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21、《庄子》二则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非常愉快和惬意,竟然忘记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惊觉自己原来是庄周。布置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
庄周就是这样浪漫,这样富有想象力。
作者名片
庄子(约前369~前1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被誉为“老庄哲学”
。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故事中的手法,把握故事的主旨。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读准字音
其名为鲲(kūn
)
徙于南冥(mínɡ)
抟扶摇而上
(tuán)
齐谐(xié)
正色邪(y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啊,
冥:同“溟,海。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激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
海运:
徙:
天池:
志怪:
水击:
海水运动
迁徙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怪异的事物。
击水,拍打水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盘旋飞翔
离开
气息,这里指风
气息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文章主要讲了哪几层意思?
开头到“垂天之云”
,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
的变化。
从“是鸟也”到“以息相吹也”,写大鹏迁徙南海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从“天之苍苍”到结尾,写作者仰观苍天,拟
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内容理解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
3、大鹏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4、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大鹏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借助海水运动和长风
内容理解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的想象丰富。
“逍遥游”的含义是无依无靠,无所羁绊,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本文中,作者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
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5、大鹏的形象如何?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志存高远,善借外物之力。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大,“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大,“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广大,一开头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气势,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艺术特色
1、善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到的观点,阐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凭依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
2、南冥也,天池也。
3、海运则将徙与南冥。
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野生之马。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古义:海水运动今义:海洋运输。
练习巩固
词类活用:
1、怒而飞
2、鲲之大
3、志怪者也
形容词作动词,用力鼓动翅膀。
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文学常识
惠子即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名师示范课】部编版八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名师示范课】部编版八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从容:悠闲自得
是:这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子:您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循:追溯
固:固然
全:完全,肯定
这,话题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固:本来
【名师示范课】部编版八级下册语文《庄子二则》-PPT课件-公开课课件(推荐)
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可爱的庄子和认真的惠子,他们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2、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文章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庄子是否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文章反映了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表现了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
的思想。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5、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
【2】从形式上看,庄子是胜者。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
而惠子本意是“怎么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因此表面上赢了,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