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民乐合奏曲欣赏课《阿拉木汗》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五十六朵花”,民族音乐元素是我国音乐领域中的艺术瑰宝。而教材选用了一首维吾尔族风格的《阿拉木汗》,并且是乐器合奏曲,是一节欣赏课,这更加弥补了歌曲带来的局限性。欣赏_??????_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听、唱、辨、演、跳、奏、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学习,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和音乐实践活动氛围。
从宏观方面来说,通过欣赏这首民乐合奏乐曲,使学生们喜欢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这是情感的升华。
从微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涉及到学生自身对于民族音乐素质的提高。包括对各个民族音乐风格的感知,对各个民族乐器的辨别、听赏和享受。这节课的内容十分的充实丰富,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全面欣赏乐曲,是一节非常有教学价值的音乐欣赏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第四点是“弘扬民族音乐”,并将其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程能力、主要是对民族乐器的了解程度,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度分别如下:
教学重点:
1.通过对《阿拉木汗》这首民乐合奏曲的学习,首先能够清晰的记忆乐曲旋律。
2.通过对各个民族乐器的听赏,能够自主辨别基本民族乐器的样子、音色、演奏姿势等。
教学难点:
经过整节课的层层铺垫,每个环节的递进设计,全方位的对所需要的音乐要素进行训练后,能够将唱、奏、演、跳、合聚集,很好的完成《阿拉木汗》这首民乐合奏曲的综合音乐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
我结合学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基础的听音视唱法,自主熟悉乐曲旋律,提高视唱能力。
指导学生了解新疆音乐的热情和活泼感。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欣赏这首民族合奏曲来了解学习民族乐器,深入学习合奏曲的形式,通过听、唱、演、奏、跳的练习,完成综合实践活动。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曲《阿拉木汗》,让学生在民族音乐这片浩瀚如烟的艺术天地里,领略到民族音乐独有的韵味和魅力。
四.教学准备
古筝 民族乐器模具 乐器音色录制 视频资料
五.学情分析
在识读乐谱和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只是初步稍有一点的基础和实践,并不具有很好的水平和能力。尤其是对民族乐器曲这一个大的领域上的学习和感受,了解很少。之前的教学材料中涉及到的都只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小儿歌或者小歌曲,例如《勇敢的鄂伦春》《乃呦乃》。所以这么专业的民族合奏曲,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新接触的概念。有对各个民族的认识和理解,有对各个民族乐器的认识和听辨。面对这一实际的学情,我应该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对学生进行乐曲的学习引导和听赏,使得学生喜欢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
六.说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暖场活动。
1.手势舞师生问好。
2.分组扮演音符,柯尔文手势演唱旋律。
3.和弦分解练声。
4.身体节奏律动。
设计理念:
这是我音乐课固有的开课方式。我利用音乐学科独有的特性,一开始就要带着学生直接走进“音符”的氛围。让学生扮演成音符大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弦分解练嗓的同时也练习了音准。再加入身体打击节奏律动,让孩子们去享受音乐课应该有的快乐感。
(二)演奏导入
师:经过一番音乐律动的热身,老师带着大家学习音乐,一起去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大家一起动起来吧!
1.师:大家看看这个是什么?
生:古筝。
师:今天这节课呢,首先老师就要用古筝为大家演奏一个古筝乐曲当中的一个小乐段, 请大家在听赏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特点和旋律走向,听过后回答老师一个问题。
2.师:亲自演奏古筝,新疆古筝乐曲《木卡姆散序与舞曲》。
生:认真聆听。
3. 师:根据乐段的节奏特点和旋律走向,为我演奏的古筝乐曲,选择与其相对应的图片。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为春天配图片,大家应该想到的是草地、小树绿绿的枝丫,而不会是皑皑的白雪。
【1】分别从民族乐器和舞姿服饰两方面出示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的图片。
生:通过三幅图片的视觉呈现,可以发现重要信息,它们都是少数民族。
【2】师:通过讲解、对比,理解古筝曲与维吾尔族相配。之后,播放另外两个民族具有各自代表性的音乐,(蒙古)马头琴演奏的《蒙古人》,(傣族)葫芦丝演奏的《凤尾竹》,边欣赏边感受该民族的音乐特点和舞姿。
点题歌曲名字《阿拉木汗》。讲述的是阿拉木汗是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姑 娘,能歌善舞。下面我们一起听小音符,用歌声一起把她请出来吧!
设计理念:
这是一首新疆风格的乐曲,并且特殊之处是一首民乐合奏曲。这就设计到了两个点,一是“新疆”,二是“民族乐器”。通过直接用古筝这个民族乐器来演奏导入,触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开门见山,让学生直观快速的感受的这节课的主题。
我所选用的民族图片都以突出两点为主,一是这个民族独有的乐器,因为本节课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本身就是的主旨就是在乐器;二是穿着该民族的民族服饰跳其民族的舞蹈的人,通过这样的视觉图像法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每个民族的具体的摸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该民族已知知识的提取。
预想到有同学会选择蒙古族或者是傣族与古筝曲相配,所以选择要给学生们明确的印象,到底这两个民族的乐曲是什么风格的。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选择错了,而不知道错在哪里,要给学生一个答案。我选择的蒙古独有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人》,和(傣族)独有的乐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此外,其实在这里可以选择纯音乐或者是歌曲等形式,但是我考虑到本节课是民乐合奏,重点在乐器,所以我选用该民族广为流传的乐器独奏曲。
(三)学习乐曲旋律
1.练耳训练,引出《阿拉木汗》乐曲的第一句的主音旋律。
师:接下来进行我们平时课堂的听音训练,今天呢我们用古筝来听,老师相信你们大家的小耳朵经过之前的训练之后,用古筝一样可以听的出来。
师:弹奏主音单音51 72 3 1 |75 31 2 1|
生:听音练习
2.将主音旋律拓展为乐曲当中的十六音符的节奏,跟古筝弹奏唱出乐曲的第一句旋律。
设计理念:
平时我是都用钢琴弹单音进行练耳训练,这节课选择用古筝来完成,依然是出于对本节课关于民族乐器曲这一点的考虑。利用实物教学法,相比于竹笛的悠长嘹亮的音色,古筝的音色和指法演奏技巧,是非常能够凸显出新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的。
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一开始就是十六分音符,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我把这句旋律由难变简,先唱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再拓展到十六分音符,在音准和节奏上都得到了精准的练习。至于单音的练耳练习,设计的是这首乐曲的主音旋律,即51 72 3 1 |75 31 2 1|,这是为了直接导入到《阿拉木汗》这首乐曲第一句的主旋律当中,为学生们记忆这首乐曲的曲调做铺垫,经过这节课能够哼唱出来。
节奏训练
1.切分音训练
师:用古筝弹奏新疆特有的切分音节奏,其实老师弹奏的就是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那个小乐段的前两个小节。
生:用拍手的方式模仿听到的节奏型。
2.为主旋律伴奏
师:用古筝弹奏乐曲的主旋律。
生:跟着古筝旋律,分三大组用不同的节奏型,分别与教师合奏。
设计理念:
新疆音乐,不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都有很鲜明的节奏感,尤其是切分音节奏。节奏律动加入到乐曲中,更加容易理解并且记住新疆音乐的特点,同时也为之后的乐器伴奏做准备。我弹奏古筝,学生们打节拍,也很好的进行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完整欣赏乐曲
1.播放乐曲合奏,整体感知。
师提问:通过听乐曲,能不能猜出老师为什么用古筝来教学?
生:这是一首用多种乐器合奏而成的乐曲,古筝是民族乐器的一种,指出重点即民乐合奏曲。
2.说出你听到的乐器。
师:再次播放。
生:自主听辨乐器,琵琶 扬琴 古筝 二胡 竹笛。
设计理念:
实施聆听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乐曲,培养的音乐听赏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六)学习民族乐器
1.出示琵琶、扬琴、古筝、二胡、竹笛的乐器图片,了解其样貌以及构造。
2. 五种乐器分别请一名学生探究其演奏方法。
师:首先我们看第一种乐器,大家看看这是什么乐器啊?生:琵琶。
师:上边是琵琶的品,下边是琴弦。看!老师这里有一把琵琶,谁能告诉我它的演奏方法呀?
生:自主研究,教师指导。有一句诗句是形容琵琶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
3.随《阿拉木汗》第一句主旋律分别演奏五种乐器,了解其演奏姿势,听辨每种乐器的音色。
师:播放琵琶演奏的乐曲第一主旋律,好像这一句是由你们演奏出来的 一样。
生:集体随旋律演奏。
设计理念:
首先要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明晰每种乐器的样貌,能够正确的认识它们。
探究演奏方法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比教师直接告诉孩子们怎么演奏,要有意思、有效果很多。
这首乐曲的第一句主旋律,我分别用五种乐器都录制了下来,并且做了乐器模型。这样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强化记忆主旋律的同时,让学生听赏每个乐器的音色,听辨其不同之处。我是想达到,在今后听到哪种乐器的声音,通过它的音色就能够辨别出来是什么乐器的这一目标。
(七)民乐团合奏
1.出示民乐团合奏图,总结民族乐器的分类。
师:站在中间位置的是指挥,指挥的右手边是弹拨乐,左边是拉铉乐,后边排列开的是扬琴、古筝、竹笛,大鼓、云锣,唢呐,笙、萧等等。
生:认知民乐团
2. 师:老师费了好大一番功夫,为大家请来了五名小乐手,我们来一起现场亲耳听到,亲眼看到,民乐合奏是什么感觉。
生:听赏五名乐器小乐手,合奏《阿拉木汗》的主旋律。
(八)模拟民乐大合奏
1.加入双响筒、手鼓、碰玲,为乐曲伴奏
师:五名小乐手这么棒,能够演奏这么好听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拿起你手中的乐器,分句跟老师的古筝旋伴奏。
生:学生分为三大组,用不同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
2.模拟乐器大合奏。
师:教师来当指挥,五位小乐手演奏五种乐器,我们每个人都是乐团当中的一名小乐手,最后一个惊喜那就是老师还请来了四位美丽的维吾尔族阿拉木汗姑娘,她们能歌善舞,让她们也加入到我们的乐团中,让我们为她们美丽的舞姿伴奏吧!
教师当指挥,真乐器演奏与打击乐伴奏、新疆舞蹈,三者结合,完成这节课音乐实践活动,模拟民乐大合奏。
设计理念:
分别介绍了民族乐器之后,既然是民乐合奏曲,就让学生知道这些乐器可以组成民乐团,并且是合奏不是单独一个乐器演奏。这样就点在了这节课的主旨上;最后的大合奏,是整顿这节课的教学成果,感受了新疆音乐,鉴赏了民族乐器,学习了歌曲旋律,表现了阿拉木汗这个美丽的维族姑娘的优美的舞蹈。达到了很好的音乐实践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跳起来,用身体、用乐器、用舞蹈,表达情感,这也是音乐才会有的魅力。
(九)拓展延伸
听赏原唱克里木演唱的《阿拉木汗》歌曲版。
设计理念:
歌曲相比与乐曲来说,孩子们当然更加容易接受,看这歌词能够直接体会到歌曲内容,加深对“阿拉木汗”这个新疆姑娘的印象。同时也体会歌曲版和乐器版不同的版本表达方式不一样。
教学反思:
经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收获也有反思。
我认为一节课的开课很重要,我在教学中,注重用多种形式来变化着暖课,要给孩子们新鲜感和活跃感,要能够很有效的让学生们融入到音乐的课堂氛围中。
我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意的培养学生们的听耳能力,这的确能够很好的运用到课堂当中,锻炼提升学生们的音乐素质。一般练耳这项音乐素质是艺考生应具备的能力,但是只要方法对,也需要时间的磨练,我们小学生一样可以具有这种高素质。
经过一整节课层层递进的设计,对所需要的音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比如,旋律听唱、精炼节拍、使用打击乐器、感受民族音乐异域风格,听赏民族乐器,模拟体验民乐大合奏。这些让孩子们的音乐综合实践素质有了很有效率的提升。
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对三年级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有点难度。在有关民族的一些知识中,孩子们对一些应该熟知的民族知识却张冠李戴;对于基本的民族乐器的性质,主要是音色和演奏方法,学生们也是属于零基础。针对这两点情况,应该专门针对性的对学生们进行民族以及民族乐器相关基本知识的课程讲解。
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们都喜欢流行音乐,针对这个现象,其实我感觉比较遗憾。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真的是妙不可言,有太多民族音乐的美、那些沁人心脾的民族精华,会触及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多让孩子们去学习、了解、接触、听赏民族音乐。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会发现民族音乐的独有的韵味和魅力,得到一个情感上的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对于情境导入法和实物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有效率的完成该环节的教学过程,更可以提升整堂课的音乐活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