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日本)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志贺是二战中少数有良知、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日本作家。郁达夫曾给他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他“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志贺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作者介绍
“白桦派”是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因当时一批日本作家与美术家自己创办的文艺刊物《白桦》而得名。他们对那些仅仅刻板地描写琐碎丑恶的日常生活的文学非常不满,要求“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
白桦派
试用一句话归纳故事情节:
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收藏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
基本模式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序幕)
(尾声)
一、梳理情节
开端 喜欢葫芦,痴迷葫芦
发展 眼光独特,发现宝物
高潮 没收葫芦,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 转卖葫芦,卖出高价
结局 放弃葫芦,改变爱好
结局 放弃葫芦,改变爱好
情节运行的方式:摇摆式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如果故事总是顺利地发展下去,那小说就缺少变化,所以,高明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不让情节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或者说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即“一波三折”。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寿桃献至亲。
8
“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请小组合作欣赏小说的高潮部分,说说作者在这里安排了几次摇摆。
清兵卫玩葫芦
教员发现
教员的爱好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不在家
教员未发现其他葫芦
父亲回来后气砸葫芦
清兵卫不敢作声
教员家访
清兵卫玩葫芦
教员发现
教员没收葫芦
教员家访
父亲气砸葫芦
清兵卫不敢作声
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教员前来家访,结果父亲刚巧不在。
葫芦近在咫尺,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并没有注意到。
刚刚松了一口气,结果父亲却回来了,听闻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粗暴地将之砸碎。
情节之摇摆
卖葫芦部分:
600元
葫芦的价值被层层推出来
50元
5元
使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摇摆”的作用:
二、走近人物
完成下面的句子,并引用文章原句解说,说明 写作手法:
清兵卫是一个( )的孩子
形象特点
清兵卫:
痴迷葫芦,个性独特,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但最终被逼放弃兴趣的可怜的孩子。
细节描写
哪些 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第2段,清兵卫玩葫芦;
第3段,错把秃脑袋看做葫芦;
第4段,呆站在店铺门前望葫芦;
第5段,不知疲倦地收拾葫芦;
第6段,看过镇上的所有葫芦;
第21-27段,清兵卫买葫芦;
第28段,片刻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
小说采用了什么技法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以上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他选中的葫芦卖高价这一情节作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三、小说主题
1.是什么让清兵卫与葫芦断了关系?
教员没收葫芦上家告状
父亲责打,砸碎所有葫芦
大人的专制、蛮横
清兵卫:
爸爸
教员
客人
同情
批评 、反对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
2.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呼吁人们要尊重
个性,让个性自
由发展。
小说主题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文章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看到题目中的漫画,我们自然会产生联想:在孩子摔跤之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什么态度呢?根据“出事了吧”一语,可推断三者都反对孩子“独立行走”,都对孩子灌输过“容易出事”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有“出事了吧”这一问。由此可见,漫画旨意并不是什么“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不能互相推卸责任,不能冷嘲热讽”之类;而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大胆地迎接人生风雨的考验。
看了这则《通报批评》,你有何感受?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你很优秀,真的!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没关系,做个最好的自己!
小沈阳曾三次被春晚淘汰, 他的妻子对他说: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昏黄的灯光下,清兵卫趴在桌子上,如饥似渴地翻着一本本新买来的绘本,眼神专注于那一页页的写实画。他时不时地忍不住拿起笔练上几笔,画上的每一笔似乎都倾尽心力,格外的认真;他有时只是看着,露出浅浅的微笑,轻轻地用手抚摸那绘本上的一笔一画;他有时会突得站起,拍案叫绝他看到的一幅幅惊人的美图,然后高高地将绘本举过头顶,大笑着,手舞足蹈着……每每夜晚母亲来叫晚提醒他该睡觉时,他都依依不舍地钻进被窝,机灵的眼睛转动着耳朵倾听着,洞察周围的动静,直到父母的壁灯熄了,早已迫不及待的他“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将绘本藏在被窝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电,继续享受自己的宝贝。早上,睡意朦胧的他不情愿地抓起书包,离开他再三检查过的安全隐藏绘本的地方,他可不想再被父亲发现了……
每天他都会认真地听完每节课,他不想被抓住任何把柄失去自己珍爱的绘本……可是那天一早,他穿过大街转出弯时,眼球一下子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画作吸引住了,他兴奋地穿梭在每一幅精致的画面中。原来镇上这两天举办画展,这
楞把清兵卫给乐坏了。他有时走走如走马观花,有时停驻爱抚他喜爱的画,一盯就是好几十分钟,似乎想要把那画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刻进脑海中;有时奔跑几下,像脱了缰的野马表达式心中无限的美好,来来回回看了一遍又一遍。
时间不由人地流逝,清兵卫兴奋地早忘了时间,等到街上的人渐渐散去,画展结束之时,他才缓过神来,一拍脑袋“完了”,血液顿时沸腾起来,脸“腾”地红了,他手足无措地徘徊在大街上不敢回家……
天色渐渐暗了,清兵卫惊恐地往家走去,战战兢兢地跨出每一走,他知道将要去面对的一切。“跪下!”父亲厉声喊道。他早已气得脸色发青了,一看到清兵卫进门就跳了起来。
“扑通”一声,清兵卫无力地跪倒在地上,用眼睛的余光看了一眼同样跪着的哭泣着的母亲,瞟了一眼怒发冲冠的父亲,不敢说一句话。
“以前玩葫芦也就不计较了,现在长大了就学会逃学了,你的老师来过了,看看你干的好事!真是个败类啊,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呢!”父亲毫不留情地表达着愤怒,而清兵卫只是呆呆地望着地面……
清兵卫踉踉跄跄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望着被翻得一片狼籍的房间,他视而不见地径直走向藏绘本的柜子,空空如也。他的脚一下子僵硬了,眼睛直钩钩地望着柜子,再也不想移动半步……离开绘本的清兵卫再也打不起精神来,总爱一个人发发呆。家里人也只当他犯了糊涂变以傻子了,请了大夫也查不出什么病因。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清兵卫忘了一切曾经爱过的,但也忘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
有一天,两个陌生人来到清兵卫的家,掏出那几本清兵卫挚爱的绘本和夹带着的清兵卫的临摹画,说:“这画是您家公子的吧,那天我从卖废品的老奶奶那儿发现的,觉得您家公子特有天赋,想让他随我出国深造,你看如何……”
父亲呆滞着望着这两个陌生人,只是杵在那儿,杵在那儿……两行泪水落下却再也唤不醒,已经“沉睡”的儿子的心……
大雨滂沱地冲刷着这个世界,黑暗笼罩了这一家人的心;大雨淋碎了儿子那时希望的心,同时注满了父亲那颗悔恨的心……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比较阅读
阅读鲁迅的《风筝》,比较《风筝》和《清兵卫与葫芦》在主题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陈子良 原创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
????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
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
???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
比较阅读
主要内容
主题
《风筝》
《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痴迷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了葫芦
批判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天性的父兄,憎恶冷酷的现实
批判粗暴扼杀儿童个性,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弟弟喜欢风筝,“我” 粗暴地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比较《画家和他的孙女》和《清兵卫与葫芦》在对待孩子的个性上有何异同点?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那个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上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儿呢?
儿童有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不能拿成人的看法去要求儿童。儿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现出来,就是成功。
画家的孙女和清兵卫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个性,一个的天性获得了肯定,她的画在国际画展中获得一等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另一个却被迫放弃自己对葫芦的喜好,转而喜欢绘画。
两个孩子的不同遭遇,真实地反映出清兵卫所处的令人窒息的环境,父母、教师的做法造成了他可悲的人性的毁灭。
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
发展自己个性;
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
送给你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