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8 08:3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选修性必修1第3单元基础卷
一、选择题
1.17世纪以后英国议会的立法套语仍保留着“(该法)由无上圣明之国王陛下依本届议会僧俗两界贵族与平民之建议, 并经其同意而制定颁行,其权威、效力亦源于上述三者”的说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英国( )
A.议会居于权力中心 B.国王丧失全部权力 C.宪政传统影响深远 D.政治体制保守僵化
2.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3.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4.汉初的政论家陆贾在《新语》中写道:“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其旨在( )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希望君主无为而治 C.宣扬三纲五常理论 D.引导统治者施“德政”
5.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7.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8.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等七部法律,被称为“一日七法”。这反映了( )
A.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定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9.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10.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11.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 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 “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12.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13.据统计,在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约占成年人口的4. 4%,英国符合选举资格的农村选民约占农民总数的4%,城镇选民约占城市居民总数的多一点。这说明英国( )
A.君主仍然掌握实权 B.议会下院掌握实权 C.民主改革势在必行 D.工业革命受到阻碍
14.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的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 《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1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16.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 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17.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18.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五次修正,综合表内修改内容,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 )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部分)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C.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完成 D.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
19.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20.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工作。截至七届全国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化大革命”后我国(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二、材料题
21.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出过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的前面作为第二章,以示重视公民权利的意见。但当时因为有许多人不同意而未成现实。时间过了28年,我国经历了摧残人权的“十年浩劫”之后,因而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当又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时,终于顺利地被接纳了。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考虑:公民权利自由的内容同宪法《总纲》第2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每个人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那么,所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无从谈起。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
——摘编自许崇德《中国〈宪法〉:人民权利保障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的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沿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夏新华、丁峰《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 纵观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度尚居绝对优势。十六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它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政变后建立起来的也是君主立宪制度。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整理自向群《评美国一七八七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材料三 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
——据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理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一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
法律
1949—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部,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决议和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据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7世纪以后英国议会的立法套语仍保留“(该法)由无上圣明之国王陛下依本届议会僧俗两界贵族与平民之建议,并经其同意而制定颁行,其权威、效力亦源于上述三者”,这反映了《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在立法的程序上仍然保留了历史的传统,所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英国宪政传统的影响深远,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17世纪以后英国议会的立法程序,不能体现议会居于权力中心,排除A项;当时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不能说国王丧失全部权力,排除B项;17世纪以后,英国的民主政治逐步发展,所以政治体制保守僵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表现武王伐纣等史事”体现了周代乐舞具有政治意义,“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体现了乐舞具有教化功能,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当时官僚政治尚未形成,C项错误;“追颂功德”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法制为国家建设服务,中共八大提出我国主要矛盾变化,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与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密切相关,故选C项;1954年就有宪法了,开始迈向制度化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当时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并非组建新政权时期,故排除B项;依法治国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体现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实行“德政”,D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A项错误;材料中的“德”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理论,C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但与确立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无关,故B项错误;古罗马实行的不是民主制度,故C项错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法律和反封建斗争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它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说法夸大了罗马法的影响,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私拿养子财物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的财产同样体现的是宗族利益,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七部法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C项正确。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A项错误。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进行道德教化……宣讲‘圣谕’……”可知乡约加强基层道德教化,旨在加强基层管理,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主要强调地方政府在行政、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服从中央领导,而乡约属于基层自治范畴,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权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已确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乡约的主要作用在于“道德教化”而不是强化重农抑商,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教会对人们思想、科技进步的约束与破坏大大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宗教改革对教会势力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进化论的提出,无法得知人们是否接受这一理论,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皆非最佳选项。
12.答案:A
解析:明朝创办社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以教辅政,巩固统治,社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宣传儒家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答案:C
解析:1831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但拥有选举权的人口仅占人口总数极小的一部分,为扩大代议制基础,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降低选举权资格、扩大选举权范围势在必行,故选C项;1721年责任内阁制建立后英国国王才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城乡具有选举权的人口比例,与工业革命是否受阻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唐律疏议》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天人感应和三教合一的内容,排除A、C项;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B项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立开始于198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途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的程度,故A项错误;C项“精髓”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障人权,故A项错误;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8.答案:B
解析:1982年宪法颁布后的修正、完善、健全,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不断深化,故选B项;修正内容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C项“完成”说法错误,排除;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进,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环境的好转,这些活动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物质文明建设,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排除。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79年以来……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法治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法治建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D项。
21.答案:(2)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解析:(2)问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整风”“反右”等信息看出两次民法典起草中断的原因是“整风”“反右”“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从材料二“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中断的原因是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二时间“1954—1956年”“1962—1964年”,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政策,可知当时“经济社会条件”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概括归纳;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三可知,民法典发展历程是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并且是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据此概括;第三小问有利因素,结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分析。
22.答案:体现: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并专设一章;将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放在国家机构相关介绍之前。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3.答案:(1)特征:原生性(独立自主性);不成文性;延续性(保守性)。
宪政原则:法治;议会主权(议会至上)。
(2)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掌权。
解析:(1)问第一小问根据“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得出原生性;根据“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得出不成文性和延续性。第二小问根据“《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的最高法”得出法治原则和议会至上原则。
(2)问第一小问根据“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有权罢免总统”,可以得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根据“纵观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度尚居绝对优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可以得出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第二小问结合《权利法案》与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归纳。
24.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2)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3)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解析:(1)问据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并结合所学得出体系完备;据材料一“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并结合所学得出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据材料一“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并结合所学得出影响深远。
(2)问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祭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结合所学得出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二“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3)问据材料二“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得出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据材料三“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得出维护统治。
25.答案:示例一
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示例二
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说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