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桥之美》学案及课件(人教新课标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桥之美》学案及课件(人教新课标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2 18:56:47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小桥·流水·人家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吴冠中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个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
基础识记
和谐( ) 点缀( )
煞( )它风景 孕( )育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
停止脚步——
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
xié
zhuì
shà
yùn
美感
史诗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来欣赏一副画?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举了四个例子: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水天之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里的桥、乡间小桥、索桥
说明桥普遍具有的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从反面说明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
文章结构
一、(1~3)指出作者爱桥的原因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二、(4~6)举例说明桥在不同环境所起的形式作用
三、(7)总结全文
美句欣赏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
作者将时间 限定为杨柳刚刚返
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
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
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
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
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
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
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
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他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点明在画家眼中桥美在何处,随后又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的时候,作者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石桥与苇丛配合 显得疏朗开阔
江南乡间的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 显得和谐统一
苏州的宝带桥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2课《桥之美》学案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煞( ) 颐和园( ) 险峻( ) 点缀( ) 孕育( )
2、解释词语
驻足:
销魂: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 ( ) 作者是 ( ).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 ————————————————————————————————————————————————————————————————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四、拓展延伸,迁移生成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
———————————————————————————————————————————————————————————————————
五、当堂达标,自我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
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       )
(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①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张择端,(朝代) 画家。为什么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


2、作者认为桥的任务是什么?

3、“高山峡谷间,凭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4、本文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12《桥之美》答案
一、
1、 shà yí jùn zhuì zhù
2、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也作消魂。
前瞻后顾(zhān):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或形容顾虑很多,犹豫不决。这里指前后认真看。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说明文 吴冠中
二、
1、桥,美。
2、桥美在于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联系景物组织富于变化的统一画面。
3、正面举例:桥美在于与周围景物和谐
反面举例:不与之和谐很难产生美感
三、
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作“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现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因为早春杨柳刚返绿发芽,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体现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不同。
3、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四、
1、诗句:小桥流水人家 出处:《天净沙 秋思 》 作者:马致远
诗句:杖藜扶我过桥东 出处: 《无题》 作者:志南和尚
2、两首诗中的桥之美不在于桥本身,而在于作者的心境。本文中的桥之美在于桥的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于桥与景的完美统一。
五、
(一)、
1.C 2.B 3、(1)打比方(2)列数字(3)作比较(4)摹状貌
(二)、
1.明代 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3、过渡(承上启下)
4、散文化的语言,语言优美、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