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 12.ppt )
作者 ( 11.ppt ) 宋燕 赵芦芳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 ( guitidaipao.ppt )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
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二、寓言简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 ( yuyan.ppt )
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 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 ( yisuoyuyan.ppt )
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
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个故事。
1、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 ( wt1.ppt ))
2、《蚊子和狮子》 ( wenziheshizi.ppt )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提示:两次战斗的细节描写 ( wt2.ppt ))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
三问价钱中的心理 进一步表现他的小人之心和自高自大
“比你强得多” 敢于挑战
2、蚊子和狮子 吹着喇叭冲过去 勇敢善斗
唱着凯歌 得意忘形
蚊子和蜘蛛 “却”、粘住 败得很惨
“不料” 至死不悟
3、 引导完成如下补充板书 ( wt3.ppt ),并做第二次总结:
人物 故事梗概 寓意 创作手法
赫耳墨斯、雕像者 问身价 人不应爱慕虚荣 语言(对话)
蚊子、狮子、蜘蛛 挑战与失算 人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动作、心理
[知识拓展]
(人、神)万事万物 情节简单 言此意彼 想象与联想
[总结语句]
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做为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寓言故事大多情节简单,但虽然情节简单却内藏寓意,那我们应如何进行寓言创作呢?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二是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进行描写,藏寓意于故事中。
三、拓展教学,创作寓言 ( wt5.ppt )
[教学构想]
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尽情展现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成就感吧!
1、 出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等几种不同要求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自主构思:
给题目写寓言: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口与鼻的对话等
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
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
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
2、 进行讲故事比赛
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上台讲故事比赛,教师给予及时地表扬适时评价。
3、 总结
师生互评:可结合讲故事情况展开互评,也可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PAGE
2《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 1.ppt )
作者 ( 11.ppt ) 宋 燕 赵芦芳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 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 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1. 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智子疑邻》学习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 ( 14.ppt )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 ( 15.ppt )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
4、问题讨论 ( 16.ppt ):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 ( 3.ppt ),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 ( 4.ppt ),重点词语的释义 ( 5.ppt )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 ( 6.ppt )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 ( 7.ppt )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 17.ppt )。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 ( 13.ppt ),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 10.ppt )。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①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②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