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诗四首》学案及课件(人教新课标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0课《诗四首》学案及课件(人教新课标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2 18:56:47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教师寄语:希望像太阳,当我们向它前行,我们负担的阴影便抛在身后去。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晨兴理荒秽( ) 草木长( ) 燕( )
2、 解释下列词语
荷锄: 。荷, 。
草木长:
征蓬:
大荒:
柳暗花明:
无时:
4、文学常识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 , 代诗人。
《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是 ,字务观,自号 , 朝著名诗人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 朝诗人。本诗选自 。
《渡荆门送别》是 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 时的观感和情思。
二、理解探究
5.《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7.《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三、合作释疑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内精读
(一)、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9、《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
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1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14.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15.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五、拓展迁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6.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18.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六、作业
30 诗四首
【参考答案】一、1、读准字音 :晨兴理荒秽(huì) 草木长(zhǎng) 燕(yān)
2、 解释下列词语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草木长:草木丛生。征蓬:飘飞的蓬草。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3、文学常识
陶渊明,晋代诗人。
《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作者是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朝著名诗人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唐朝诗人。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二、 4、是指诗人意愿,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天,却不以此为苦,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5、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出现了美好的去处,诗人回忆了来山西村的经历,来到了这个重山复水保护之下,柳树花草掩映下的美丽的村子。三、7、 大漠无边,有一缕孤烟直上,千里黄河上,落日一派浑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8、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四、(一)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12、游;流;楼;舟 13.(1)A(2)B(3)C 14.(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楼; (4)始终。 15.D五、16.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17.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18.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共40张PPT)
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荒秽(huì):杂草丛生。带月:顶着
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归园田居》表现了作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的生活,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细致传神的体味和对隐居生活的恬然自适 .
诗歌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陆游
陆游 (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
1、题目为《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个“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作一番分析。
2、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所见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切合语境?
3、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
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 的人情里,表现了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 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久居异地之人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