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
《爱莲说》
周敦颐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ū(
)泥
zhuó(
)洗
清lián(
)
藤màn(
)
xiè(
)玩
淤
濯
涟
蔓
亵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可(
)爱者甚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不蔓(
)不枝(
)
⑷香远益(
)清
值得
艳丽
长蔓
长枝
更加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茎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品德高尚的人
噫!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了。
叹词,表示感慨
宾语前置的标志
少
应当
的,助词;
1.一词多义:
⑴之
⑵远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①香远益清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介入主谓,不译
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距离长。
2.古今异义
竖立;
栽种。
亭亭净植
植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⑴不蔓不枝
蔓:
⑵不蔓不枝
枝:
⑶香远益清
远: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4.文言句式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省略句,“出”后面省略“于”。
翻译: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莲的形象?分别体现了莲怎样的品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不妖媚,洁净,朴实。
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
香气清爽悠远,美名远扬
为人独立,令人
敬重不敢玩弄。
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贪图富贵,趋炎附势;虽在尘世,但不同流合污,不慕富贵,鄙视趋炎附势
2.在文中作者用菊花、牡丹、莲象征什么精神品质?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3.文中为何要写菊花、牡丹?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你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描写?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1.解释句中“之”的用法
⑴水陆草木之(
)花
⑵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⑶菊之(
)爱
⑷久之(
),目似暝
⑸吾欲之(
)南海,何如
⑹但微颔之(
)
的
介入主谓
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
动词,到
代词,这件事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无丝竹之乱耳。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远,形→动,远播。
乱,形容词→使动词,使…扰乱。
蔓枝,名→动,长蔓、长枝。
D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4.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乙文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站起来绕着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坑洼,直径一尺,渐渐侵蚀扩展。每次踩到这里,(我)总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找我谈话,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坑洼填平。(父亲走后,)我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坑洼处,心里一惊,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坦坦的。我像这样走了许多天才又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
③每履之,足苦踬焉(______)
④父来室中,语之(______)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更加
少
踩
告诉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
B.乎
C.之
D.以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则反窒焉而不宁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贵乎慎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又久而后安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何以天下家国为
表转折
表转折
助词,不译
在
介入主谓
代词
而
凭
A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父亲)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⑸【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3.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ū(
)泥
zhuó(
)洗
清lián(
)
藤màn(
)
xiè(
)玩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可(
)爱者甚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不蔓(
)不枝(
)
⑷香远益(
)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二、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予谓(
)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⑵噫(
)!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文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①香远益清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植,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⑴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⑵不蔓不枝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⑶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4.文言句式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莲的形象?分别体现了莲怎样的品质?
2.在文中作者用菊花、牡丹、莲象征什么精神品质?
3.文中为何要写菊花、牡丹?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描写?
六、课堂检测
1.解释句中“之”的用法
⑴水陆草木之(
)花
⑵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⑶菊之(
)爱
⑷久之(
),目似暝,意暇甚
⑸吾欲之(
)南海,何如
⑹但微颔之(
)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6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无丝竹之乱耳。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⑶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⑶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4.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爱莲说》)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
③每履之,足苦踬焉(__________)
④父来室中,语之(__________)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而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则反窒焉而不宁
B.乎①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贵乎慎始
C.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又久而后安之
D.以①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②何以天下家国为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⑸【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⑴之
⑵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3.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ū(
)泥
zhuó(
)洗
清lián(
)
藤màn(
)
xiè(
)玩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可(
)爱者甚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不蔓(
)不枝(
)
⑷香远益(
)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二、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予谓(
)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⑵噫(
)!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文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①香远益清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植,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⑴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⑵不蔓不枝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⑶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4.文言句式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莲的形象?分别体现了莲怎样的品质?
2.在文中作者用菊花、牡丹、莲象征什么精神品质?
3.文中为何要写菊花、牡丹?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描写?
六、课堂检测
1.解释句中“之”的用法
⑴水陆草木之(
)花
⑵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⑶菊之(
)爱
⑷久之(
),目似暝,意暇甚
⑸吾欲之(
)南海,何如
⑹但微颔之(
)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6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无丝竹之乱耳。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⑶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⑶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4.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爱莲说》)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
③每履之,足苦踬焉(__________)
④父来室中,语之(__________)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而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则反窒焉而不宁
B.乎①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贵乎慎始
C.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又久而后安之
D.以①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②何以天下家国为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⑸【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1.淤
濯
涟
蔓
亵
2.⑴值得⑵艳丽⑶长蔓
长枝⑷更加
2.⑴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⑵茎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二、
1.⑴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品德高尚的人⑵叹词,表示感慨
宾语前置的标志
少
应当
2.⑴我认为,菊是花中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⑵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了。
三、1.⑴的,助词;介入主谓,不译。⑵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距离长。
2.竖立;栽种。
3.⑴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⑵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⑶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4.⑴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⑵省略句,“出”后面省略“于”。
翻译: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四、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妖媚,洁净,朴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
香远益清----香气清爽悠远,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为人独立,令人敬重不敢玩弄。
2.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贪图富贵,趋炎附势;虽在尘世,但不同流合污,不慕富贵,鄙视趋炎附势
3.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五、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六、1.⑴的⑵介入主谓⑶宾语前置的标志⑷助词,补足音节⑸动词,到⑹代词,这件事
2.D(A.蔓枝,名→动,长蔓、长枝。B.远,形→动,远播。C.乱,形容词→使动词,使…扰乱。D.无)
3.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⑶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4.⑴①更加②少③踩④告诉⑵A(A.①表转折②表转折B.①助词,不译②在C.①介入主谓②代词D.①而②凭)⑶①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②(父亲)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⑷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乙文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站起来绕着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坑洼,直径一尺,渐渐侵蚀扩展。每次踩到这里,(我)总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找我谈话,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坑洼填平。(父亲走后,)我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坑洼处,心里一惊,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坦坦的。我像这样走了许多天才又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⑴之
⑵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3.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ū(
)泥
zhuó(
)洗
清lián(
)
藤màn(
)
xiè(
)玩
答案:淤
濯
涟
蔓
亵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可(
)爱者甚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不蔓(
)不枝(
)
⑷香远益(
)清
答案:⑴值得⑵艳丽⑶长蔓
长枝⑷更加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⑴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⑵茎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二、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予谓(
)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⑵噫(
)!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答案:⑴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品德高尚的人⑵叹词,表示感慨
宾语前置的标志
少
应当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⑴我认为,菊是花中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⑵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了。
三、文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①香远益清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⑴的,助词;介入主谓,不译。⑵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距离长。
2.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植,古义:
;今义:
。
答案:竖立;栽种。
3.词类活用
⑴不蔓不枝
蔓:
⑵不蔓不枝
枝:
⑶香远益清
远:
答案:⑴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⑵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⑶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4.文言句式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花);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出”后面省略“于”。
翻译: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莲的形象?分别体现了莲怎样的品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妖媚,洁净,朴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
香远益清----香气清爽悠远,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为人独立,令人敬重不敢玩弄。
2.在文中作者用菊花、牡丹、莲象征什么精神品质?
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贪图富贵,趋炎附势;虽在尘世,但不同流合污,不慕富贵,鄙视趋炎附势
3.文中为何要写菊花、牡丹?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描写?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六、课堂检测
1.解释句中“之”的用法
⑴水陆草木之(
)花
⑵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⑶菊之(
)爱
⑷久之(
),目似暝,意暇甚
⑸吾欲之(
)南海,何如
⑹但微颔之(
)
答案:⑴的⑵介入主谓⑶宾语前置的标志⑷助词,补足音节⑸动词,到⑹代词,这件事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6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无丝竹之乱耳。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D(A.蔓枝,名→动,长蔓、长枝。B.远,形→动,远播。C.乱,形容词→使动词,使…扰乱。D.无)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⑶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⑶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4.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爱莲说》)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
③每履之,足苦踬焉(__________)
④父来室中,语之(__________)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而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则反窒焉而不宁
B.乎①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贵乎慎始
C.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又久而后安之
D.以①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②何以天下家国为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⑸【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①更加②少③踩④告诉⑵A(A.①表转折②表转折B.①助词,不译②在C.①介入主谓②代词D.①而②凭)⑶①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②(父亲)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⑷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乙文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站起来绕着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坑洼,直径一尺,渐渐侵蚀扩展。每次踩到这里,(我)总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找我谈话,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坑洼填平。(父亲走后,)我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坑洼处,心里一惊,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坦坦的。我像这样走了许多天才又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七、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⑴之
⑵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