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3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3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7 15:13:15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外交状况是怎样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是怎样的?
1
2
3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阅读文本,结合课文,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敌视态度:外交孤立,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态度如何?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冷战局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1950年6月,
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
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什么外交成就?
2.打破孤立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有人形容中苏关系是“同志+堂兄”的关系。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提出
(2)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侵犯
内政问题
边界争议
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发展
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
周恩来总理与吴努
材料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材料二
“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
(4)影响
依据材料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有哪些?
(1)
对中国: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2)对世界: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并逐渐成为其基本准则
1954年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的周恩来
日内瓦会议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万隆会议简介:
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中,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各国的社会制度存在很大差异。不少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有的还受美国政府的影响,对中国抱有敌视的态度。
在大会发言中,大多数国家的代表
要求促进世界和平,消除殖民主义。但
有几个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攻击共产主
义,甚至有人直接点了中国的名。
万隆会议会址——万隆独立大厦
相关史事
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生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
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2、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会议。
3、万隆会议:
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万隆会议的相关信息
时间
地点
特点
概况
影响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①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②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万隆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代表团还开展积极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共同的历史遭遇
: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现实问题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建设道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会议还形成了“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周恩来光明磊落的态度,给与会各国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各方人士纷纷争相请他签名留念
万隆会议——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知识拓展
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
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
外交努力。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
了一系列协议,从而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
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的安全。在会议期间,周恩来
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
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
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与苏联等国建交
外交政策
1955年,万隆会议
1953年,周恩来
以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赢得世界
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对世界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
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的倡议
D.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A
2、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创造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解决争端的范例。这直接推动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广泛交往
C.中国同欧洲国家关系的改善
D.中美两国外交系的建立
B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