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6.《琵琶行(并序)》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6.《琵琶行(并序)》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22: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通俗平易,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行》。”
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小序内容和作用:

初读课文
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1)诗歌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2)是什么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3)本文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
初读课文
明确:两个,琵琶女和诗人
明确:音乐
明确:三次,第二、五诗节
再读课文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明写、略写)
品读第一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第一次的琵琶曲为何会让“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小序中有“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谪居浔阳,却能听到京城那熟悉的音调,触动了诗人。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高超。
品读第二次演奏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1)第二次的琵琶曲演奏结束后诗人为何要“叹息”?
(3)你能根据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将第二次的琵琶演奏大致划分为几个乐章?请分别用词语概括每个乐章的特点。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是因为诗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
序曲,低沉抑郁;第一乐曲,清脆流畅;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第三乐曲,高亢激越。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诗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粗重深沉
柔美细腻
圆润清脆
婉转流利
低沉凝涩
激越响亮
雄壮气势
1.用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音乐描写的特色
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嘈、切切。
3.侧面烘托,借助周围人的反应,来写琵琶声的感染力之大,表现其演奏技艺的高超。如:“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4.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音乐描写的特色
再读课文
品读诗歌第三节,分析每个乐章抒发了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
明确: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第一乐曲,清脆流畅——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京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
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心情沉痛;
第三乐曲,高亢激越——沉思过后的顿悟,内心充满不平愤懑。
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美妙的音乐,还有共同的遭遇:
年轻时
才貌双绝,春风得意
如今
年长色衰,门前冷落
被贬前
才华横溢,积极进取
如今
冷落浔阳,孤独失意
相同点
沦落
琵琶女的身世
诗人的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把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命运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抒发自己宦途失意的痛苦、感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一首琵琶曲,不仅再现了琵琶女的才情与悲惨遭遇,同时也投映了诗人的生命情感。时间永远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