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马说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简介
您的位置:>>马说>作者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lè
zhǐ
rǔ
pián
cáo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yé
cè
槽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伯乐
祗
辱
骈
邪
策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动词
执策而临之
马鞭,名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Shí 吃(一顿)
Sì 饲养,或通“饲”
Shí 吃
食
Sì 饲养,或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饲” 喂
通“现” 表现
通“才” 才能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解释通假字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鸣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文章当中主要围绕
什么内容来展开的?
伯乐识千里马、
食马者不知千里马
1、第一段“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句话可以体现?
2、第一段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被埋没的情形是怎样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二段哪些语言具体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第二段最后一句为何用反问语气?表现出了此刻作者对食马者和千里马怎样的感情态度?
5、第三段连用三“不”有何好处,构成什么句式?
结合“执策……无马!”一句想象食马者此时
的姿态,表现出他何样的嘴脸?
“呜呼……不知马也。”可见对他的态度怎样?
千 里 马
与伯乐的关系 被埋没的情形 直接原因 中心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完成下列表格,梳理文章结构。
世有伯
乐,然
后有千
里马。
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
枥之间。
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其真不
知马也。
理清结构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写 作
背 景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识别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食马者
封建守旧者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用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__是全文的前提句,因为 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千里马”___________ 的遭遇。所以文章最后,作者感情达到高潮, 大声感叹__________________,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在结构上,与主旨句相照应。
2、理解课文填空。
文章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 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将人才比作 “________”,而把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集 中抨击的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共56张PPT)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马 说
广东音乐《春郊试马》
语文教学软件
马 说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韩 愈
语文教学软件
马 说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韩愈
语文教学软件
马 说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马 说
韩 愈
语文教学软件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马 说
韩 愈
语文教学软件
语文教学软件
马 说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韩 愈
语文教学软件
马 说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韩愈
语文教学软件
马 说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马 说
韩 愈
语文教学软件
朗读
导入
归纳
口译
扩展
答问
作者
比喻之花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精警的比喻真是奇妙!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试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返回
上页
下页
韩愈画像
韩愈
唐代人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有《昌黎先生集》
返回
上页
下页
韩愈书法
返回
上页
下页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为文明白通畅,语言新颖,说理透辟,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返回
上页
下页
河南孟州韩园
返回
上页
下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返回
上页
下页
复习:
朗读课文
返回
上页
下页
朗读课文 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zhǐ
lì
pián
朗读课文 正音
返回
上页
下页
sì
sì
shí
sù
dàn
xiàn
sh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朗读课文 正音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sì
yé
口头翻译
返回
上页
下页
按注释(加下划线者)口译课文
记住加绿色的词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仆役马夫
世间先有了象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能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擅长相马的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虽然有名马,只是埋没在那些仆役手里,(跟普通的马)同死在马厩里面,不(会)拿千里马的美名来称呼它了。
返回
上页
下页
译 文
按注释(加下划线者)口译课文
记住加绿色的词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十斗
日行千里的马
小米
等同
怎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或许能把一石粮食吃光。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能日行千里而(多加饲料)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返回
上页
下页
译 文
按注释(加下划线者)口译课文
记住加绿色的词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大概
饲养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食量让它吃饱,马嘶鸣,又不通晓它的意思,手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却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么?大概是真的不懂马吧!
返回
上页
下页
译 文
深入理解
返回
上页
下页
答问 深入理解
本文论点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马”。
返回
上页
下页
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返回
上页
下页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上页
下页
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
——比喻论证法。
说明本文寓意
课文 寓意
1.马
2.千里马
3.伯乐
4.《马说》
返回
上页
下页
——人
——人才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 的领导者
——《人才论》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先有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然后才会有人才出现。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人才常有,而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却不常有。
返回
上页
下页
说明本文寓意
7.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有人才,却埋没在昏庸的领导者手下,不被人称为人才。
返回
上页
下页
说明本文寓意
8.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
老师观点:对人才,应当“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应当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如实验室、图书资料和实验经费等,提供远高于普通人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
9.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老师观点:有的领导者不懂得以上道理,也没有提供以上条件。
返回
上页
下页
说明本文寓意
10.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老师观点: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人才甚至可能连普通人也不如,怎能要求他发挥巨大作用呢?让华罗庚去种田,可能不如没文化的农民;陈景润到工厂抡大锤,他不如文盲的打工仔。
返回
上页
下页
说明本文寓意
1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老师观点:领导者不用管理人才的方法管理人才,不落实对人才的应有待遇,对人才的呼声也不理解,甚至还认为这些人才有不合理的要求,对他们有厌恶情绪,却面对着人才说:“我这里没有人才!”
返回
上页
下页
说明本文寓意
1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人才吗?恐怕是不懂人才,不理解人才,也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吧。
返回
上页
下页
说明本文寓意
归纳练习
返回
上页
下页
注 音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一食 或进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 之不能尽其材
返回
上页
下页
pián
cáo lì
sì
sù
dàn
sì
sì
shí
xiàn
sì
解释加线的文言词
马说
伯乐
骈死
奴隶人
槽枥
一食
返回
上页
下页
进粟
不以千里称也
一石
食马者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一种文体
擅长相马的人
两马并驾,并列
仆役
马槽 马棚马厩
通“饲” 喂
小米 泛指粮食
著称
十斗为一石
同“饲” 喂
这
即使
不外见
安求
策之
与常马等
不以其道
尽其材
返回
上页
下页
执策
临之
呜呼
其真无马邪
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通“现”
怎
鞭打 驱使
等同
方法
通“才”
马鞭
到……跟前
唉
难道
同“耶” 吗
大概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返回
上页
下页
主 题
背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点明本文论点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句子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理解性背诵默写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其真不知马也。
返回
上页
下页
理解性背诵默写2
揭露“食马者”愚妄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返回
上页
下页
理解性背诵默写3
扩展迁移
返回
上页
下页
老马
黑马
野马
天马
返回
上页
下页
你还知道哪些“马”有比喻意?
害群之马
当牛做马
老骥伏枥……
返回
上页
下页
填带“马”的成语
( )马加鞭 ( )马功劳
( )马行空 ( )马识途
( )梅竹马 ( )猿意马
( )马看花 ( )马之劳
( )兵买马 ( )鹿为马
( )马当先 ( )马齐暗
快
天
青
走
招
一
汗
老
心
犬
指
万
( )马奔腾 ( )枪匹马
( )驴非马 ( )群之马
( )马厉兵 ( )翁失马
( )丝马迹 ( )人瞎马
( )困马乏 ( )戈铁马
( )马找马 ( )水马龙
( )仰马翻 ( )崖勒马
( )荒马乱
返回
上页
下页
万
非
秣
蛛
人
骑
人
兵
单
害
塞
盲
金
车
悬
阅读下面的短文
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大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苎麻织成的衣)以冪(覆盖)之。骥于是俛(同“俯”)而喷,仰而呜,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 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返回
上页
下页
自由讨论
韩愈为什么采用曲笔论人才?
你对“人才”问题还有什么见解?
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
思想、知识和文采。
返回
上页
下页
返回
再 见
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
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学生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体验与反思,品析作品简练含蓄的特点,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二)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伯乐相马 骈 槽枥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
①xinɡ pin col s
②食:通“饲”,喂养,读“s”。
材:通“才”,才能,读“ci”。
见:通“现”,表现,读“xin”。
邪:通“耶”,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如:不以千里/称也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背诵课文。
(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生1: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生2: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
1.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2.阅读刘基的《说虎》,思考: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 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参考译文: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虎有锋利的爪牙,而人没有,这又大大增加了它的力量,(既然如此),那么人被虎吃掉,是不足怪的。
然而虎吃人(的事)不常见,而虎的皮却常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这是什么缘故呢?虎用力气斗,人用智慧斗;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而人能利用捕虎的工具。因此,力气的作用是一,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是一,工具的作用是百。用一份力量对抗一百份力量,即使凶猛也不能取胜。
因此,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工具而不加以利用。由此看来,世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以及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作用的人,(也)都跟老虎一样,他们被对手抓住杀掉,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借虎喻人,借用虎的力气大,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这一事实来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板书设计(共21张PPT)
马 说
韩 愈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托 物——
寄 意——
千里马的遭遇
愤慨、不满 (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
不重人才、摧残人才)
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早先,即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被辞。后依附节度使2次,仕途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寓意深刻的《马说》。
骈pián 槽枥cáolì 祗zhǐ 粟sù 食shí
食sì 厩jiù 见xiàn 邪yé 石dàn
千里马——
伯乐——
辱——
骈——
称——
而——
故—— 于——
之——
以—— 虽——
学习第一段
实词:
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没
一同
著称
虚词:
表转折,但是
因此
在
结构助词,的
凭借
即使。
第一段内容?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实词
一食——
食马者——
才美——
见——
等——
常——
吃一顿
通“饲”,喂
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同,一样
普通的
学习第二段
是——
这种,作代词
或—— 其—— 安——
虚词:
有时
代“千里马”
怎么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实词
策之——
执策——
道——
尽——
材——
鸣——
通——
执——
临——
知——
学习第三段
用鞭子打马
马鞭子
方法
竭尽
通“才”,才能
鸣叫
通晓
拿着
面对
识别,了解
策之——
以——
鸣之——
虚词
作代词,代千里马
按照
助词,无意义
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有伯乐有千里马 (正面) 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 辱、死 (反面) 埋没人才
一食进粟一石 行千里 (正面) 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 难行千里(反面) 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 (排比) 封建统治者
执策临之:天下无马 不识人才
其真……?其真……! (反问) 摧残人才
表层意
深层意
小结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通借字: 祗——只 食——饲
见——现 材——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练习
通“现”,表露
吃
驾驭,鞭打
面对
2.指出句中加线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即使
虽然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有才能的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在上文横线上填上确切的文字。
2.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
阅读(一)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饲”,喂养
驾驭,鞭打
怎么
有时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阅读(二)
再见(共25张PPT)
有关“马”的成语、
古诗句、
“马”的联想
韩愈
读一读,了解大意。
过关斩将
听一听课文朗读,体味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做一做:
解释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分小组探究,找出不能
理解的字词,准备质疑。
比一比,看谁答得快而准。
故:
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祗:
骈死:
或:
是马也:
等:
安:
道:
临:
一词多义:
食不饱:
食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通假字:
食通 ,见通 ,材通 ,邪通 。
饲
现
才
耶
想一想:看谁反应快!
文章一开始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有哪些?
作者在本文最终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谈一谈自己的读后感
以“我读: 这句话,知道了 ”的形式说话。
文中的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
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寓指人才。
“伯乐”:
寓指识才的明君。
“食马者”:
寓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
的统治者。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关
开
试一试
试用“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代入原文,再朗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世有识才的明君,然后才有人才。人才常有,而识才
的明君不常有,故虽有人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人才称也。
有才能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愚妄浅薄、不识人才
的统治者不知其是人才而待也 。这个 人才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人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人才!”呜呼!其真无人
才邪?其真不知人才也 !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于作者
韩愈:字 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 次上
书宰相要求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无知的统治者埋没人才、浪费人才的痛惜和嘲讽,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再读课文:
注意读出五个“也”字的感彩。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赏一赏:
请同学们试着欣赏一篇仿作《马说》的文章,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没有。
要求:1、读准节奏、停顿。
2、借用理解《马说》的方法,
简要地谈谈对本文含义的
理解。
贼说
世有神探然后才能捉贼盗贼经常有而神探不常有故虽有奸贼出没于大街之上往来于高楼之间却从不会失手也
贼之能盗者一夜或尽偷全城神探者不知其是妙手神偷而待之是贼也虽然日偷夜盗尚不够总不足奸情不败露且看他与常人无分别安求其能自白于天下也
查之不以其道捕之不能尽其力判之不能令其惧登报而告之曰天下无贼呜呼其真无贼邪其真不知贼也
贼说
世有神探,然后才能捉贼。盗贼经常有,而神探不常有。故虽有奸贼,出没于大街之上,往来于高楼 之间,却从不会失手也。
贼之能盗者,一夜或尽偷全城。神探者不知其是妙手神偷而待之。是贼也,虽然日偷夜盗,尚不够,总不足,奸情不败露,且看他与常人无分别,安求其能自白于天下也?
查之不以其道,捕之不能尽其力,判之不能令其惧,登报而告之,曰:“天下无贼!”呜呼!其真无贼邪?其真不知贼也。
辩一辩
韩愈认为自己这匹“千里马”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所以没有发挥的机会。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而人才本身又如何做到人尽其才?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作业:
参考有关资料,用自己的话
翻译全文。
好了,下次再来玩!
谢谢大家,再见!马说 教案
《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请仔细品味——
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
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
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文章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2.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语言酣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辱没。形容词做动词。)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
④策之不以其道(策:鞭策,驱使。名词作动词。)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古汉语句式
倒装句
A.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句意:千里马。)
B.抵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句意: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体验活动
学习《马说》后,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短文,并认真体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含意。
古人谈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予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富者不能至贫者至焉,何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付诸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关键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不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人才应该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远焉。
——人才要具有“莲”的高洁品质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人才要具有安贫乐道、高雅脱俗的品格
练习全解
一、课文表面上说马,实际上喻人。熟读课文,谈谈作者为什么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作者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及三门,而阍人辞焉”。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通。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写了《马说》一文,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字词。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奴隶:受奴隶主役使、地位低贱的人。槽枥:马厩。
2.又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这里是“挥动马鞭驱使”的意思。策,马鞭。材:这里指“才华,才能”。意:意思。
三、细读课文,并结合附文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附文:
骥遇伯乐(1)
夫骥之齿至(2)矣,服(3)盐车而上太行。蹄申(4)膝折(5),尾湛(6)胕(7)溃(8),漉(9)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10)迁延(11),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12)以幂(13)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注释】 (1)选自《战国策·楚策》。题目是编者加的。骥(j),骏马,好马。(2)齿至:这里指(马)正当盛年。至,最好的。(3)服:拉(车)。(4)申:伸展,现在写作“伸”。(5)折:弯曲。(6)湛(zhn):湿润。(7)胕(fū):皮肤。(8)溃:乱流。(9)漉(l):沥,滴下。(10)中阪:半山坡。阪(bǎn),山坡。(11)迁延:徘徊,停留不前的样子。(12)衣:用苎麻织的衣服。(13)幂(m):覆盖。
“千里马常有”,是客观现实,世上怎么会缺少千里马呢?“伯乐不常有”,这也是客观现实,无可否认。这就造成了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伯乐不常有”,是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所以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了能识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发现,因而才会有别于其他马的千里马。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骈( )死 食( )马者
尽粟一石( ) 才美不外见(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之不能尽其材。
(3)才美不外见。 (4)其真无马邪?
3.解释下列各组句中的粗体字。
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马说》写了千里马哪些遭遇?它暗示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常常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二、阅读实践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马说》的作者是 代的 。
7.作者在文中将 比作“千里马”,将 比作“食马者”。
8.对文中画线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的理解为 。
9.“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二)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①立市,人莫之知②,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伯乐乃还而视之④,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 ①比三旦:比,连,连续。三旦,三个早晨。②人莫之知:没有人过问的意思。知,认识,识货。④还而视之:还,通“环”,绕。③贾:通“价”。
10.反复阅读此语段,并试着翻译。
11.此语段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pin s dn xin
2.(1)祗,通“只”。(2)材,通“才”。(3)见,通“现”。(4)邪,通“耶”。
3.(1)鞭子 鞭打 (2)吃通“饲”,喂养
4.(1)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2)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3)驱使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本文暗示了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既不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埋没的状况。
6.唐 韩愈
7.人才(或有才能的人) 在位者(或统治者)
8.世上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因为不识马
9.食马者不知马
10.有一个卖良马的人,连续在市上站了三个早晨,也没有识主(过问)。就去求见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出卖,一连在市上站了三个早晨,也没有人过问。希望你去围绕马看一看,临走时再回头看一看,我愿献给你一个早上的代价。”伯乐就去绕着马看,临走时又回过头来看,(就在这)一个早晨,马价就增了十倍。
11.天下闻名的相马专家伯乐,只去看了几眼,马价就立刻增加十倍。否则,它即使是良马,也没有识货的人去买,只好埋没于人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确是这样啊!