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苏州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苏州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12 18: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年苏州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一、知识提纲
1.古代的农业经济
(1)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春秋以前,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河姆渡人开始种植水稻,半坡人开始种植粟。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宋代水稻产量居粮食产量首位。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甘薯。唐朝时期由于饮茶之风风靡全国。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3)水利工程的兴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秦朝修灵渠,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4)统治者奉行重农政策。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
(1)金属冶炼技术。商朝时有了青铜冶铸技术,青铜时代是指夏商周时期,代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春秋时期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战国时期冶炼规模扩大。
(2)纺织技术。半坡人会织麻布;西周已有纺织业;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唐代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种类;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南丝绸产量高;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元代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
(3)制瓷技术。唐朝时,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著名的唐三彩是艺术的珍品;宋瓷誉满中外,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美观别致。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造船技术: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水平较高;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3.古代商业的经济
西汉,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唐朝商业发展,长安城内“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为居住区;北宋时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4.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唐朝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海上贸易相当频繁。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5.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期 阶段 原因 表现 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开发阶段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 开始南移阶段
南宋 南移完成阶段 同上 引进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粮仓,棉花、茶叶种植推广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织业兴起,江南成为制瓷来中心。哥窑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设市舶司。四川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启示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二、要点巩固
1.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浙江余姚)生活在_____流域种植水稻住的是_______的房子,半坡原始居民(遗址陕西西安)生活在____ ___流域住的是_ ______的房屋。
2.大运河的开凿。目的: 。 开凿皇帝:_________ 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作用:
3.宋代太湖流域的 、 ,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 , ”的谚语。
4.北宋南方纺织业发展: 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 地区。
5. 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6.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7. 前期, 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 。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8.清初实行严厉的 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 个港口,后只允许 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9.唐朝出现新式农具 和 。陶瓷业方面的代表是陶瓷业:越窑 、邢窑 、 (世界工艺的珍品)。
10.唐朝都城 既是民族交往中心,又是国际大都市,其繁华商业区称 。
三、综合训练
1.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七千年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炎帝部落 D.黄帝部落
2.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
A.李春 B.蔡伦 C.李冰 D.秦始皇
3.下列货币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交子 ②开元通宝 ③秦半两钱 ④康熙通宝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古代经济的特点
5.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
①发明了造纸技术 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②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 ④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7.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8.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陶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 )
①彩陶 ②唐三彩 ③冰裂纹瓷碗
A. ③①②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9.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它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它就是 ( )
A. B. C. D.
10.有人对右图做了如下介绍:“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所指代的城市为 ( )
A.上海 B.广州 C.泉州 D.福州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人享用)。
材料四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面对上述变化,各国采取改革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也在各国建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秦国蜀郡的什么工程
(2)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举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通过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参考答案
二、要点巩固
1.长江 干栏式 黄河 半地穴式
2.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 洛阳 涿郡 余杭 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3.苏州 湖州 苏湖熟天下足
4.蜀 江浙 东南
5.南宋 浙江哥窑 景德镇
6.广州 泉州 市舶司
7.北宋 四川 纸币
8.禁海 四 广州 广州十三行
9.曲辕犁 筒车 青瓷 白瓷 唐三彩
10.长安 市
三、综合训练
1-10 ACDBD ABDAB
11.(1)都江堰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3)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等
(4)根据实际制定恰当政策(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