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7 15:59:53

文档简介

名校联盟
20-2021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C
选择题:本题
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给出的四个选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自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
末农民起义时刘邦的故事有关
杨时和游酢拜见程颐的典故,故排除
解析
知,分封
的“天下共
天下同源
质性和相
有利于巩园西周社会统一的基础,故
封制下地方有较大自
种分
是集权
表述错
C两
俞泣杖”以文字和
传于
宣传
家的孝道,体现了儒学道德
功能,并具
影响力,B项正确。绘
推行教化

式”,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伯俞泣杖”体现了人伦秩序强似
着严
然材料中画像
文献记载相一致,但并非所有“石刻和文献
解析】从材料中“重要原因在于国家重视并引导抗疫,如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
场所等”可以得知,明朝受疫情影
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能够高

这反映
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
确。A项只是材料的表
除;C
才料主旨不符,排
解析】材料
冢开支的消费、非生产
历史答案第1页(
说明农民等生产者
较低,这反映了自然经济形
确。单从材
廴经营无法满足社会
费市场的扌
性生产推动
解析】根据材料“致良知
以简易直接’为特色,他认为‘圣
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学伦理和农工商贾
隔阂”可知,该作者
学与理学相
易直接
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纠正了理

学伦理走
化,故选D项
解析】根据材料中“自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
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对中国人进行了大量的斥责”可知
爆发早就
发动战

材料中“《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大肆攻击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并
歪曲捏造事实,意图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中国
克思旨
在揭露英囯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非
性,故
对材料内容
解读,排除;B、C两
才料主旨不符,拥
解析】根据材料中¨淸政府支出”“向德囯资本求贷”“铁厂产品的主要去向是卢汉铁
建政府有较强的
材料
府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白银)”可知
说明汉
铁厂初期资
丙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解析】结合所
识可知,由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共和政体名存实亡,面临着袁世凯帝郜
复辟的危机,所以新文
对当时十分猖獗的复
反动逆流进行猛烈的抨击,故
项正确
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
年时清朝
覆灭,排除C项;西方启蒙思想
非除D项
材料可知,中共二大提出联合进步
封建社会的国情
上建立,故排除A项;从材料看,一切革命党派、资产阶
除B项
改组
是新三民主义,故排
答案】D
打破侵华日军的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所造成的极大困难,中国共产党领
陕甘宁边区政府
军民“一边战斗(
作)
展了轰轰
的大生产运动,故
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
两项
战发生在1940年的华北
解析】根据表中时间和数据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始终以进口生产资料为主,而生
历史答案第2页(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铃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大多来自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口头故湃下列成语与下图中内容相关的是()
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C.约法三章D.程门立雪
2.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分封制使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得到了加强,扩展了华夏民族
的统治地域,使中华文化从文化中心区向四周广泛传播,增强了广大地域内人们的同质性
和相互认同感。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分封制()
A.形成了集权模式B.有利于儒家思想形成
C.传播了周朝文化D.有利于巩固统一基础
3.西汉刘向《说苑》云:“伯俞有过,其母答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日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
是以泣。’”右图为东汉画像石——伯俞泣杖”的情
景,右持杖立者是伯俞母亲,左跪地以袖掩面拭泪者
是伯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绘画是推行教化的主要方式
B.儒家学说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C.人伦秩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D.石刻和文献记载均可互为印证
4.相较于黑死病夺去约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l/3的生命,多发的疫情对同一时期的明朝影响较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家重视并引导抗疫,如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设立隔离场所等。这反映了()
A.明朝具有较高的防控疫情能力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C.欧洲整体医疗和科技水平低下D.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5.某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消费的主要渠道。这可以佐证()
A.自然经济形态下商品经济的特点B.小农经经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C.国家干预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D.商品性生产推动了社会转型
6.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说道,王阳明认为心和理应该统一,理在心中,反省内心即可
得到理。他的致良知“教人以简易直接”为特色,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学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的隔阂。由此可知,作者旨在说明
A.理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心学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思
C.心学从根本上纠正理学
D.心学促使儒学伦理走向社会化
7.
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自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对中国人进行了大量的斥责,它们大肆攻击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据此可知,马克思旨在()
A.谴责英国在中国的残暴行为B.表达其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C.斥责英、美等国媒体的虚伪D.揭露英国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8.汉阳铁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白银,清政府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后来为解决材料和设备问题,开发江西萍乡煤矿,由于此项改造耗资巨大,1898年向德国资本求贷,1899年与日本签订“煤焦铁矿石互售合同”。1904年前,在盛宣怀居间运作下,铁厂产品的主要去向是卢汉铁路工程项日。据此可以推断()
A.汉阳铁厂初期面临资金来源的不足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汉阳铁厂具有近代企业的一些特征D.自然经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9.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提到,“初期《新青年》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大张旗鼓地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也就必须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来拯救中国。”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木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B.共和政体面临帝制复辟危机
C.利用西方民主思想推翻清政府D.西方启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10.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提出“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这主要说明()
A.命统一战线基本建立B.党团组织是联合战线的主要对象
C.中共基本认清中国国情D.国民党改组的政治基础已经具备
11.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359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陕北南泥湾开荒种地。到1944年,359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对其影响评价正确的是()
A.大生产运动使中央苏区的经济好转
B.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C.生产关系的变革为解放战争准备兵源
D.有利于打破日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2.下表是1953-1978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表,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我国()
A.生活资料的进口比重持续增加B.以发展工业化为主要任务
C.生产资料的进口数量先减后增D.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显著
13.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在外交上强调
一边倒”,后来毛泽东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这种变化反映出()
A.毛泽东主席的革命外交思维尚存B.外交政策随实际情况而变化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国家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14.
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同年2月10日,上海市副市长宣布全面放开消费品市场,取消市场供应的票证,在放开粮食价格的同时,取消粮票、油票。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被取消。这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
15.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不是指一片地方而是指一批人,正是城邦将其中的人们连接成了一个共同体,因而有着强烈的共和主义色彩,他曾在《政治学》中这样说:“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个超人。”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古希腊强调公民对城邦政治的参与B.亚里士多德提倡城邦居民平等与团结
C.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人文主义色彩D.近代西方民主借鉴古希腊政治运作方式
16.罗马法规定,丈夫要像管理己物一样管理妻子的嫁资;未经妻子同意,禁止出售或抵押嫁
资、田宅;夫妻关系解除时,丈夫要返还妻子的嫁资。这种规定()
A.有助于古代罗马家庭的稳定B.限制了妇女家庭地位
C.规范了自由人的权利和义务D.维护了罗马奴隶制度
17.有学者指出,达尔文虽然认识到生物变异与生活条件以及杂交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未能揭示出变异的原因和机制:物种的变异如何积累、巩固,并在世代中延续下去,成为当时进化论的难题之一。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达尔文自身主观条件的不足B.宗教神学世界观的禁锢
C.时代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D.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薄弱
18.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端,英国由于自身资源问题棉花需要大量进口。1820年,在英国进口的棉花中,美国棉花占据第一位,占英国进口总额的74.7%,到19世纪60年代以前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美国棉花在英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原因是()
A.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的政策B.美国宪法存在的一些弊端
C.中国和印度棉花产量锐减D.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盛行
19.据统计,1890年德国化工部门的拜耳、赫希斯特和巴斯夫三大公司的营业额占化学工业股份公司营业总额的68.3%;电子、电器工业部门中的西门子公司、通用电器一无线电器材公司和罗伯特·博世公司营业额占本部门公司背业总额的51.9%:;汽车工业部门中的大众和奔驰汽车营业额在本部门公司营业总额中占50.4%。这一现象()
A.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阻碍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C.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0.早期的欧洲工人们不能把机器同使用机器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区分开来,他们的斗争往往表现为焚烧工厂,捣毁机器,殴打工厂主,要求更多的经济待遇。但是在1832年之后,部分工人逐渐认识到只要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统治,是绝对不可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待遇的,必须采用有效的斗争推翻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变化()
A.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深受英国议会改革的影响
C.表明工人主体意识觉醒D.使欧洲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21.
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在会议期间做了“秘密报告”,报告的大量篇幅是批评斯大林的,同时还明确指出“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国内战争中,
以及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据此可知,赫鲁晓夫
(
)
A.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贡献
B.旨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主张客观公正评价斯大林
D.推动了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
22.
20世纪30年代,大批西方人满怀兴致去苏联参观,但回国后他们普遍措辞严厉地抨击,
甚至否定苏联的制度和生活,并提出“应重新教导苏联学习民主”。这说明当时(
)
A.西方对苏联的认识更全面
B.苏联的社会制度比较落后
C.欧美经济水平领先于苏联
D.西方具有意识形态的偏见
23.“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合作,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围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低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日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以上材料
(
)
A.体现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宗旨
B.说明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任务
C.指明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必要性
D.揭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24.
20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托蒂亚平地》,展示了墨西哥人四处流浪漂泊的悲惨画卷,他认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貌似平静,但是,“潜藏着言说不尽的罪恶”,“任何一双饥饿的眼睛,都充满了愤怒”。这部小说
(
)
A。充满对战争的反思和抗议
B.具有浪漫主义的时代气息
C.体现对时代的沮丧和忧虑
D.反映现代主义的颓废反叛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30题为选考题,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和亲”亦称政治联姻,指封建统治者为免于战争之苦,捐弃仇怨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建立和平、亲睦关系:在我国封建诸王朝中,汉、唐是实行“和亲”政策较为典型的王朝:其中,西汉承续213年,与少数民族和亲迭16次,昭君出塞乃为佳话;大唐立国289年,与少数民族和亲达29次,文成公主人藏留传后世,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可谓封建王朝以“和亲”方式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典范,不仅在稳固封建政权、消除民族隔阂、缓和民族关系、促进边贸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亦有助推作用。对其稍加梳理,亦不难发现,汉、唐虽然都以“和亲”政策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形式,然而细作推论,彼此差异甚大。
一摘编自唐建兵《汉唐“和亲”政策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推行“和亲”政策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推行“和亲”政策的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和十多个到二十个的小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在财政与赋税的方面看来,其性格之差异尤为明显一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张謇立足于国家民族命运,通过自己创办实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工立国”,这些观点都是他创办实业计划和活动的理论论述二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大工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中心,而“以商立国”只是皮毛之论
同时,他视外国在华企业为心腹之患,倡导应“设厂自救”,从而“操经济界之全权”,从而实现“国民富,国力强”。
材料二毛泽东一直主张“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早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宣言中,他就提出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并将之作为新中国的一大任务。他曾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毛泽东响亮地提出:中国的发展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不是中国的富裕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在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他明确指出:“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并向全党宣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一以上均摘编自柳垠初《新中国的富民思想研究》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富民思想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现实意义。(7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在28、29、3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28.[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49年,新中国的财政收入只相当于303亿斤小米,而财政支出却达到567亿斤小米
入不敷出的现实是十分严峻的:除了现实因素外,历史遗留问题的惯性也使得中央财政收支难以平衡、1937-1948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解放区除政策统一以外,完全分散经营,各有货币,各管收支,各解放区有自己的税收、银行、钞票、工商业。这种财政收支严重脱节、分散经营的财政体制难以将全国有限的财力进行统筹调度,不利于集中力量支持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以及推动经济建设向前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统一财经工作便是党和国家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在1950年《关于统一管理一九五0年度财政收支的决定》中做出了统一全国财经的改革,主要内容有:(l)国家财政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2)各地所收之国家公粮及其折征之代金或其他实物、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业税,均归中央人民政府所有。(3)统一财政必须严格执行预算、审会计制度及严格的财政监察制度等。中央政府通过明确财政统一于中央的规定以及制定较为严格的财政使用政策,将原本属于地方的财政收入收归于中央进行统一调配,解决了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与支出日益浩大之间的矛盾,统筹了全国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支持了提高经济建设的效率。
——摘编自牛奋、余坦《新中国成立初统一财经工作浅析》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财经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同成立初期进行财经改革的意义。(9分)
29.[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日军占领南京后,国民政府驻节武汉,武汉成为抗战的临时首都。日本大本营认为,“从历史上看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可以统治中国”“只要控制了中原地区,实质上即是统治了全中国”‘武汉是国共两党的结合点,只为此也必须占领武汉,这样就可能产生两党分裂,把民族矛盾转成主义的对立”,于是在组织徐州会战的同时便开始策划攻占武汉,计划”集中国力直接解决中国事变,力争在年内达到战争目的”,将中国军队的主力歼灭在武汉,再扶持成立伪政权,“至少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日本政府于4月1日发布《国家总动员法》,全力开启战争机器二日本内阁于1938年6月15日举行御前会议并下达了攻占汉口的命令。日军对军力进行了调整,将第2军、第1
1军编八华中派遣军战斗序列,集结于华中地区的日军共有14个师团,其中直接参加进攻武汉的日军有9个师团以上,约25万余人,后经补充,投入总兵力约30万人
中国方面为第九战区,武汉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陆军的总兵力约为75万人”,后来陆续投入兵力近100万中国军队虽然装备很差,但是英勇作战.整个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击毙日军三万多人,击毁近百架飞机、敷十艘舰艇,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摘编自徐声慧《第九战区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武汉会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会战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9分)
30.[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刘湛恩,1886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1918年,他在艾米莉·白桃女士的帮助下,到美国耶鲁医学院学习医学。后来受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刘湛恩弃医从文,到芝加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师从杜威,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于1922年回国二1923年,他担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
1928年,他担任沪江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并主政沪江校务十年之久在1924-1928年的公民教育运动中,刘湛恩领导青年会等团体,针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民众,用多种形式进行公民教育,唤醒国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还倡导公民要切实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如调查社会风俗、参观公共机关、扫街等;他还提倡学习公民知识,修炼公民品格刘湛恩具有深刻的爱国热忱,他认为青年要做好工作,才是切实的爱国
在主政沪江大学期间,他主张实施“中国化、学术化、职业化、平民化”的办学方针,其中职业化是重要的一部分
1932年,刘湛恩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创办了城中区商学院,聘请名师任教,不仅使在校学生,也为在职青年提供了业余时间受教育的机会、城中区商学院的创立,为当时的工商界培养了大批商业人才。
——摘编自顾轩碹《民国时期刘湛恩的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湛恩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湛恩的教育实践及其重要价值。(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