?/??/?www.?/?s?q=%E4%BB%A3%E7%88%B6%E4%BB%8E%E5%86%9B&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溯黄河
(?http:?/??/?www.?/?s?q=%E9%BB%84%E6%B2%B3&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度黑山,转战驱驰
(?http:?/??/?www.?/?s?q=%E9%A9%B1%E9%A9%B0&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
(?http:?/??/?www.?/?s?q=%E6%9C%A8%E5%85%B0%E4%BB%8E%E5%86%9B&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长而益精(

②市鞍马
(?http:?/??/?www.?/?s?q=%E9%9E%8D%E9%A9%AC&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③数建奇功(

④余观夫木兰从军
(?http:?/??/?www.?/?s?q=%E6%9C%A8%E5%85%B0%E4%BB%8E%E5%86%9B&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之事因益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木兰者,乃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它与《木兰诗》中哪个句子意思相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本文和《木兰诗》,谈谈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将军列传》(节选)
太史公曰:《传》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②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④”。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注】①选自《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传记名篇。西汉司马迁作。载于《史记》。
①传:汉朝人称《诗》《书》《易》《礼》《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这里的传是指《论语》。因《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②李将军: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③悛悛(xūn):小心谦恭的样子,诚谨忠厚的样子。也作“恂恂”。④蹊(xī):小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其身正(

②虽令不从(

③及死之日(

④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李将军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一句中的“小”指什么?“大”又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②,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③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④,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故:通“固”,本来。②窦:孔穴。?③不意:没想到。??④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有樵者,山行
(?http:?/??/?baike.?/?view?/?95048.htm"
t
"_blank?)遇虎(

②遂蛇行而入(

③窒虎退路(

④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本文中的老虎与《黔之驴》中的老虎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齐使者如①梁,孙膑以刑徒②阴见,说③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④驰逐⑤重射⑥。孙子见其马足⑦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⑧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⑩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注】①如:往;到……去。②刑徒:受过刑的人,即犯人。③说:游说。④诸公子:贵族子弟。⑤驰逐:指赛马。⑥重射:押重金赌输赢。⑦马足:马的脚力,速度。⑧弟:但,只管。又写作“第”。⑨临质:临场比赛。⑩驷:古代驾车,一车四马,同驾一辆车的马叫做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②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③田忌信然之(

④及临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说说孙膑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取比赛胜利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膑帮助田忌取胜的方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
(?http:?/??/?baike.?/?view?/?888760.htm"
t
"_blank?)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http:?/??/?baike.?/?view?/?2472590.htm"
t
"_blank?),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
(?http:?/??/?baike.?/?view?/?4335386.htm"
t
"_blank?),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
(?http:?/??/?baike.?/?view?/?174860.htm"
t
"_blank?)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
(?http:?/??/?baike.?/?view?/?910875.htm"
t
"_blank?)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①斫(zhuó):
砍削。②鼓:用作动词,弹的意思。③国工:最优秀的工匠,乐师。④古款:古代的款式。⑤期(jī)年:一年。⑥宕冥
(?http:?/??/?baike.?/?view?/?910875.htm"
t
"_blank?):高深的样子,作者虚拟的山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斫而为琴(

②弦而鼓之(

③希世之珍
(?http:?/??/?baike.?/?view?/?174860.htm"
t
"_blank?)也(

④遂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易之以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工之侨闻之”中“之”具体指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①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是哪一项?(

A
今一人言市有虎
B
夫市之无虎明矣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C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D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王察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样是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君主,本文中的庞葱与《赵普》一文中的赵普,在奏谏君主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郢书燕悦
郢①人有遗②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
(?http:?/??/?baike.?/?view?/?320972.htm"
t
"_blank?)也,举贤
(?http:?/??/?baike.?/?view?/?3173055.htm"
t
"_blank?)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
(?http:?/??/?baike.?/?view?/?656378.htm"
t
"_blank?)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郢,楚国都
②wèi,送给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夜书
(
)
②因谓持烛者曰
(
)
③云而过书
(
)
④王大说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举烛”非书意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燕相受书而悦之”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这则小故事,作者想要表明什么观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普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刑以惩恶
(?
)??????????②帝竟从其请
(??

③帝怒形于色(??
)?????
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帝素嫌其人,不与。
【译】
②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译】
3.选文记述了关于赵普的哪几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4.试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赵普的性格特点。
【答】
PAGE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