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苏州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一、知识提纲
王朝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上:
(1)战国: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
(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5)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③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④执行削藩政策。
(6)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思想文化上:
(1)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2)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5)唐朝:完善科举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6)明朝:八股取士
(7)清朝: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
①目的:为加强君主专制
②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科举制度
(一)发展过程
1.诞生:隋朝
①隋文帝一一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唐朝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第一名称为状元;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3.变化:宋朝
4.僵化:明朝——八股取士
(1)目的:加强思想专制
(2)内容:①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②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③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3)危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5.废除:清朝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二)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人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土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二、要点巩固
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 和 ,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后人尊称黄帝为“ ”。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 。
2.在黄河流域流域,还有部落首领 、 、 ,这个时期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叫做 。
3.公元前2070年 建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传为给 ,从此 代替了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4.公元前1046年, 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 ,这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5.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 (第一个称霸)、 、 。
6.战国七雄是指: 、 、 、 、 、 、 。
7. 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封建国家—— 。
8.为了适应新的统一要求,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在政治方面创立了一套 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 中央设 、 、 地方上废除 ,推行 。
9.科举制诞生于 朝, 朝时逐渐完善。 、 、 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殿试开始于 统治期间。唐玄宗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0.清朝前期君主集权强化得措施有:① (人物)时期,设立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②在 、 、 时期,大兴 。
三、综合训练
1.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 )
A.黄帝 B.嫘祖 C.蚩尤 D.炎帝
2.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3.著名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帝国的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 )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
6.《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秦始皇试图将赢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 )
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7.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8.《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的“上”指的是( )
A.唐太宗 B.秦始皇 C.汉武帝 D.明太祖
9.如下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以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1.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
图一 图二 图三
A.明太祖关心民众生活 B.明太祖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2.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极其漫长,要学好历史必须要把握每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下列历史阶段与特征描述搭配正确的是 ( )
A.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国家形成与巩固 B.隋唐时期——社会大变革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 D.明清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大融合
13.有人曾经中肯地评价科举制:“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灭亡,历时l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 )
①收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在右书中,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 )
A.隋炀帝在科举考试中增设进士科
B.武则天亲自面试应考考生
C.唐太宗要求增加新的考试内容——诗赋
D.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为四书五经
15.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某朝郡县示意图 图二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三 某朝行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2)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出现于唐朝,该朝代的建立者是谁?最鼎盛的局面出现于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3)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四所反映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要点巩固
1.炎帝 黄帝 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
2.尧 舜 禹 禅让制
3.禹 夏朝 启 世袭制 禅让制
4.周武王 分封制
5.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6.齐楚秦燕赵魏韩
7.公元前221年 中央集权的 秦朝
8. 专制主义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分封制 郡县制
9. 隋朝 唐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状元 武则天 诗赋
10.雍正 军机处 康熙 雍正 乾隆 文字狱
三、综合训练
1-10 ABDDC BDCDD
11-15 CADCD
16.(1)秦朝。元朝
(2)李渊。唐玄宗
(3)秦始皇。郡县制。
(4)新变化:明太祖废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诸侯(亲属、功臣)
周天子
土地、平民、奴隶
服从命令、纳贡、镇守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