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出45+30和45+3在计算上的不同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春天到了,小朋友准备出去春游,出发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车子的情况。(出示例题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大客车45座,小客车30座,小轿车3座),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一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并列出算式。
可能回答:1.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板书:45+30=
?????2.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板书:45+3=
?????3.小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板书:30+3=
?????4.三辆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板书:45+30+3=
30+3等于多少?指名口答。师擦30+3的算式。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探索45+30的计算方法
提问:45+30等于多少?(生答75时,师写75并且在等号上打个?)是不是等于75呢?你想怎样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请生回答。
(1)我们可以用小棒图来解释,怎样摆小棒?
小棒图: 先摆多少小棒?(4捆小棒和5根小棒)师在黑板上摆小棒图,然后呢?(再摆3捆),那这3捆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捆多少根了?请生上黑板摆,为什么要把3捆和4捆摆在一起?(因为整捆和整捆的加,单根和单根的加,这样就能一眼看出结果是7捆和5根)。算式怎么写?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40+30=70,70+5=75。
(2)用计数器计算45+30应该怎样拨算珠呢?
先拨多少?45怎样拨??(十位上拨4个算珠,再在个位上拨5个算珠)
然后怎么拨? 拨3个算珠,这3个算珠拨在哪?请生上来拨。提问:3颗算珠为什么拨在十位上而不拨在个位上呢?(因为30就是3个十)所以从计数器上我们也能看出45+30=75。
总结:两位数加整十数时,先看十位,4个十加3个十是7个十,即40+30=70,再看个位,70+5=75。
如果我们现在不摆小棒,也不拨算珠,你能说说怎样计算45+30吗?(引导用数的组成说),
板书 :??? 45 + 30=75
?????????40+30=70 70+5=75
2.探索45+3的计算方法
提问:45+3你准备怎样算?(方法同上)
小棒图:?5根和3根合在一起,再加4捆,即5+3=8,8+40=48
计数器:先拨45,再拨3,这里的3个算珠拨在哪?(请生上来拨)提问:为什么刚刚3个算珠拨在十位上,现在就拨在个位上了呢?
总结:两位数家一位数时,先看个位,5+3=8,再看十位,8+40=48
现在不摆小棒也不拨算珠,你能说说怎样计算45+3吗?
板书:??????45 + 3=48
???????????5+3=8 8+40=48
3.比较45+30和45+3的算法
刚刚我们计算了45+30和45+3,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生自由回答)
总结:相同的地方是都把45看成是4个十和5个一,不同的地方是,如果加的是30,就把3个十和4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3,就把3个一和5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1:
生在计数器上拨第一组的两道题并说结果,其他的直接请生用刚刚所学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答案。
2.“想想做做”2:
出示前两组题目并请生回答结果,第3组先出示第一道题,再请生猜第二道题,为什么这样猜?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揭示课题,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了小脑筋,探索出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谁想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
45+30=75 45+3=48
先算:40+30=70 先算:5+3=8
再算:70+5=75 再算:8+40=48?
?
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上开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大家都知道一年级教学,最关键也是最难处理的是:如何有效的控制好课堂秩序,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有的老师还会开玩笑的说,一年级教学,组织教学的时间要比教学新课所用的时间要多,这句话你还不要急于的去否定,在某种程度上还真有道理。今天的这节课,其实内容很简单,这是一节计算教学,学生有对于今天的例题45+30和45+3这两道加法算式,几乎绝大部分学生不要老师教,都能脱口而出其答案来。这种情况就给教者出了一个挑战,如何把所谓“薄”的内容给上“厚实“,的确要下一番功夫。所以在课前钻研教材的时候,就注重研究如何把这节的算理给讲清楚、透彻。
这节课一开始我安排了两道复习题,第一道题目是一组口算题:20+30;40+10;10+7;80-50。目的是为了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的算法,为今天所学生内容,做一个知识上的铺垫。第二道复习是组小问题:(1) 3个十是多少?3个一是多少?(2)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这组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复习一下数的组成,从而为今天的学习,做一个已有知识经验上的储备。复习题做完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春天到了,学校马上就要组织同学们出去游玩,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车子的情况,从而自然地引出书上例题情景图。这个情景简明实物,能有效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自然地新课内容。下面的新课教学,我是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来教学45+30和45+3的算理和算法,最后又通过教学光盘的再次演示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来进一步巩固一下45+30和45+3的算理和算法。上完课后,我自认为我这节课在45+30和45+3的算理和算法上讲的还是够细,够清楚。但是课后在和学校其他数学老师展开教研的时候,其他就提出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问题:学生动手打操作的参与面还不够,应该事先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些小棒,然后在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摆一摆,看看学生在摆的过程中究竟会出现哪些情况?然后再在黑板演示不同的情况,这样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这个建议我非常的赞同,其实我也想过要这样做,但是又有两个顾虑:一怕这样放手,课堂教学秩序会失控;二怕时间不够。但是我也知道我至所会产生这两个顾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好懒,怕费事。让一年级全班60个学生带齐,然后上课的时候,学生再听老师的要求用好这些小棒,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二是,自已的教学理念还存在问题,其实做为老师的根本就不应按害怕课堂会出问题,其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自已的教学功力还不够,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今天我在课堂的教学就出现一个问题。当我让学生到黑板上用小棒来摆一摆表示45+30的时候,学生先用小棒出45这个数字,学生45这个数字是这样摆的:学生先选择老师提供的那种10根一捆的小棒图片,在黑板上横着连续摆了4张10根一捆的小棒图片,表示40;然后又接着在后面摆了5根单个小棒图片,表示5。到这里学生摆的很好,没有任何问题。然后我又问学生了:45用小棒表示出来了,那么该怎样摆小棒才能表示加30呢?学生很快就又拿了3张10根一捆的小棒图片,摆在刚才摆的那45的5根单个小棒后面,学生这样摆肯定不是我希望的要看到的那种摆法。于是我问学生这样摆好不好?听到底下有学生说不好。于是在黑板上摆小棒的这个学生立刻又换了一种摆法:他把3张10根一捆的小棒图片从45的5根单个小棒后面移到了45的4张10根一捆的小棒图片的前面,并摆成一排。学生最后摆成下面的这样。
当时我想,这虽然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那种摆法,但是我认为黑板的这个学生这次调整摆法,所要想表达意思还是值得肯定的。于是我就先肯定了他的这种摆法,然后又问学生他的这种摆法好不好?底下有一个学生“不太好”。这个好像没有完全否定这种摆法。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调整成书上那种分两行的摆法。其实当时我在上课的时候,有一点忽视了,学生手这种摆法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只是用小棒摆出了75这个数字,而没有摆了45+30这个过程。我忽视这一点一原因还是课前钻研教学材不够,思想上“想当然”因素还是存在的,认为内容简单,而没有去深入的研究教材。
今天这节课上下来我还有以下几点感受:
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模式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有趣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2、 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是什么后,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
3、“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简单的灌输,盲目地的“填鸭式”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而应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的模式。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共同活动。课堂上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提问不少于10人。同时还应当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入小组学习的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