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1—73页内容。
【教材分析】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对小数点的处理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化简。教材把小数加减法编排在同一例题中,便于集中研究算理。例1教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例2教学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思路】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标准(2011)》在基本课程理念中也明确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为了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和加工。利用老师父子的身高引入新课,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入小数加减法,让学生在尝试、迁移、对比、概括等活动中,主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和算理。并通过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自觉检验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会正确列竖计算小数加减法。
2.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理间的联系,初步构建加减法计算的认知体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自觉检验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列竖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父子生活合影照。
师:你能在照片中找出一些数学信息吗?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爸爸 1.75米。
请学生根据照片和爸爸的身高,估计儿子的身高。课件出示:儿子 1.26米。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数学问题。
教师适时出示:爸爸身高1.75米,儿子身高1.26米,爸爸比儿子高多少米?
学生汇报,列式:1.75-1.26
3.引出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我利用小学生向师性强这个特点,通过老师父子的合影照,引出问题,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比较熟悉,生活中经常会测量身高,这些知识经验基础,都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理解和构建。)
二、迁移对比,探究新知
1.自主尝试,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1.75-1.26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
① 1.75米=175厘米
1.26米=126厘米
175
-126
———
49
49厘米=0.49米
1.75
- 1.26
————
0.49
(设计说明:由于学生已经有整数加减法计算基础,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减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同时,又可以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为下面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2.转化迁移,理解小数减法计算算理。
(1)交流第①种算法,回忆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师:这种方法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他为什么要把单位“米”转换成“厘米”来算?
师: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后,课件出示: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再减。(板书:整数加减法 转化)
(2)交流第②种算法,理解小数减法算理。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算?
师: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减。)
还可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结合长度单位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师:从哪算起?
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口述计算过程,理解每步计算的含义。
师:差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
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在交流第①种算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再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迁移,理解第②种算法小数减法的算理,特别是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3.再次迁移,探究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1)师:要知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答案对不对,该怎么办?(验算)
学生独立验算,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思考:小数加法计算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得数小数点点在哪?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小数加法计算和小数减法差不多,相同数位要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点对齐。
(3)学生汇报其它检验方法。
(设计说明:通过检验,巧妙引出小数加法。引导学生再次迁移,理解小数加法的计算算理和方法。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得数小数点点在哪?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4.抽象概括,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
(1)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①小数点对齐。
②按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计算。
③得数的小数点和横线上小数点对齐。
(设计说明:结合前面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小数加减法计算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表达,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5.解决问题,深化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1)再次出示照片,提出问题。
师:仔细看,照片中还不止两个人,你还能找到其它人吗?在什么地方?她可能是谁?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妈妈比儿子高0.34米。
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儿子身高1.26米,妈妈比儿子高0.34米,妈妈高多少米?
(2)学生列式:1.26+0.34,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1.26
+0.34
————
1.60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根据小数的性质,得数的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3)自主验算,指名板演。
1.6 1.6
-1.26 -0.34
———— 或 ————
0.34 1.26
全班交流:被减数中的“6”为什么这样对位?
(设计说明:利用父子合影照再次引出问题,在计算解决妈妈身高和检验中,教学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以及得数的小数末尾0的处理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6.分析比较,沟通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联系。
(1)认真分析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有哪些相同点?(板书:联系)
(2)小数加减法计算要注意什么?
(设计说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算理上是相通的。通过对比,沟通它们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计算下面各题。
9.8+6.28 8.41-3.35
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得数小数部分末尾的0可以去掉,但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
2.课件出示:
出示问题,学生计算解答。
(1)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我买一本《格林童话》,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3)如果书店搞促销活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买二送一,我买回3本《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汇报交流。第(2)小题重点交流竖式的对位和退位的过程。第(3)小题学生列式计算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买二送一”的含义。
3.课后拓展。出示:
我还想买一本《伊索寓言》和《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每本7.84元,我把《木偶奇遇记》单价的小数点看漏了,结果我算出买这两本书一共要820.84元。《木偶奇遇记》原来单价是两位小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我算算《木偶奇遇记》每本应该是多少钱吗?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回忆总结,有意识培养学生回忆整理的方法和习惯。同时,在总结汇报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认识,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