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森林中的绅士》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森林中的绅士》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22: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2014年5月20日
森林中的绅士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文学史界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作者简介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长篇:《子夜》《腐蚀》《虹》《霜叶红似二月花》
短篇小说:
《创造》《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
他的散文爱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
作者写的森林中的绅士是谁?




豪猪又叫箭猪,从它的背部到尾部,长着箭一样的棘刺。特别是臀部上的棘刺长得更粗、更长、更多,其中最粗者宛若筷子,最长约达半米。每根棘刺的颜色都是黑白相间,很是鲜明。生活在小坡、草地或密林中,遇见敌害时,竖起臀部的长刺自卫。以草根、野果为食,也偷吃玉米、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是害兽。
2014年5月20日
Gentleman
绅士:
彬彬有礼,
待人谦和
衣冠得体,谈吐高雅
讲究情趣,生活悠闲
什么样的人才堪称绅士?

共同之处?
豪猪的“得天独厚”体现在什么地方?
全身长满钢针似的刺毛
刺毛的作用:
①可与同伴保持相当的距离;
②从高处跌落时可保护身体;
③落水时可充当救生衣;
④绝妙的自卫武器。
作者为什么称豪猪为“森林中的绅士”?
豪猪的“绅士风度”表现在什么地方?
形态上
行动上
待人接物
日常生活
遇敌反应
娱乐方式
身体矮小肥胖,面孔方正持重
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
保持距离,有分寸
活动范围小,吃吃睡睡
等待挨打,守势防御,镇静而退
无病呻吟
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豪猪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作者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塑造豪猪的形象.
文中“方正而持重、踱着方步、不慌不忙、潇洒悠闲、乐天派、尊躯、无病呻吟”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豪猪的懒散悠闲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宛然一位逍遥绅士。
讨论探究
“森林中的绅士”——豪猪,代表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作者为什么说这种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1、豪猪,代表了一种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
2、这种生活方式的实质:懒散,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生物进化史上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的,豪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导致它面临灭种的危险。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寒心”,“寒心”包含着失望、憎恶之意,也寄寓了某种程度的担忧。
那么延伸到国家民族,作者的真正用意何在?
揭示了现代都市社会所滋生出的“绅士”生活方式的巨大隐患:过度的懒散悠闲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本文的主题)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的用意在于提醒艰苦年代的人们不要像豪猪那样生活,否则也有绝种之忧。
创作手法
内容:描写豪猪懒散悠闲的生活。
意图:表达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担忧。
散文“虚”与“实”结合的创作手法
(实)
(虚)
2014年5月20日
现代散文的实与虚
虚实相生
“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
“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实与虚的关系:
实为表现虚服务,只有实的形象十分饱满而富暗示性,才可以向虚转化和升华。
所以作家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运用各种手法来突出实的形象特点,从而更好地表现虚。
豪猪的生活方式(“实”)
(懒散、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作者担忧的人类的生活方式(“虚”)
小结
豪猪

社会、国家、民族
过度的懒散悠闲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
怎样读懂一篇虚实结合的散文?
①根据实的表现概括其形象特点
(注意手法的运用)
②关注富于暗示性的话语
方法:抓住实,以挖掘虚
…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小狗包弟》)
实:运用拟人手法塑造了一只对主人忠心耿耿、有情有义的小狗。
虚:通过人与狗的对比,说明文革期间人的麻木、冷漠、无情,甚至都赶不上一只小狗。
2014年5月20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学家张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